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未成年人的纯真与直播行业的流量焦虑碰撞,一场以“梦想”为诱饵的围猎悄然上演。近期,“直播公司诱导未成年人签约、违规安排直播”的乱象经调查曝光,揭开了行业光鲜表象下的阴暗角落——部分公司为追逐利益,无视法律法规与未成年人权益,将未成年主播推入过度劳累、权益受损
当未成年人的纯真与直播行业的流量焦虑碰撞,一场以“梦想”为诱饵的围猎悄然上演。近期,“直播公司诱导未成年人签约、违规安排直播”的乱象经调查曝光,揭开了行业光鲜表象下的阴暗角落——部分公司为追逐利益,无视法律法规与未成年人权益,将未成年主播推入过度劳累、权益受损的困境,引发社会对直播行业监管与未成年人保护的强烈关注。
一、诱饵:以“成名梦”编织的陷阱
在这场围猎中,“成名”与“赚钱”是最诱人的诱饵。许多MCN机构与直播公司瞄准未成年人涉世未深、渴望被关注的心理,抛出极具吸引力的承诺:“每月高保底薪资”“专属流量扶持”“打造爆款网红”……这些话术精准击中未成年人对“明星生活”的向往,让他们在未充分了解风险的情况下,轻易踏入合作陷阱。
更隐蔽的是协议中的“不平等条款”。部分公司故意模糊合同细节,甚至不向未成年人提供完整合同文本,仅以口头承诺蒙骗。待签约后,未成年人方才发现,合同中充斥着权利义务严重失衡的条款:公司手握“流量分配权”“解约审批权”等核心权利,而自己却要背负“每月直播满27天、每天6小时”的硬性要求,若未达标或提出解约,还需支付数万元高额违约金。这种“霸王条款”,本质上是将未成年人捆绑为“廉价劳动力”。
二、乱象:突破底线的违规操作
为规避监管与压榨价值,部分直播公司的操作早已突破法律与道德底线。最常见的便是“身份造假”——明知平台规定“年满16周岁方可注册直播账号”,仍教唆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的身份证、人脸信息完成实名认证,让未满16岁的孩子“变相上岗”。这种操作不仅让未成年人暴露在直播行业的复杂环境中,更涉嫌违反《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中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规定。
在直播安排上,“高强度”与“擦边球”成为常态。不少公司以“有效直播时长”为借口,变相延长未成年人的工作时间:所谓“每天6小时”,实则要求主播时刻保持高互动状态,一旦观众留存率低,便被判定为“无效时长”,需额外补播;部分主打“暧昧经济”的公司,甚至要求未成年主播下播后与“榜一大哥”私信互动、维系感情,将未成年人置于情感勒索与隐私泄露的风险中。有未成年主播透露,自己曾连续一个月每天直播超8小时,累到失声仍被要求“坚持开播”,而当初承诺的“保底薪资”,也因各种“扣分项”大打折扣。
三、根源:流量焦虑下的利益失衡
乱象背后,是直播行业的流量内卷与利益驱动。随着直播行业竞争加剧,中小型公司为完成平台考核、争夺用户注意力,不得不降低“签约门槛”,将目标转向未成年人——相较于成年主播,未成年人更易塑造“纯真”“青涩”的人设,吸引部分观众群体,且议价能力弱、更易被掌控。
同时,监管漏洞与家庭监护的缺失也为乱象提供了土壤。虽然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均对未成年人参与直播作出限制,但部分公司通过“身份造假”“口头协议”等方式规避监管;而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直播梦想”缺乏理性认知,或因工作繁忙疏于关注,未能及时发现孩子在合作中遭遇的权益侵害,导致未成年人独自面对复杂的法律与商业纠纷。
四、破局:筑牢未成年人保护的“防火墙”
直播公司围猎未成年人的乱象,不仅伤害个体权益,更污染行业生态。要遏制这一现象,需多方合力构建“保护网”:
从监管层面,应加大对直播公司的排查力度,重点核查主播身份信息真实性、合同条款合法性,对教唆身份造假、强制未成年人超时长直播的公司依法严惩,提高违法成本;平台需优化实名认证系统,通过“人脸动态验证”“年龄分级管理”等技术手段,杜绝未成年人冒用他人身份开播。
从家庭与学校层面,需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引导教育,帮助他们认清“网红梦”的真实一面,树立理性的职业观;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网络行为,若孩子有参与直播的意愿,需协助审查合作协议,规避潜在风险。
从行业层面,直播公司需摒弃“短视思维”,意识到未成年人保护并非“成本”而是“责任”。真正健康的行业生态,不应依赖压榨未成年人权益获取流量,而应通过优质内容与合规运营实现长远发展。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不应成为直播行业流量焦虑的“牺牲品”。当我们批判直播公司的违规操作时,更需警惕:每一个被围猎的未成年人背后,都是一次对“童年”的透支。唯有以更严格的监管、更细致的保护、更理性的行业心态,才能让直播行业远离“灰色交易”,让未成年人的纯真不再被流量吞噬。
来源:七七娱乐一点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