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学子用画笔重现烈士容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6 18:07 2

摘要:在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美术设计系画室,一群正在描绘画像的志愿者们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现场,夹着手绘画像的画板引人注目,画像中的烈士身着军装、20岁上下,一个个神采奕奕、意气风发。

在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美术设计系画室,一群正在描绘画像的志愿者们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现场,夹着手绘画像的画板引人注目,画像中的烈士身着军装、20岁上下,一个个神采奕奕、意气风发。

赵怀仁烈士

画像中的青年名叫赵怀仁。时光回溯到1945年11月。为保家卫国,赵怀仁毅然参军,随部队奔赴战场, 1951年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回望烽火岁月,聊城这片浸染英雄鲜血的土地上,14000余名有名可查的忠魂长眠于此,然而硝烟弥漫的年代,多少冲锋的面庞由此定格,却未能留下一帧影像,许多烈士后代甚至不知道亲人模样。

硝烟散尽享太平,勿忘当年卫国人。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近日,我校联合聊城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服务中心,开展“青年学子执笔丹青 重现烈士不朽容颜”主题实践活动,为聊城籍烈士画像,以细腻笔触还原了烈士的容貌,让英雄形象跨越时空,与后人“重逢”。

志愿者 刘思月

这一幅幅饱含深情的画像,既是跨越时空的思念寄托,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时代力量的生动见证。

活动筹备阶段,我校美术设计系积极与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中心、烈士家属多次协调沟通,确定了谢家贞、朱文正等一批聊城本地有代表性的革命烈士作为创作对象,同步开展资料搜集。

可真正接到为烈士画像的任务后,志愿者团队犯了难,没有图片和影像资料,家人的描述也极其模糊,仅凭一段几十个字的烈士生平信息,能画得像吗?

但他们都很清楚,画像一丝一毫也马虎不得,这既是对烈士的尊重,更是对烈士家属的态度。

学校组织师生接受了专项系统培训,深入学习烈士事迹与史料人物肖像还原技巧,并通过走访党史研究部门、烈士故乡,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补充完善资料,再由同学们反复修改草图。

复原画像不仅要精于绘画技艺的雕琢打磨,更要承载家国情怀和对烈士的尊敬,这样的理念,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志愿者心中。“严肃还是微笑?长衫还是短衫?徽章什么样式……”老师和学生们一起翻阅史料,连帽子上的五角星也细细考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精心创作,11位烈士形象,在画纸上渐渐清晰。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填补了烈士家属的记忆空白。美术设计系学生志愿者刘思月表示,“听到烈士家属的肯定,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这对我而言,更是一堂无比深刻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每一笔都是对英雄的铭记,每一幅画都是对精神的传承。志愿者们画像的过程,也是打捞“沉没”历史、播下红色信仰种子的过程。

“这种体验是在书本上难以获得的,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美术设计系组织员徐洪璐表示。

“为烈士画像”是学校“美术思政”的生动体现。近年来,学校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注重以艺术为载体传承红色基因。此次实践活动,我校美术设计系充分依托教工党支部“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创新融合专业美术创作与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重任。

学校将持续探索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与聊城市革命烈士陵园在红色文化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及国防教育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内涵,为培育有理想、敢担当的新时代青年筑牢精神基石。

来源:鲁西在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