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姑奶刚过六十,退休前是单位的“一把手”,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病后,她仿佛被抽去了所有力气,眼神黯淡,反复念叨:“我一辈子要强,怎么就得了个‘女人病’?”
姑奶刚过六十,退休前是单位的“一把手”,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病后,她仿佛被抽去了所有力气,眼神黯淡,反复念叨:“我一辈子要强,怎么就得了个‘女人病’?”
刘阿姨是位传统的家庭主妇,操劳一生,鲜少抱怨。可刘阿姨女儿却偷偷告诉我:“我妈心里苦,什么都憋着,这些年,就没见她真正开心过。”
两位老人,性情迥异,阅历不同,却似走向了同一种结局,都得了乳腺癌。
我突然想起《黄帝内经》中的那句话:“百病生于气也”。她们的病,或许早在身体发出警报之前,就已在那颗疲惫的、压抑的、无处安放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很多女性朋友的病,都是情绪病,治病要先治“心。”
入此境 · 不似医院,恰似归园
我是一次偶然的工作机会来到慈济乐和人文医疗研究中心。车行至苏州慈济园区,第一感觉,这是一个不像医院的医院。
这里没有传统医院的消毒水气味和拥挤走廊,取而代之的是绿树成荫的庭院和宁静致远的氛围。这里没有冰冷的长廊和嘈杂的叫号声。白墙黛瓦,檐角飞翘,竹林曲径通幽处。
几位身着“慈济”蓝色工作服的志工师姐,眉眼弯弯,笑意温润,轻声软语地引导着每一位来客。她们的一个眼神、一个“您好”的问候,都带着一种奇异的安定力量。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何为“场域的力量”。这里不像医院,更像一座让人想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好好生活的归心家园。
见众人 · 不似患者,皆是友朋
我来自北京,在北京早高峰的地铁上,汇聚了全国最有梦想敢拼搏的年轻人,可是在他们的脸上,看到的大多是疲惫,焦虑,迷茫…这个时代让健康的年轻人“病了”,年轻人不像年轻人。
而在慈济乐和苏州健康促进营的会场,却有一群不像病人的病人。看到一张张舒展的笑脸,你很难想象他们是大病患者,她们三五成群,如同老友聚会,分享着最近的趣事、学到的健康食谱…“慈济乐和苏州健康促进营”让大病患者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
齐丽芳女士,又名随和老师,抗癌近20年。从被检查出肿瘤到手术仅用了89小时,之后,随和老师经历了6次化疗和25次放疗。
术后满5年的第2天,随和老师一人骑自行车从山东龙口出发,6天骑行717公里到北京,纪念重生!术后第6年,随和老师报名环法自行车骑行,21天狂飙3300公里。
这是一组在健康的年轻人身上都难以实现的数字,却在一个患癌女性的故事里得以实现,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随和老师也用自己的力量,影响了越来越多的患癌朋友,用积极乐观的心态为癌友讲解肿瘤基本知识,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恐慌的心态。
随和老师在康复后15年里带领30万人学习癌后智慧,她以一顶百,致力于乳腺癌的科普!一遍又一遍的传播着:怎么看待癌症?怎么吃?怎么练?怎么治疗?怎么防止走错路?怎么提高认知?怎么不被骗?怎么拥有积极向上的能量?
