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市同济医院)大内科主任、消化内科主任杨长青又多了一项荣誉:上海医务工匠。这是由上海市医务工会设立的荣誉称号,旨在表彰医疗卫生领域专业技能突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工作者,自2023年起每年评选一次,杨长青是2025年评选出的27名
虽然主攻方向是肝脏疾病,但杨长青主任表示,作为消化科的临床医生,肝脏之外的临床知识和技能也应该全面。
撰文丨田栋梁
近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市同济医院)大内科主任、消化内科主任杨长青又多了一项荣誉:上海医务工匠。这是由上海市医务工会设立的荣誉称号,旨在表彰医疗卫生领域专业技能突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工作者,自2023年起每年评选一次,杨长青是2025年评选出的27名上海医务工匠之一。
自2005年加入上海市同济医院消化内科,杨长青已经在这所医院工作了20年。初加入时,科室一年出院病人仅千人左右,如今,每年出院患者达6000多人次。虽然在他的带领下科室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杨长青却说:“是同济给了我机会,也培养了我,让我能够放开手脚去闯一番天地。”
聚焦肝病的消化科医生
1998年7月,杨长青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博士毕业,来到上海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他从博士后出站,就留在了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工作。
消化内科疾病种类繁多,涉及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及胰腺等器官疾病。杨长青在临床上擅长肝脏疾病和胃肠疾病的诊治,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肝脏疾病(肝纤维化、门脉高压,以及肝脏再生、药物性肝损伤等),还担任着上海医学会肝病分会主任委员。
对于为何选择肝脏作为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杨长青表示,这是因为自己的硕、博士生导师都从事肝脏疾病研究,到了上海中山医院后,他的导师王吉耀教授也是我国著名的消化病、肝病专家,因此他也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聚焦在了肝脏。目前为止,杨长青拿到的9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全都是关于肝脏疾病研究的。
虽然主攻方向是肝脏疾病,但杨长青主任表示作为消化科的临床医生,肝脏之外的临床知识和技能也应该全面,“食道疾病、胃、小肠、大肠等,包括炎症性肠病、内镜的操作等,作为临床医生,知识面和技能越全面越扎实越好,而作为三甲医院的研究型医生,研究方向越精专越好。”
在上海中山医院工作期间,有两年半的时间,杨长青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BIDMC)医院肝病中心从事肝脏疾病的研究学习工作。他表示从这段经历中获益良多,打开了他的临床思路和科研思路。在哈佛时,杨长青发现很多科研火花都是在大家日常交流讨论中产生的,这让他认识到,只埋头看文献,或者仅仅闷头苦想是不行的,要善于从日常交流讨论中获取创新思维。
门脉高压是杨长青主任最具代表性的诊疗疾病。和高血压如果得不到有效管理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一样,门静脉压力的升高也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包括食管胃静脉曲张及其破裂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等,其中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急症之一,患者首发出血病死率高达25%~40%。杨长青主任介绍,90%的门脉高压源于肝硬化,另有10%的患者没有肝硬化,但可能会有先天性腹腔静脉畸形,如门静脉畸形、肠系膜畸形、先天性血栓症等,此外,如果胰腺肿瘤压迫到脾静脉、门静脉也会导致门脉高压。
很多疾病都是标本兼治,治本为主,但杨长青主任却表示,对肝硬化造成的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是标本兼治,以标为主。“治标就是不让患者发生大出血,让患者活着。”这是因为,肝硬化虽然也可以逆转治疗,但治疗周期漫长,在治本的过程中,任何一次大出血,都有可能夺去患者生命。
而不让门脉高压患者发生出血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能够持续监测门脉压力的改变。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门静脉压力监测方式是经颈静脉-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通过颈静脉插入测压导管,测定肝静脉锲入压与游离压两者之差,即为HVPG,这也是全球公认的门脉高压诊断的金标准。然而因为这种检测方式属于有创检测,难以常规用于临床诊断。
像测量高血压一样,简单便捷无创的测门静脉压力,是很多消化内科医生梦寐以求的。门静脉压力检测不仅是门脉高压的诊断金标准,也是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到底是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者是手术治疗,要根据患者具体疾病状况,在处理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症时,最关键的就是要抓住门静脉压力的变化,但目前为止都始终没有一个无创精准便捷的评估门静脉压力的方式。”
