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梨大量上市,医生提醒:这4类人要少吃,吃梨的禁忌要清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7:03 2

摘要:梨属于寒性水果,吃下去确实能“灭火气”。对那些秋天一到就嗓子干、咽喉痒、总觉得口干舌燥的人来说,吃点梨能缓解这些不适。传统医学也常用它来治疗肺热咳嗽、干咳无痰,甚至慢性咽炎。但问题也出在“寒”上。并不是所有人体质都能受得了这种清凉。

秋风一起,水果摊上成了主角。黄澄澄,清甜多汁,看着就让人嘴巴发馋。

可梨虽好,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多吃。尤其是身体有些“小毛病”的人,吃梨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添堵”。

医生常说,再天然的食物也有它的“对立面”。秋季是梨的高峰期,吃对了是润肺生津,吃错了反而可能让一些症状加重。

梨属于寒性水果,吃下去确实能“灭火气”。对那些秋天一到就嗓子干、咽喉痒、总觉得口干舌燥的人来说,吃点能缓解这些不适。传统医学也常用它来治疗肺热咳嗽、干咳无痰,甚至慢性咽炎。但问题也出在“寒”上。并不是所有人体质都能受得了这种清凉。

尤其是脾胃虚寒的人,吃多了梨,反而会加重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问题。中医讲“寒者禁寒”,吃梨后肚子咕咕叫、胃里一阵翻江倒海的,不在少数。尤其是早晨空腹吃、或一次性吃太多,那种“胃里冒凉气”的感觉,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很多糖尿病患者觉得,水果是天然的,总比蛋糕、饮料健康。确实如此,但“天然”不代表“无糖”。梨的甜味主要来自果糖和葡萄糖,其中果糖升糖速度慢,听起来好像“友好”。但糖尿病人的胰岛功能本就受损,摄入过多果糖,也可能让血糖波动变大。

而且梨的含糖量并不低——黄花梨、香梨、雪梨,每100克果肉中糖分含量大约在9%~13%之间。吃下一个中等大小的梨,相当于喝下近半罐甜饮料。尤其是晚上吃、或者饭后再来一个梨,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第二天空腹血糖可能就飙了。

有些糖尿病患者还合并肾功能异常,更要慎重。过量摄入果糖在体内代谢,会增加肾脏负担,甚至加快肾功能损伤的进展。

有胃病的人,最怕“刺激”。而寒性水果恰恰是胃黏膜的“隐形敌人”。不少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的患者,每年换季时症状加重,一查饮食,十有八九是“吃了不该吃的”。

梨在冰箱里放几个小时,拿出来一口咬下去,那叫一个爽。但这口“爽”,对胃来说可能是“寒刀”。尤其是刚吃完饭、或者空腹吃梨,容易让胃酸分泌紊乱,进而诱发烧心、反酸、胃胀等不适。胃寒体质的人,吃完梨甚至会感到腹痛、拉肚子。

如果实在嘴馋,建议煮熟再吃,像冰糖炖梨、川贝炖梨这样的传统做法,能部分中和寒性,对胃的刺激也没那么大。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多吃。

不少人听说梨润肺止咳,于是一咳嗽就猛吃。但临床上,很多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吃梨后反而咳得更厉害。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咳嗽不是“热咳”,而是“寒咳”或“虚咳”。

热咳多表现为黄痰、咽喉痛、口干舌燥,这种情况吃梨确实有帮助。但如果是清痰多、怕冷、咳得厉害但无痰,甚至久咳不愈,那就是寒咳。再吃梨,只会“火上浇油”,让寒邪更深。特别是夜咳、早晨咳嗽加剧的患者,那种咳到心烦的感觉,吃梨只会加重。

还有些老年人平时肺气本就虚弱,吃完梨第二天早上咳得更厉害的也不少见。这类人更适合温性的食物调理,比如用姜汤、陈皮配合调理,而不是简单靠吃梨来“润肺”。

不少孕妇听说梨清热润燥,秋天一到就爱吃。但妊娠期的体质变化复杂,有些人容易水肿、有些人容易便秘,还有些人容易胃胀。梨虽然富含水分、纤维,但其寒性也可能引起宫寒、腹泻,甚至诱发子宫收缩。

尤其是体质偏寒、容易手脚冰凉的孕妇,吃生梨可能让身体更冷,出现腹部不适甚至阵痛。建议这类人群将梨加热后再吃,比如煮熟后加入红枣、桂圆、姜片等温性食材,既能保留润肺作用,也能缓和寒性。

孕妇若有妊娠糖尿病,更要控制水果摄入量。虽然梨看起来比香蕉“清淡”,但吃多了,同样会让血糖飙升。

梨有润肺、化痰、降火的作用,这点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体现。部分研究指出,梨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有助于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吃。

梨不适合空腹吃。其丰富的果酸在胃酸分泌较多时会刺激胃黏膜,诱发胃痛或胃胀。寒凉体质的人吃梨应谨慎,尤其是女性月经期间、或本身有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症状的,吃梨可能加重这些问题。

不建议在晚上临睡前吃梨。梨含糖量高,且含有一定量的果胶,晚上消化慢,容易导致胃胀甚至影响睡眠。特别是血糖控制需要严格的人群,更应避免睡前吃水果。

很多人觉得什么“寒性”、“宫寒”这些说法是迷信。但食物的寒热属性在中医与现代营养学中的交集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寒性食物往往会影响胃肠动力,降低体温调节能力,在某些人群中确实可能引发不适。

梨作为寒性水果,其对胃肠道的影响早有文献报道。尤其是在肠道功能本就失调的人群中,过量摄入梨可能加重腹泻、胀气等问题。这并不是玄学,而是生理反应。冷的食物会引起胃肠平滑肌收缩,影响消化酶的正常分泌,从而引发一系列消化不良的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梨有“离”的谐音,因此老一辈人常说梨不能分着吃。虽然这是一种习俗,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反映了对梨的“敬畏”——它虽好,但不能乱吃。

古代医书中对梨的记载不少,如《本草纲目》提到梨“生津止渴,清热化痰”,但同时也写明“多食伤脾胃”。可见,即便在几百年前,人们也意识到梨吃多了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现代人或许不信中医术语,但胃胀、腹泻这些实实在在的反应,谁吃谁知道。

梨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和多种植物化合物,对普通健康人群来说,适量摄入有助于补水、清热、改善便秘。但这些好处必须建立在“适量”和“体质适合”的前提下。

有些人一听到“润肺”,就开始天天吃梨,甚至一顿两个。结果便秘没改善,反而拉肚子。膳食纤维是调节肠道的“好东西”,但过量摄入会导致肠道蠕动过快,出现肠鸣、腹泄等问题。更别说一些人还喜欢和其他寒凉食物一起吃,比如绿豆汤、凉粉,一整顿吃下来,肚子“罢工”也不意外。

秋天吃,确实能缓解燥热、润肺止咳,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这种“清凉”。年龄、体质、疾病状态,都会影响梨在体内的“表现”。不能因为它是水果,就默认它无害。也不能因为它是“天然的”,就忽视了它的寒性。

有些人适合吃梨,有些人则要避一避。有基础病的人,尤其是糖尿病、胃病、慢性咳嗽的患者,吃之前最好先了解清楚自己的身体状态。想要秋天吃得舒服,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吃什么”,而是“适不适合”。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刘晓红.梨的营养成分与药用价值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3,29(02):65-68.

[2]李红,王丽.水果摄入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系统评价[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4,32(05):351-355.

[3]王燕,陈忠伟.寒性水果与胃肠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11):1325-1327.

来源:行走的婧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