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其习俗基本上和魏晋相同,但其规模和盛况远超前朝。比如七夕期间以锦彩结成楼殿,“嫔妃穿针,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的场景,在《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
作为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
七夕的故事在民间代代传诵,
寄予了人们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情感
嘘🤫!!!
过七夕有什么讲究?
徐州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和习俗?
和小编来一探究竟。
七夕的起源与发展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其习俗基本上和魏晋相同,但其规模和盛况远超前朝。比如七夕期间以锦彩结成楼殿,“嫔妃穿针,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的场景,在《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之桐荫乞巧 局部 来源故宫博物院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清 姚文瀚 七夕图轴 局部 来源故宫博物院
明清时期,七夕做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则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牵牛郎、织女二星乞巧。
明人宫蚕图卷(局部)
时至今日,
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
一直流传民间,
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徐州汉画像石里的浪漫爱情
七月的夜空,人们夜观天象,最显眼的便是天河阻隔的牛郎和织女星。《史记·天官书》记载,“河鼓三星,在牵牛北……自昔传牵牛织女七月七日相见,此星也。”古时的人们望着漫天星辰,散发自己的思维,将世间美好的想象和浪漫寄托在星空中,连成故事,连成一篇篇诗歌。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西周时候就有了,到了东汉时期,人们认定了七月七日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
说到徐州的牛郎织女,收藏于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牛郎织女相会图”出土于睢宁县张圩一个单室小墓中。画面中间为一对高耸入云的阙门,应该是天阙或天门。《楚辞·九歌·大司命》:“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在牛郎织女的神话中,“天阙”象征着将牛郎织女相隔的天河津关。
天阙的右面是织女星,这里没有出现具象的织女,只是画出织女星座的三连星,星座下有一戴胜鸟,这个大鸟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织衽鸟”。织衽鸟头戴华丽的大冠,这里以戴胜鸟和三连星象征织女。
天阙的左面画着一字相连的三连星和一对交颈的凤鸟,三连星就是形如扁担的河鼓星。鸾凤交颈作为象征符号表现了夫妻团圆、幸福美满,象征着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
七夕时节应该做点什么
中国各地的七夕节习俗各有不同,
爱恋当中的人们一定少不了
要准备好礼物送给自己的另外一半。
在古代,古人们在七夕可做的
比我们现在丰富且浪漫多了~
👇👇👇
清 佚名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七月乞巧 局部 来源故宫博物院藏
01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02
晒书晒衣
《四民月令》(成书于166年)有这样的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作干糗,采蕙耳也。”但是,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03
种生求子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以求孩子的到来。
04
拜织女
“拜织女”是少女们的事。她们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等祭品,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清 陈枚 山水楼阁图册·其一(局部)
而在徐州,千百年来,徐州人通过流行穿针乞巧、祭拜织女、做七巧果、听牛郎织女讲情话等风俗,丰富了七夕内容,传承了七夕文化。其中,用凤仙花染红指甲的习俗,就是源自徐州。
凤仙花,又名鸡草子花。用它染红指甲可以起到美甲、美容的作用。徐州人相信,用凤仙花染了指甲,可以不疰夏。染红指甲是为了西楚霸王妻子虞姬——虞美人,而用鸡草子花(凤仙花)染红指甲的的相关习俗,便诞生在这里。
浪漫的爱情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
或许在未来,
七夕的故事会进一步演绎。
但是,她蕴含着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永远不会变。
综合 | 国家人文历史 博物馆看展览 徐州杂记 中国礼仪教育培训中心
图片资料 | 国家人文历史 徐州杂记 博物馆看展览 中国礼仪教育培训中心 故宫博物院
一审 | 梁玮钢 褚浩
二审 | 王韬 王莹
三审 | 张慧 苏北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