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能源车这几年卷得厉害,大家都在追求一个理想状态:平时像纯电一样安静顺滑、成本低;长途像油车一样随时能走、续航无忧;最好再加上快充、智能和安全。听起来是“既要又要还要”,可这正是用户最真实的想法。
新能源车这几年卷得厉害,大家都在追求一个理想状态:平时像纯电一样安静顺滑、成本低;长途像油车一样随时能走、续航无忧;最好再加上快充、智能和安全。听起来是“既要又要还要”,可这正是用户最真实的想法。
前几天,岚图在央视《顶级实验室》里亮相了一套新东西——岚海智混。官方的定义是“全球首个全品类800V高压混动技术”。看着有点大话,但拆开来看,其实是把混动带到一个新阶段。
混动车普遍用的还是400V电压平台,岚图这次直接把800V拉了进来。高电压意味着什么?最直观的就是充电速度。岚图的数据是:20%充到80%只要12分钟。
这就和以往完全不一样了。以前开插混,很多人都觉得充电可有可无,干脆当油车用。而如果真能十几分钟就补上三四百公里,谁还愿意烧油?对用户来说,这就是“能用电就用电”的全新体验。
过去混动车的纯电续航,大多数都在100公里左右,说是“能满足城市通勤”,但经常是跑个两天就得充电。岚海智混直接把电池堆到了63kWh,纯电续航能做到360-410公里。
这个数值已经接近一部分纯电紧凑型车了。上下班代步的话,很多人一周甚至两周都不用碰油。长途再加上油箱,综合续航能到1400公里。北京去上海,武汉去广州,中途不用刻意找桩。
岚图的思路也挺特别——不是从燃油车改出来的混动,而是反过来,从纯电架构去开发混动。所以体验上更接近电车,而不是“电驱辅助的油车”。
很多人对电动车的槽点是“怕冷怕热”。夏天电池过热,冬天掉电厉害。岚图在发布会上做了个实验:52℃高温舱里,把车泡上15小时再去充电,结果还是12-13分钟搞定20%-80%。-24℃的低温舱,经过主动预热,同样不到13分钟完成补能。
这背后靠的是一套智能温控管理系统,能提前帮电池调好温度。意思就是,不管新疆夏天的热浪,还是东北冬天的冰雪,充电效率尽量不打折。
另外,他们还做了一个极限安全实验:针刺+5米高空跌落,同一块电池包扛下来依然没起火没爆炸。虽然有点像综艺挑战,但确实证明安全冗余做得比较到位。
岚海智混还有个卖点是“智电中枢+超能矩阵”。听上去有点玄乎,其实就是一整套智能能量管理:电池诊断能提前预警、温控系统能自动调节,还有外放电功能。
它支持6kW V2L、30kW V2V,甚至能做到60kW的V2G。这就意味着,车不仅能自己跑,还能反向给电器、别的车甚至电网供电。露营、应急都能派上用场。
这次岚图还官宣了三款新车:2026款岚图梦想家:全球首款800V智能超混MPV;岚图追光L:纯电续航410公里的混动轿车,基本上充一次能管两周通勤;内部代号“泰山”的SUV:大六座SUV,还会搭载华为ADS Ultra辅助驾驶。
也就是说,岚图不是小范围试点,而是打算一次性把技术铺到MPV、轿车、SUV三大类。这个打法比较激进,但也能看出他们对技术落地的信心。
混动发展到现在,大概可以分几步:最早的弱混是省点油;后来插混解决短途用电;现在岚图喊出的800V大电池+快充,其实就是一个全新的“超级混动”阶段。
武汉理工的专家在发布会上也说,这可以看作是混动的“第四阶段”,而且未来几年都会处在领先水平。从行业趋势看,这也符合“节碳”方向,不只是简单的“节油”。
当然,纸面数据再漂亮,也还是有几个现实问题:
价格:大电池+800V系统,整车成本肯定不低。最终售价能不能打动更多用户,是个未知数。
长期表现:实验室测试OK,但用户日常使用环境复杂,快充频繁、极端气候高频出现,能不能依旧稳定,还需要时间验证。
和纯电的取舍:当混动车已经能纯电跑400公里,那消费者会不会干脆选一台续航差不多的纯电车?这是个市场层面的问题。
岚海智混的逻辑很直接:把电车体验做到尽量完整,再用油箱兜底。800V快充、400公里纯电续航、极端环境的稳定性,再加上系统化的智能管理,组合起来确实能给用户一种“用电为主、用油兜底”的全新混动体验。
它能不能真的改变混动的定义,取决于后续量产车表现。但至少在今天,岚图的这一套方案,确实把“既要纯电体验、又要长续航、还要快充”的难题,抛出了一个挺有竞争力的解法。
来源:杜文龙国际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