“生命唤醒生命,生命陪伴生命,生命影响生命。”——这是她给姐妹们的三句话。
和随和老师相似,在癌症中重生,散发力量的还有张灵誉老师,她的故事听起来更传奇。
1984年,张灵誉老师24岁,正青春芳华,却被诊断为隆突性淋巴肉瘤;2012年,胃癌袭来;2024年,皮肤癌再次叩门;2025年,大肠癌成为她第四次的对手。四十年间,四次癌症,每一次都是生与死的对峙,她却从未低下过头。
她不仅是“上海市百名抗癌明星”、“全国城市康复义工之星”,更是“世界百名华人抗癌明星”。这些称号背后,是一位女性以病痛为师、以苦难为友的修行之路。她常说:“要有尊严地活着。”这句话,不只是口号,而是她每一天的实际行动。
康复后,张灵誉老师决心回报社会,成为一名癌患志愿者。仅2015年,她走访34个城市,火车票78张、飞机票24张,每月仅4-5天在家。她用亲身经历鼓励病友:“爱来了,癌走了”
在慈济的健康讲堂中,她分享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她说:“健康是一种责任。”不是对自己的,更是对家人、对社会的责任。她推崇“食疗为先”的古老智慧,引用孙思邈“知其所犯,以食治之”的理念,强调五谷阴阳菜的调和之道。从玉米净化血液,到糯米修复黏膜,从大豆平衡循环,到小麦调和激素——她把中华民族千年饮食智慧,化作现代人防病养生的日常指南。
张灵誉老师还说:“最好的药物是食物,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医院是厨房。”这不是逃避现代医学,而是回归生命的本质——我们怎样吃、怎样活,决定了我们怎样老、怎样走。
四十年,四次癌,她没有停止热爱生命,更没有停止帮助他人。她不说教,只分享;不煽情,只唤醒。她让我们相信:生命虽有终点,但爱与尊严,可以永远延续。
两位抗癌勇士分享完,台下笑声掌声一片。她们的脸上,没有对疾病的恐惧,只有历经风雨后的豁达,与重获新生的希望。
她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病人”,而是在这条特殊道路上,互相扶持、照亮彼此的“同路知己”。
遇良医 · 不似教授,宛如亲人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台上的那几位不像医生的医生。
张明徽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免疫学专家,平时是不苟言笑的教授,在“慈济乐和苏州健康促进营”是穿着草裙带着花帽和患者一起载歌载舞,用通俗的方式讲述着深奥的知识,张教授和癌友们分享了他关于食物能量与健康研究。
通过仪器测定食物能量,张教授发现不同食物能量场差异显著,加工食品能量场远高于原食品。
建议每日摄入150克五谷粉或燕麦片,可维持精神饱满,实验证明其能量效果优于普通饮食。
研究发现营养丰富食物摄入量减少,能量高的食物需少吃,烹饪时应保留食物原汤以摄取更多能量。
2023年张明徽教授组织16人进行49天深度断食实验,仅摄入矿泉水与茶水,结果显示体重下降但指标正常,疾病显著改善。一位严重心脏病患者通过6天饮食调整停用13种药物,证明能量饮食对慢性病的逆转潜力。
安彦军教授,中西医结合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先后主持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慈济乐和苏州健康促进营”安教授没有谈深奥的医理,而是深入浅出的带癌友分享“人为什么会生病”:
病从肠起:肠道菌群失衡 → 肠道屏障受损(“肠漏”)→ 毒素入血 → 引发全身慢性炎症 → 最终导致各类慢性疾病及癌症。
足量、多样地补充膳食纤维,是滋养肠道菌群、修复肠漏、抗炎防癌的最经济有效手段之一。膳食纤维的优质来源(非吃素即可)
首选之王:菌菇类(如银耳、猴头菇、茯苓),富含真菌多糖,兼具特定保健功能。重要来源:豆类(黑豆、豌豆)、全谷物(燕麦、黑米)、药食同源食材(山药、枸杞)。补充提醒:普通蔬菜含水量高,仅靠吃菜难以达标(需吃5斤芹菜才够)。甘业华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实验室主任、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慈济乐和苏州健康促进营”教授化身“美食专家”和大家分享如何吃对饭来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如何实践“科学素”:
主食革命:用全谷物(糙米、黑麦、燕麦、藜麦)和杂豆(鹰嘴豆、红豆、芸豆)代替白米白面。保证多样性:餐盘要包含五颜六色的蔬菜水果、豆制品和坚果种子。烹饪方式:以蒸、煮、烩为主,少油、少盐、少糖。炒菜可加水炒减少油烟。正确顺序:餐前吃水果,餐后吃坚果。警惕“素食垃圾食品”:素食≠健康,需严格避免油炸食品、甜饮料、饼干、黄油面包等高油糖精加工食物。注意补充:纯素者需额外补充维生素B12。通过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生吃蔬果补充维生素C。他还分享了自己每日的“早餐交响曲”,自制小麦全麦粉坚果面包,自制小麦全麦粉馒头,自制黑麦全麦粉坚果面包。
