竹影摇金:兴文竹下经济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04:11 2

摘要:川南竹海深处,兴文县正以竹为笔书写绿色经济新篇章。依托55万亩翠竹资源,兴文创新探索“竹林2+3+X”复合经营模式,通过立体种植、林下养殖、生态康养等多元业态,将单一竹林转化为复合型“绿色聚宝盆”,实现“一亩山万元钱”的生态价值转化。

川南竹海深处,兴文县正以竹为笔书写绿色经济新篇章。依托55万亩翠竹资源,兴文创新探索“竹林2+3+X”复合经营模式,通过立体种植、林下养殖、生态康养等多元业态,将单一竹林转化为复合型“绿色聚宝盆”,实现“一亩山万元钱”的生态价值转化。

僰王山楠竹林全景图

机制创新:从零散低效到规模经营

夏风掠过僰王山镇太安村,村民老李在连片竹海中俯身松土。这片曾因零散分割亩产值不足3000元的竹林,经7200亩规模化流转后,竹笋产量提升45%,亩产值突破8000元。“守着竹林挣不到钱的日子过去了!”老李感慨。

通过引进宁兴林业开发中心等龙头企业,兴文构建起“企业建基地+村集体当纽带+农户享红利”的多元经营体系。以僰王山镇为例,村集体牵头整合闲散竹林,统一流转给企业规模化经营。以太安村为核心联动4个村流转7000余亩林地,惠及421户农户,累计发放劳务费467万元。村集体扮演“中间人”角色,在竹材代购、粗加工等环节成为联结林农、业主、产业园区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仅2024年便带动全县215家经营主体实现产值5.98亿元,规模化经营格局逐步成型。

在巨黄竹种苗基地,林农优良竹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长华算了一笔账:农户以竹林入股可获每亩300元租金,参与管护每日领150元薪金,村集体通过代销竹材提取佣金,形成“租金+薪金+佣金”三重保障。叠加“保底收购+溢价分成”订单模式——企业与农户签订淡竹叶、竹笋等产品协议,保底价收购的同时,按市场溢价给予10%-15%分成。2024年,太安村淡竹叶预估产值120万元,订单已覆盖100%产量,农户预期增收超30%。村民老张感慨:“以前自己弄,操心销路价格还低。现在流转出去有租金,去基地干活有工资,采的笋子公司保底收,还能多分钱,安心得很!”

通过机制创新,竹下分散的资源聚沙成塔,林农告别过去“单打独斗、效益低下”的旧模式,“小、散、弱”的经营状况实现破局,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红利”。

僰王山镇太安村淡竹叶种植现场

产业融合:从单一种植到全链增值

“上一批鸡柳菇已经收完,卖到市区和省外。现在准备下一季菌菇发酵培养料。”僰王山镇联合村村民杨大姐撂下背篓,手上动作不停。不远处,乌骨鸡在楠竹林间踱步觅食,淡竹叶新苗于阴湿处舒展。

据杨大姐介绍,鸡柳菇是兴文县鲜禾益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新品种,自2022年试种成功后连年扩产。除了鸡柳菇,皇簇菇等菌类也颇受欢迎,竹下种植在兴文各地“多处开花”。博望村,竹下灵芝精心套袋,袋里装满褐红色的孢子粉;新河村,淡竹叶幼苗随风轻舞;团结村,中药材黄精早已根粗芽壮……

“一林出百菜,一片竹富一村人!”秘诀藏在兴文创新推广的“2+3+X”模式中——楠竹冠层采光伐材,林下阴湿区种植中药材3万亩、菌类5000亩,放养乌骨鸡10万羽。两层空间高效利用,三大组合叠加收益,X种衍生多元增值。竹林摇身变为产出多元的“立体粮库”,亩产值突破万元已成现实。

丰富的林下物产,亟需精深加工提升价值。走进兴文经开区竹产业园,16万平方米共享厂房内机器轰鸣。竹笋在这里经历“72小时锁鲜”工艺,蜕变成清水笋、手剥笋等20余种产品;竹材碎料经清洁化生产线“变废为宝”,转化为竹粉猫砂等高附加值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全县集聚118家加工企业,其中精深加工企业41家,构建起“原料初加工→精深制造→废弃物高值利用”闭环,竹产品畅销国内外。

竹林价值远在物产之外。僰王山研学基地内,少年们学习如何辨识草药,苗家阿妹端上淡竹叶茶、竹荪炖鸡组成的全竹宴……依托独特的苗乡风情与地质奇观,兴文打造竹旅融合新场景,让竹林变身为集康养、采摘、美食体验于一体的生态乐园。

毛竹林下林芝种植基地

科技赋能:从传统劳作到智慧升级

“这个苦笋和菌子,都是新鲜的,拍下当天就可以发货!” 清晨,李大姐举着手机在湿润的竹林里开播,“现采现发”,底气十足。而老家在兴文、工作在广州的23岁小伙李茂,“早就盼着这一口了”,让他大快朵颐的,正是前天从直播间下单的兴文特产——下饭笋酱。

“我们与顺丰合作开通‘竹笋专线’,外地的朋友也可次日吃上春日里的第一口鲜笋。”宜宾浙川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鲜货要赶早,随着智能采运设备通过补贴政策在兴文县内广泛推广,集冷藏储存、烘干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工厂星罗棋布,编织密实的物流网络让山林之味迅速直抵城市脉搏。

“原料供应跟得上,锁鲜技术更帮忙,才不负兴文‘中国四季鲜笋之乡’美称。”兴文联合国际竹藤中心、浙江农林大学、四川省林科院等院所,研发竹笋无硫锁鲜工艺,推动传统竹笋加工工艺变革。全县倾力建设森林四库科技创新中心和3个企业研发中心,开展竹下种养推广、竹笋加工工艺、竹产品研发等关键技术攻关,不仅使竹产品品质脱胎换骨,更培育出2个省级竹良种,拓展出155种竹食新品。

好竹好笋,更需深植沃土,科技智慧最终要靠人力点活。兴文启动“竹乡工匠”计划,培育全国林草科技乡土专家1人、省级林草科技乡土专家3人、苗乡工匠12人,每年开展笋用林管护、竹下种植等培训20余场次,覆盖职业竹农、竹林经纪人等新型经营主体400余人。“培育一个,带动一片”,星火效应让科技之光照亮每一片竹叶间隙。

林下经济绝非简单的“林下种田”。机制创新激活资源,科技赋能打破瓶颈,三产融合拉伸价值,竹影婆娑处,兴文正绘就兴业利民新图景。林海涛声,化作富民强镇的绿色和弦,奏响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映成辉的美好乐章。

四川现代楠竹产业基地

作者:张学敏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