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纪念邮票发行。该套邮票共3枚,是为纪念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而发行,时值我国从农业发展转向科学发展的关键阶段,大会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创新的一座风向标。
“科技之光耀方寸
——中国科学家与科技成就邮票展”
策展记
一枚邮票,方寸之地,却能承载山河岁月、时代风云。它以微雕的精度,记录文明的刻度;以无声的语言,讲述民族的征程。
当科学的光芒凝聚于方寸之间,当创新的足迹烙印于纸墨之上,邮票便不再只是邮寄的信物,而成为一部浓缩的史诗,一扇观照历史的窗口。
8月27日,“科技之光耀方寸——中国科学家与科技成就邮票展”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展。
为什么要举办这个展览?邮票体现了哪些科技成就,又记录了哪些科学家的故事?
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小编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集邮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尚长宏先生。让我们跟随他的讲述,一起探寻一枚枚邮票串联起来的峥嵘岁月。
01
缘起方寸:映照大国科技征程
邮票素有“国家名片”之称。它不仅是邮政的凭证,更是历史的注脚、文化的载体。
谈及本次展览的缘起,尚长宏副会长目光深邃,思绪回到47年前那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纪念邮票发行。该套邮票共3枚,是为纪念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而发行,时值我国从农业发展转向科学发展的关键阶段,大会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创新的一座风向标。
《全国科学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了庆祝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于1978年3月18日发行的,志号为J.25的纪念邮票。
2006年5月第6届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首次举办了《科技专题邮展》,共计有28部邮集49框794个帖片参展,这次邮展是中国首次以集邮的形式向公众进行科普活动。
20年后的今天,恰逢全国科普月,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再次以邮票的形式展示中国科技成就,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一场普通的展览,更是一次面向全社会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升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实践。
“作为一名与共和国科技事业共同成长的科技工作者和集邮爱好者,能参与其中,深感责任之重,亦满怀期待之情。”尚长宏动情地说。
02
数聚展览:折射磅礴科技力量
1956年,毛主席即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贡献。”邮票是记录和展示中国科技进步和对人类文明贡献的重要载体。本次展览将汇聚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发行的、直接反映中国科学家与重大科技成就的邮票共计266套,约占新中国邮票发行总量的15%。
“15%绝非一个冰冷的统计数字”尚长宏指出,“改革开放后,科技创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逐步加大。现代科学家、东方红一号卫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五十周年纪念、科技创新、天文现象、数学之美、珍稀动植物类等邮票的发行,不仅是对科技人员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一种认可和褒奖,也是激发公众对科技的兴趣的有力途径。”尚长宏以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的舷号“16”作喻,说道“15%只是一个起步,未来,中国的邮票一定会扩展全部科学领域,包括人工智能、绿色环保等创新领域。”
《中国现代科学家(九)》是中国邮政为进一步表彰在科技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风范和感人事迹,于2022年9月7日发行的纪念邮票,志号为2022-20,全套4枚。
《科技创新》是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取得的五项重要科技成果,于2017年9月11日发行的,志号为2017-23的纪念邮票。
《天文现象》是中国邮政为记录2020年6月21日一场穿过中国境内的“日环食”天文现象于2020年6月21日发行的特种邮票,共5枚,志号为2020-15。
《数学之美》是2025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纪特邮票,于2025年3月14日发行。
本次展览不仅展品规模庞大,题材也非常广泛。展览覆盖著名科学家、重大科技成果、重要科学事件、科学大装置、科学常识和科学现象等内容。其中《现代科学家》系列邮票已发行9组,共呈现了38位如钱学森、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袁隆平等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形象;从首枚科技封《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实施纪念》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系列纪念封已发行了近50套,主题涵盖科学家、科技成果、科技事件、大科学装置、科学现象等。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发行的四组的《科技创新》邮票,总面值更是超过2亿元……
03
情系方寸:铭刻民族记忆
数据勾勒轮廓,故事则赋予灵魂。当被问及个人最想推荐的展品,尚长宏毫不犹豫地讲述了“一票一封”背后的故事。
01
一票:T.108《航天》邮票中的(6-1)“乐声环宇”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将《东方红》的乐曲从太空传到了世界各地。T.108航天《东方红一号卫星》中的(6-1)“乐声环宇”也随之发行。关于这张邮票,尚长宏追忆道:“东方红一号卫星其中一个亮点就是在轨道播放《东方红》乐曲,全世界使用一般的收音机就可以收听到东方红一号卫星‘唱歌’的声音。我们单位的一位老同志,当年就亲手负责乐曲播放的工作,每每提及,老先生都万分的感慨和自豪。”
《航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了反映中国航天工业的巨大成就,于1986年2月1日发行的,志号为T.108的特种邮票。《“乐声环宇” :东方红一号卫星》(6-1),图案以茫茫宇宙为背景,突出描绘了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勃勃英姿。
02
一封:《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科技封
1955年6月1日,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中国科学院学部和广大院士,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国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的重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咨询和评议活动,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宏观决策,充分发挥了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咨询机构的作用,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本次展出的这枚科技封,不仅记录了学部的成立与发展,更凝结着几代科学家为国家科技事业呕心沥血、贡献智慧的集体群像,无声诉说着民族科技力量汇聚与迸发的动人篇章。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七十周年》纪念封
“最美的邮票,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它一定属于未来——属于那套即将发行的、记录下一个划时代科技突破的新邮票!”尚长宏的话语里充满期冀。“因为唯有科技创新,才是驱动国家持续向前的不竭动力;唯有永不停歇地攀登科学高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加速驶向彼岸;唯有国家日益繁荣强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有最坚实可靠的根基!”这方寸之间的“科技之光”,不仅照亮了过往筚路蓝缕的奋斗足迹,更映照着民族复兴征程上无限可能的未来。
本次展览以“科技之光耀方寸”为主题,聚焦“中国科学家与科技成就”,从1708套新中国邮票(1949-2025)中精选出266套邮票作为核心载体进行展示。展览选题紧扣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强” 精神及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有效机制”要求,通过邮票这一兼具艺术性与史料性的载体,系统呈现中国科技从古代文明到现代强国的发展脉络。展览内容反映党中央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科学家群体的亲切关怀。展览活动力求加强公众对科技事业的关注,传承科学家精神,促进科学与文化、艺术的深度融合,增强“四个自信”。
科技之光耀方寸——中国科学家与科技成就邮票展即将开展,敬请期待!
来源:集邮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