教授们身后投影仪上辉煌的学术履历,与眼前这位带着大家唱歌运动的“暖心家人”,形成了奇妙又动人的对比。
医者,仁心。在这里,我看到了这份“仁心”最本真的模样——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平等的陪伴与引领。他们治愈身体,更滋养心灵,真正践行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学箴言。
感其道 · 不似职场,乃是道场
而这里的工作人员,彻底颠覆了我对“打工人”的认知。他们自费差旅远道而来,不要薪资早起晚归,这里没有绩效考核,他们却比谁都敬业,脸上总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工”。慈济志工并非一种身份,而是一趟向内修行、向外奉献的生命旅程。他们秉持“感恩、尊重、爱”的精神,在“清扫环境、关怀病苦、急难救助、文化、传承”的点点滴滴中,成就他人,也圆满自己。
于慈济志工而言,善行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融入日常的每一刻。他们不仅在特定的活动中服务,更将“付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这次参与活动的志工有企业主、退休教师、在校大学生,更多的是曾经的病友和家人。
我问海香师姐:“为何愿意常年在此奉献?”师姐的回答,像一盏清茶,初品平淡,回味却甘醇绵长。
海香师姐说自己普通,可世间最动人的修行,往往藏于这般“普通”之中。曾经的她,内向、喜静,一方天地便是全世界。是2013年那一次偶然的因缘,如同一粒种子落入心田,她推开门,走进了慈济的大家庭。
从此,生命悄然转向。她从一名默默跟随的志工,到承担起各项勤务,最终在“真善美”家族找到了心灵的归处。透过镜头与笔尖,她不再只是记录故事的人,更成为了善与美的见证者、参与者。她说,这份工“一直做,一直感动着”。
她谦逊地认为慈济里还有许多更感人的故事,却不知——坚持本身,就是最沉默而强大的力量。
所谓“修身种德,事业从容”,海香师姐的志工路,恰是这句话最温柔的注脚: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平凡之路,亦有星河。
我也终于明白原来,这里不是职场,而是一个修心、利他的道场。他们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照见自己,圆满自己。这或许就是慈济付出无所求,还要说“感恩”的至善境界。
悟其谛 · 慈济乐和,心药归处
本期营队是苏州慈济门诊部(简称门诊部)与乐和新医于2025年7月正式联合成立医疗人文研究中心后,举办的第二期健康促进营。
健康促进营三个阶段的课程安排为:2次一阶课程(截止至今已完成),1次二阶课程,2次二阶课程,最后1次三阶课程。每两周或每月一期课程,形成系统地健康科教课程。
短短3天时间,在苏州慈济的清幽院落中,慈济与乐和新医的携手,恰似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一场深情对话。
慈济五十余年来深耕人文关怀,从慈善义诊所到全球赈灾,其志工体系如莲般清净温暖,以“付出无所求,还要说感恩”的纯粹,默默耕耘人间。
而乐和新医,则如竹枝新发,以清华大学张明徽教授多年的免疫学研究为根基,融合现代细胞科技(vNKT免疫治疗)、中医调和之道、积极心理学与自然饮食疗愈,形成“乐和四法”体系。其核心理念“身心同治”,旨在打破传统医疗局限,从“治病”走向“治人”,从“救命”走向“养心”。
二者相遇,非简单协作,而是东方“仁心”与西方“精术”的共生共荣——慈济予人以心安,乐和予人以新生。在这里,患者不仅接受尖端治疗,更在禅意园林、志工陪伴与群体共修中,找回生命的安宁与力量。
三天的“慈济乐和苏州健康促进营”,癌友、教授与志工常常手拉手,齐声唱着《欢迎你到慈济来》。
歌声悠扬,许多人眼中闪烁着泪光,那泪光中不是悲伤,而是感动、释然与感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疗愈,是身与心的重逢,是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和解的过程。
当我向一位癌友问起此次活动的费用时,他轻声告诉很低,包含22日至23日的午晚餐、24日的午餐、课间六次茶点、课程所需耗材,还有一件大爱感恩环保T恤。
我再一次被深深触动。如此周全的照料,如此细致的安排,若在北京,或许不过是一顿小聚的餐费。而在这里,它却不只是一餐饭的价金,是一段温暖的时光,是一次心灵的偎依,是一份被郑重捧起的善意。
钱财所能衡量的终究有限,而情意与陪伴,才是这个世界真正无价的馈赠。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在生命旅途中有过迷惘与困顿的朋友。若觉身心疲累,不妨来此一试。或许,这里那份独有的“心药”,也能让你我的人生,焕然一新,自在通透。
乐和新医,愿天下心疾有药,人间众生皆安。
来源:张明徽谈免疫与新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