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或尿毒症患者的一种重要治疗方式,通过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帮助患者维持生命。然而,血液透析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溶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将详细介绍溶血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或尿毒症患者的一种重要治疗方式,通过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帮助患者维持生命。然而,血液透析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溶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将详细介绍溶血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
一、溶血的定义与危害
溶血是指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破裂,导致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的现象。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溶血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透析液温度过高、透析液与血液配比不当导致的低渗血症、透析膜破裂等。溶血不仅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还可能引发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二、溶血的原因分析
1. 透析液温度过高: 透析液温度过高会加速红细胞破裂,增加溶血风险。
2. 透析液与血液配比不当: 当透析液与血液的电导度不匹配时,可能导致低渗血症,进而引发溶血。
3. 透析膜破裂: 透析膜破裂会导致透析器漏血,红细胞直接与透析液接触,发生溶血。
4. 操作不当: 如透析过程中管道连接不紧密、空气进入透析系统等,也可能引发溶血。
5.消毒剂残留: 透析液用水中氯铵、硝酸盐、铜离子等含量过多。
三、溶血现象的识别
1 .临床表现:溶血发生时,患者可能出现一系列急性反应,如胸闷、气短、寒战、发热、血红蛋白尿(尿液变深色或棕红色)、黄疸加重、血压下降乃至休克等。
2.实验室指标: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等指标变化,可以辅助诊断溶血的存在。 血细胞比容下降。
3. 透析液颜色改变:呈淡红色。
4. 管路和透析器中血液颜色异常。
5. 血标本离心后 血浆呈淡红色。
四、溶血的预防措施
1. 严格控制透析液温度: 确保透析液温度保持在适宜范围内,避免过高温度导致红细胞破裂。
2. 合理配比透析液与血液: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透析液与血液的配比,避免低渗血症的发生。
3. 定期检查透析器性能: 在使用透析器前,应仔细检查透析膜是否完整,避免使用有破损的透析器。
4. 规范操作流程: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血液透析,确保管道连接紧密,避免空气进入透析系统。
5. 加强监测与及时处理: 在透析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透析参数,一旦发现溶血迹象,应立即停止透析,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五、血液透析溶血的紧急处理
1、终止治疗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溶血的情况,应立即停止透析,夹闭静脉管路,丢弃管路中的血液。根据血细胞比容下降情况,必要时输血或进行换血。由于反生溶血的血液中钾含量高,不应回输血液。
受损红细胞的延迟性溶血在透后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可能还会发生严重的高钾血症,应该增加透析次数或给予钠-钾交换树脂。高钾血症、游离血红蛋白>80g/L,有紧急血液透析指征,应更换配套后重新开始透析。为继续治疗者,应在近期内警惕高钾血症。可给与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亚甲蓝1-2mg/kg,静脉注射;酌用维生素C3g,静脉注射;病情危重一般治疗无效,可考虑血浆置换治疗,能清除血浆中的各种致病因子。
2、对症处理尽快去除诱因、吸氧、镇静、输液、防制感染,进行合理的成分输血,防治心肺功能衰竭,改善微循环,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絮乱等。
3、其他 检测透析用水中氯胺、硝酸盐和重金属含量。若为复用透析器,应检测残余消毒液含量。
除了溶血外,血液透析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失衡综合征、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等。为了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合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锻炼,并定期进行体检。同时,医务人员也应加强监测和及时处理,确保血液透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溶血是血液透析过程中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但通过严格控制透析液温度、合理配比透析液与血液、定期检查透析膜、规范操作流程以及加强监测与及时处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溶血的发生。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透析室需定期开展溶血应急演练,提升医护团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作救治水平,从而确保血液透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医学诊断依据。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仅供HCP观看。
来源:医脉通肾内频道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