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船燃迈出关键步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6 18:19 2

摘要:7月15日,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生产的500吨保税绿色甲醇,经子公司及合资企业中国船燃,在大连港为国内首艘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成功加注。这是中国北方港口首次完成国际航行船舶的保税绿色甲醇加注,填补了区域空白,更实现了东北亚绿色船燃供应链的全线贯

7月15日,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生产的500吨保税绿色甲醇,经子公司及合资企业中国船燃,在大连港为国内首艘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成功加注。这是中国北方港口首次完成国际航行船舶的保税绿色甲醇加注,填补了区域空白,更实现了东北亚绿色船燃供应链的全线贯通。

一周后,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与荷兰皇家孚宝集团合作,将5000吨绿色甲醇从天津大沽口港区孚宝渤化码头装船发往新加坡,这一行动则彰显了中国绿色甲醇在国际市场的流通能力,推动亚太地区绿色燃料 “制—储—运—用” 产业链得到完善。

中国绿色甲醇在航运领域接连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实现了国内港口保税加注与国际运输的双向突破,更标志着中国在绿色船燃全产业链布局与全球航运脱碳进程中迈出关键步伐。

不断向商业化迈进

从技术与认证来看,中国绿色甲醇已具备国际竞争力。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大庆炼化公司利用黑龙江农业废弃物发酵生成的生物质天然气,生产出减碳率超100%的绿色甲醇,通过合资企业中国船燃为万箱级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加注500吨燃料。此举贯通了“农业废污—绿色化工—船舶燃料”的东北亚供应链闭环。

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与荷兰皇家孚宝集团合作利用废弃物转化技术及ISCC EU/PLUS双认证资质,在内蒙古生产基地产出5000吨绿色甲醇,经由荷兰孚宝集团在天津大沽口港区的30万立方米专业仓储枢纽装船,发往新加坡用于船舶加注。

国际认证的加持,不仅确保了中国绿色甲醇符合全球航运脱碳标准,更使其在减碳效能上展现出显著优势,促进了循环经济模式与地方产业协同。比如大庆炼化此次加注的绿色甲醇碳减排比率超 100%,远超传统燃料,为全球航运业提供了高效脱碳方案。

这些突破的背后,是全球航运脱碳的迫切需求。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的统计,全球航运业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10亿吨。对于航运业而言,仅依靠节能技术升级与航速降低,难以实现 “双碳” 目标,必须通过绿色甲醇、绿氨等绿色航运燃料替代传统化石燃料,才是可行路径。

从船舶吨位来看,今年1—5月,全球新船订单总量达2970万吨,其中替代燃料船舶订单占1720万吨,占比高达58%,这一比例已超过去年全年47%的水平。回溯至2016年,该占比仅为8.2%。替代燃料船舶在新船订单中的占比持续攀升,清晰展现出全球航运业正加速推进动力能源的转型升级。

系列难题待解

中国石化有机原料科技情报中心站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以及绿色甲醇在船用燃料、燃料电池和绿色化工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和需求潜力,已在国内外规划多个绿色甲醇项目。

尽管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绿色甲醇产业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发展,仍需打破一系列瓶颈。一方面,成本竞争力仍是核心障碍。其中,生物质原料,尤其是秸秆的收集、运输、储存和预处理成本高,规模化供应体系尚未建立,导致生物质甲醇成本缺乏竞争力。此外,技术成熟度与集成优化有待提升。“主要是风光电的波动性与电解制氢、甲醇合成的稳定运行要求之间存在矛盾,需要更先进的柔性运行控制策略、大规模储能和系统集成优化技术。现有示范项目规模仍相对较小,大规模工程化放大后的效率、可靠性和经济性需要实践检验。”某从事绿色燃料企业相关人士说。

“生物质气化的焦油处理、合成气净化、催化剂抗中毒能力以及适用于中国多样化原料的高效预处理技术也需要持续攻关。”上述业内人士补充说。

另一方面,跨行业壁垒显著。绿色甲醇涉及能源、化工、环保、交通航运等多个行业,跨部门、跨行业的政策协调、标准统一和商业合作机制尚不健全,存在“各自为战”现象。产业链协同深度与广度不足放缓甲醇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发展的脚步。

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主任郭杰指出,尽管绿色甲醇规划产能达 411万吨,但实际落地不足20%,核心问题在于70%产能集中在东北、内蒙古,而需求集中在东南沿海,物流成本占售价30%。加之生物质原料收储运体系缺失,导致内蒙古某10万吨项目因秸秆供应不足,长期低负荷运行。

多措并举破局

中国绿色甲醇产业正处于从技术示范迈向商业化的关键转折点,亟须系统性、协同性推进策略,提升产业经济竞争力。

业内人士表示,要大幅降低绿电成本,这需要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区(如西北)大力推进大型风光基地建设,并配套发展经济高效的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确保稳定低价的绿电供应。另外,要加速电解水制氢技术的迭代降本,同时优化系统集成和运维,使绿氢成本尽快具有市场竞争力。对于生物质和CCU路径,则需着力构建高效的原料供应链和挖掘利用低成本、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源,并通过催化剂和工艺创新持续提升转化效率、降低能耗。

“绿色甲醇横跨能源、化工、交通、环保等多个领域,需要前所未有的跨行业协作。必须打破行业壁垒,构建深度融合、高效协同的产业链生态。”上述业内人士说。

郭杰建议,应建立绿电—绿醇的跨省交易机制,允许风光资源富集区向沿海港口定向供应。此外,将甲醇加注站纳入新基建补贴范围,对改造加油站给予10万元/站专项补助。同时,推动欧盟 ISCC 认证与国内碳市场衔接,允许绿醇生产企业通过出售碳配额平衡成本。

运达股份董事长陈棋此前表示,全球航运业脱碳需求正驱动绿色甲醇爆发。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绿色甲醇产业正从技术验证转向商业化攻坚阶段,政策协同、供应链整合与标准体系建设成为破局关键。随着航运业2025年碳税落地,具备成本控制能力和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将率先受益。

编辑:李慧颖

审核:张鹏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