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赋能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景德镇市两级法院打造“山水入瓷”环资司法保护品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15:08 2

摘要:从浮梁林海到昌江碧水,从御窑遗址到现代工坊,生态技术调查官、文物司法保护基地等创新举措,如青花料在司法长卷上精心点染。2025年,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将传统环资审判与陶瓷文化遗产保护熔炼,推出“山水入瓷”环资司法保护品牌,擘画“三个一工程”:培育一批标杆案例、

瓷遗址修复执行民事公益诉讼案庭审现场(图/受访单位提供)

从浮梁林海到昌江碧水,从御窑遗址到现代工坊,生态技术调查官、文物司法保护基地等创新举措,如青花料在司法长卷上精心点染。2025年,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将传统环资审判与陶瓷文化遗产保护熔炼,推出“山水入瓷”环资司法保护品牌,擘画“三个一工程”:培育一批标杆案例、推出一批学术精品、打造一批法治文化IP,实现文化遗产活化与法治赋能的“双窑变”。3月,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被评为“江西法院环资审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引入技术调查官

一款将传统青花瓷与现代灯具融合的作品“等灯”屡遭仿冒,其设计者维权艰难。为此,景德镇知识产权法庭创新提出“整体艺术美感比对法”,对于使用传统元素的作品,在设计布局、艺术氛围塑造上的创新性给予肯定和保护,让陶瓷匠人们吃下“定心丸”。

类似这样的创新工作,在景德镇知识产权法庭还有很多。景德镇知识产权法庭庭长张春红翻开案卷说:“去年审结570件知产案,平均调解周期缩短40%,秘诀就是‘技术调查官’制度。”

为破解环资审判专业壁垒高、修复执行难的困境,5月,景德镇市两级法院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态环境审判技术调查官”制度,聘请28名来自文物鉴定评估、修复和遗址保护监测等领域专家组建技术调查官人才库。通过“法律+技术”的协同模式,专家深度参与损害认定、修复方案制定;依托“一次入库、全省共享”机制,实现一案一修复、一案一匹配。

司法保护“生态+文态”双遗产

千年窑火孕育了景德镇独特的“生态+文态”双遗产。6月5日,景德镇市两级法院联合市文化和旅游局,召开陶瓷文化遗产司法保护新闻发布会,发布景德镇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白皮书、《关于为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意见》及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为守护陶瓷文明根脉点亮法治航标。

近年来,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潜心打造融合“生态+文态”“打击+修复”特色的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品牌,用小写“china”(瓷器)讲好大写“CHINA”(中国)故事,形成文物保护“景德镇经验”。

该院探索创新司法力量深度融入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径,依托法官工作室设立“绿色通道”,依法高效审理文物侵权纠纷案件,推动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等工作,打造特色品牌,讲好瓷都文物保护故事。

编织司法保护“一张网”

2024年4月,景德镇市两级法院联合检察、文物部门组成巡查组,深入浮梁县寿安镇、湘湖镇古窑遗址,查看损毁盗掘痕迹,检验安防设施是否到位,开展“预防—打击—修复—传承”全链条保护。

景德镇市两级法院联合文旅部门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执法司法衔接、文物信息共享,落实协同保护。开展文化遗产普法活动,以典型案例释法、提供沉浸式普法展览、参与纠纷调处志愿服务等形式,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法治意识,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法治动能。

据悉,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化“府院联动”,与检察、文物部门共制《文物司法保护协作机制》,联合公安、文旅、海关等部门共筑防线,编织司法保护“一张网”,推动保护从“补瓷”迈向“固窑”。

编辑:聂琪

校对:王小明

复审:程乘玉

来源:新法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