同济大学有着世界一流的工科,作为同济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杨长青主任团队联合同济大学流体力学、数学、计算机等专业团队联合攻关,利用“三维重建法”开发出了门静脉压力无创量化检测新技术。这项技术的成果是一个软件系统,通过导入患者的增强ct数据和门静脉、肝脏局部的彩超数据等,软件就可以运算出病人门静脉压力数据。
对于门静脉压力的检测,这是一项突破性技术。杨长青主任介绍,早在2015年他们就做出了第一版软件,然后联合了上海5家三甲医院做了多中心的验证研究,并在2022年推出了软件的2.0版。目前,被命名为“三维重建有限元量化检测法”的门脉高压无创检测方式已被写入“2018中国肝静脉压力梯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亚太APASL慢加急肝衰的专家共识”及“2020亚太APASL3D可视化肝病诊疗专家共识”等多项国际国内诊疗共识。
但这项检测技术要想临床推广还需要克服一些技术难题。杨长青主任表示,首先是它的计算速度还比较慢,因为影像数据文件很大,一个病人的数据就要运算很久,一天只能运算不到10个病人的数据。此外,这个软件还没有完全本土化,部分技术是国外的。所以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软件优化,提升运算效率,并做到完全本土化。
虽然这项技术还不能大范围推广,但在上海市同济医院消化内科,门静脉压力无创量化检测新技术已经成为门脉高压患者最主要的检测方式。基于这项检测技术,科室在门脉高压症无创分层管理方面也取得突破,制定并优化了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分层管理系统,构建肝硬化首次静脉曲张性出血预警模型及肝硬化首次静脉曲张性出血无创分层诊疗流程。成功获批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通过提前干预,帮助患者提高肝硬化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命质量。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源动力
门脉高压的诊疗不仅是杨长青主任的代表性技术,也是上海市同济医院消化内科的一面招牌,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门脉高压患者。
“我们利用门静脉压力精准的无创检测技术,对不同压力的患者进行精准管理,有些患者药物控制就可以,有些患者则需要内镜下手术干预,还有些患者必须要做介入治疗,精准治疗加上长期随访,避免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杨长青主任说。
身为科主任,杨长青也深深知道科室的发展不是只靠科主任一个人就行,还要培养起一批中坚力量。刚到上海市同济医院时,杨长青担任科室副主任,他认为这样反而更好,这样更有助于他了解科里的每一位医生,等他接任科室主任后,就能够把每个人的长处发挥到极致。“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板,但我做主任就要扬长避短,把大家的长处都发挥出来,这样学科就能带动起来了。”
通过人才培养带动学科发展,如今的上海市同济医院消化内科已经是一个诊疗特色突出、亚专科齐全的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发现科室年轻医生的长处、重点培养他的长处并且给这些医生施展长处的空间和平台,用好其长处,是杨长青主任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除此之外,他还重视培养激发科室医护人员对科室的热爱,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一开始我们的夜班费很低,而且值夜班的通常是科室里比较年轻的医生护士,他们也最需要经济补偿,所以我就把夜班费翻一倍,让大家感受到科室的温暖。”
临床之外,杨长青主任也很注重培养一批英文好、有科研特长的医生,带动起学科发展的研究氛围。还有些医生特别受学生欢迎,他就让这些医生重点去做好教学工作。作为大学附属医院,医教研应协同发展,杨长青主任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带动起了科室的整体工作。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的上海市同济医院消化内科有88张病床,形成了肝脏疾病研究、食管胃肠动力研究、早期胃肠道肿瘤内镜下治疗、胰腺疾病和组织样本库研究等四个特色亚专科,年门诊量12万人次,年出院病人6500人次。在疑难危重病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在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上,患者收治数量稳居沪西北第一。
但在良好的发展势头下,杨长青主任也清醒地知道科室的短板在哪里。“我们科室的综合诊疗措施还不足,有些医院的人工肝在消化内科,但我们现在没有,要借助于医院的透析中心开展人工肝技术,此外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我们也是在医院的介入中心去做的,我们自己没有独立的做介入治疗的设备和场地,其实相关的人员和技术我们都培养好了,如果要朝着一个大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方向发展,这些不足是要弥补的。”
另外,虽然多年来杨长青主任一直非常注重人才培养,但他也坦言,科室还缺乏学科顶尖的人才,“我觉得人才培养的力度还不足,还没达到学科发展需求的理想状态,要多培养一些冒尖的全国都知名的医生。”
尽管杨长青主任感叹,要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十分艰难,但他也说:“在有限条件下,我们尽量去发展好,去做到最好,为科室发展打一个好基础,就足够了。”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 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智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