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刘中夫介绍,目前疾控系统通过应用多病共检专病提报系统,从流入地和流出地加大艾滋、乙肝、丙肝和梅毒的筛查工作力度,身份证信息中已关联覆盖上述四种疾病的确诊提示,各地均可查询。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这一举措旨在打通
□嘉梓均(喀什大学)
一张身份证,能否既带来就医的便利,又不成为隐私的裂缝?这是“一证可查”政策必须回答的命题。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刘中夫介绍,目前疾控系统通过应用多病共检专病提报系统,从流入地和流出地加大艾滋、乙肝、丙肝和梅毒的筛查工作力度,身份证信息中已关联覆盖上述四种疾病的确诊提示,各地均可查询。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这一举措旨在打通跨省就医壁垒,减少重复检测,提升防控反应速度。它被不少媒体评论誉为传染病防控进入“秒级响应”的新阶段。
消息经网络传播后持续发酵,因“凭身份证可查艾滋病”等表述,引发舆论热议和患者群体的广泛焦虑。争议的焦点并不在于“能不能查”,而在于“为什么查、谁来查、查到什么、如何担责”。说到底,这既是对技术效率的考验,更是对制度尊严与社会信任的权衡。
先把“事实”和“情绪”分开。事实层面,跨区域协作能让患者在异地继续治疗,据部分试点披露,跨省失访率有下降、母婴阻断成功率有提升,说明系统确实在提效。情绪层面,艾滋、乙肝等疾病长期承受社会误解,很多患者第一反应不是“更便利”,而是“我会不会被贴标签”。如果制度没有把“谁能看、为什么看、能看到哪一步、看完怎么留记录和追责”讲清楚,配合就可能变成回避,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尤其在“新闻事实+网友热评”并列呈现的传播里,要注意区分两类信息。政策事实应与网民观点分开呈现,避免出现“热评当证据”的误导。
要把分寸拿稳,至少有三处关键点。第一,信息显示到什么程度要有分寸。不同病种的风险和敏感度不同,把“诊疗提醒”与“病名标签”混在一起,极易引发误解。更稳妥的做法是:医生端首先只显示与本次诊疗相关的提醒(如“需注意血液暴露、请按规范防护”)。若需查看病名和病史,再二次征得授权,并由系统自动记录查看人、原因、时间和内容。这不是“藏着掖着”,而是把信息用在刀刃上,既方便医疗处置,也不给偏见留空间。
第二,当事人要知道自己何时被查、为什么被查。患者如果不清楚“什么时候被查、谁在查、查来干什么”,就容易用隐瞒替代配合。解决办法不是加码流程,而是把流程说清楚、做标准:查前一句话说明用途和范围,查后在健康码或本地健康小程序里能查到相关记录。做到“每一次查询有记录、事后能看到、出了问题能追责”,这是一笔一次性制度投入,换来长期的信任红利。
第三,用途只能用于看病和依法流调,出错要改得快且可溯源。具体而言,系统和制度两头同时上锁——仅限诊疗和法定流调场景。同时把“纠错”变成基础设施,防止“小瑕疵引发大问题”。明确清单之外不调用,授权之外不放行。
制度的温度,要落在细节里。医院可以优化隐私就诊动线,媒体与社区要持续开展反歧视科普,把“感染不等于传染、共餐不等于风险”等关键常识讲明白,避免把“风险提醒”当“道德审判”。对不会使用智能设备的老年人,要提供刷身份证办理、人工引导等“适老化”选项,让关怀可见可感。
技术可以快,信任要先到场。“一证可查”的考题,从来不是一句“支持或反对”能解决的,而是能不能在该看多少、谁来查看、什么时候查看、查了怎么负责上把话说透、把事做实。当制度立硬规矩防滥用时,患者才会愿意坦然告知病史,把信任托付给这套系统。
把“可查”变成“可托付”,才是把好事办好的应有之义。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百科信息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