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里来了新“邻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17:19 2

摘要:清晨,西航花园小区骞柳二区的单元门被阳光“推开”时,总会伴随几声清亮的啾鸣。楼道外的电线上,两只腹部雪白的燕子正在梳理毛发,楼道内碗状的巢穴是它们在人类楼宇间安营扎寨的证明。

清晨,西航花园小区骞柳二区的单元门被阳光“推开”时,总会伴随几声清亮的啾鸣。楼道外的电线上,两只腹部雪白的燕子正在梳理毛发,楼道内碗状的巢穴是它们在人类楼宇间安营扎寨的证明。

当小区居民又惊又喜时,低头却看见地面上燕子的排泄物,眉头又悄悄皱了起来。眼下,燕子进门筑巢引发的“爱恨纠葛”正在小区里上演,背后也藏着人与自然相处的大学问。

新“邻居”带来的“快乐与烦恼”

“最开始听见‘扑棱扑棱’的声音,还以为是老鼠。”住户王阿姨回忆起今年春天里的“新发现”,当她踮脚看到电线上那个逐渐成形的泥巢时,这个住了多年的老楼道忽然有了新的生机。每天清晨,“燕子夫妇”衔着泥团飞回到楼道,巢穴从乒乓球大小慢慢扩成碗状模样,直到“燕子夫妇”在巢中轮流孵化,小燕子出壳单飞。

这样的惊喜在西航花园小区的多个楼道里重复出现。据小区物业统计,今年已有10多个单元发现燕子筑巢,孩子们守在楼道里观察雏鸟破壳,老人们会特意在巢下铺张报纸接住排泄物,年轻人则用手机记录下亲鸟喂食的瞬间发在朋友圈。这些与人类共享空间的生灵,成了钢筋水泥森林里最灵动的注脚。

但也有烦恼随之而来。有住户因燕子排泄物弄脏了新买的衣服而抱怨;保洁员也要花费比平时更多的时间清理巢下的污渍;更有住户担心这些排泄物会传播病菌,向物业提出拆除巢穴的要求。公元物业西航花园物业服务中心物管经理卢飞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一边是居民的实际困扰,一边是保护鸟类的义务,我们不能随意处置,只能在劝说居民维持现状的同时增加清扫频次。”

事实上,这种矛盾恰是中国城乡与飞鸟相遇时的典型表现。当燕子将巢穴从传统的农家屋檐,搬进现代小区的混凝土楼道,它们用翅膀丈量着城市生态的包容度,也将一个古老命题摆在了人类面前。

专家:人与燕子共生需要智慧化解

为了化解矛盾,小区物业请来了西安市野生鸟类保护协会的专家出谋划策。

记者跟随西安市野生鸟类保护协会副会长张小勇一起来到小区11号楼5单元,看到了“燕子楼道”,在电线与墙面形成的夹角处,有一个灰褐色由泥土和草茎混筑而成的燕巢,虽未见燕子的踪迹,但巢下地面上残留有鸟类排泄物的印记,足够成为燕子在这里生活的证明。

“在西安,可称为‘燕子’的鸟类有八种,从燕巢的外形来看,这里居住的是家燕。它们对筑巢环境很挑剔,需要干燥、安全、食物充足的地方。”张小勇说,小区与灞河一路之隔,周围湿地资源丰富,有水的地方也会有蚊蝇,这些都是家燕的食物。家燕愿意亲近人类居所,选择在小区的楼栋内筑巢,也说明这里生态环境足够好。

当然,人与鸟如何和谐相处,藏着与自然对话的智慧。城市与自然的平衡,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需要在发展中寻找共生的支点。

对于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人与燕子共生的矛盾,张小勇说,家燕的排泄物虽有异味,因其食物是昆虫,量少且干燥,及时清理不会滋生细菌。可在巢的正下方用塑料板、纸板搭建简易板,定期取下清洗即可。家燕筑巢通常选择3-5米高度,雏鸟羽翼丰满前不会飞出太远,只要不刻意惊吓,很少会掉落。若发现雏鸟跌落,不要直接用手触碰,可戴上手套或用纸板将其放回巢中,或联系林业部门处理。从法律角度看,家燕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随意捕捉、伤害将面临处罚。从生态角度讲,驱赶会导致家燕弃巢,雏鸟可能饿死,影响种群数量。一只家燕每年要吃掉数十万只的害虫,有益于农业的发展,有家燕筑巢的地方,蚊蝇很少。因此,家燕是对人类有贡献的。

“其实家燕的记忆力很强,若今年在此成功繁殖,明年还会再来。”张小勇建议,居民可与燕子“约法三章”:保持筑巢区域安静,不挪动或破坏巢穴,同时做好防护清理。家燕每年春天来秋天走,往返飞行数万公里。可以把它们看作每年都来做客的老朋友,有惊喜,有期待。

檐下的未来:平衡中延续温情

在中国文化中,燕子被赋予了诸多美好的寓意,它们被视为喜庆吉祥和家庭和睦美好的象征,是人类忠实的伙伴。

“上世纪九十年代,每到傍晚,电线上落满燕子,像挂了一串串黑珍珠。”老西安张先生说,他至今记得,那时城墙根的护城河边,燕群低飞掠过水面的景象,翅膀擦过水面的声音,能盖过自行车的铃铛声。

但这样的记忆正在淡去。从全国鸟类观测数据来看,近20年来,城市燕子的种群数量逐渐下降。2019年全国燕子调查结果显示,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燕子难以适应城市中林立的高楼大厦,它们可选择的筑巢地点变得极为稀少。同时,城市中适合燕子筑巢的泥土资源也十分有限,通常仅能在一些公园的水域周边或房屋建筑处找到。即便是燕子所熟知的乡村,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导致燕子渐渐远离我们。

如今,在城市的居民小区中能看到燕群在楼宇间穿梭,黑色的剪影与晚霞交相辉映。这样的场景,像极了人类与自然相处的隐喻——共享着同一片天空,需要彼此的馈赠,也需要相互的体谅。城市发展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在钢筋水泥中为生命留出呼吸的缝隙。

当我们在建筑中预留一块筑巢的空间,在绿化时少用一点农药,在夜晚熄灭一盏不必要的路灯,其实是在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份生机与诗意。燕子用翅膀丈量的,不仅是城市的宽度,更是人类文明的温度。这道关于平衡的考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个善意的举动,都是最佳的作答。

“从古至今,对人类怀抱信任的家燕,曾为无数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是听着‘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歌谣长大的一代,又把这首童谣唱给了我们的下一代。在城市日新月异的今天,希望人们与燕子的‘佳话’依然能够代代相传。”张小勇说。

供稿: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龚伟芳

来源:西安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