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次,日本鬼子扫荡,把全村人集合起来,架起机枪逼问《人山报》的地下仓库。这时勤儒嫂因钻洞迟缓被赶到人群里。由于汉奸告密,敌人把她拉去逼问,但她守口如瓶。敌人没法,就叫几个人持枪拖着她到我家西院去找。当敌人推着她经过院里一个很深的红薯井时,她眼光豁然一亮,原来这
我家和抗战
——忆《人山报》创刊前后(连载三)
朱力航
一次,日本鬼子扫荡,把全村人集合起来,架起机枪逼问《人山报》的地下仓库。这时勤儒嫂因钻洞迟缓被赶到人群里。由于汉奸告密,敌人把她拉去逼问,但她守口如瓶。敌人没法,就叫几个人持枪拖着她到我家西院去找。当敌人推着她经过院里一个很深的红薯井时,她眼光豁然一亮,原来这里有一个隐蔽洞口,于是他猛的推开鬼子,纵身跳入井内,拐弯钻入地洞,敌人打了一排子弹后,也没敢下去。
1943年,冀南大灾荒,天灾敌祸使我抗日军民面临严峻考验,连能吃的树皮、树叶也找不到了。革命队伍中有的人经不起考验就要协和投敌了。但我全家一起坚持与报社同甘共苦,甚至一连几天不见一粒粮。这时胡社长开始做我父亲的工作说:“与其饿死,倒不如先逃出部分人,剩的人少了,大家的负担也小了,这也是为大家着想。”为此,除我妻子留家,我父亲带着全家到河南去逃荒。他临走时对胡社长说:“我们走后,全家的房屋和地皮都交给你,由你支配。”从而,我家的地上地下全归报社所用。这时,我同报社一起吃饭,以糠菜为主。而家里给我妻子留下的却只有一小囤准备烧火用的高粱壳子。她就把这些壳子晒干炒焦,再磨成粗面捏成窝窝吃。因为这些是柴禾一类东(实际是在吃柴禾面)不挂肠子,吃了很快就下去了。而报社的同志却因吃糠过多常大便不下。这时翟向东就用糠窝窝換我妻子的高粱壳窝窝,有时再给添上一点辣椒、咸萝卜条儿,也算是高水平的生活调剂和互相改善吧。同时,报社的朱克勤等同志还不断去给我妻子推磨,每次推磨我妻子都要用高粱壳窝窝犒劳他们,他们却吃得很有滋味。而我妻子也不断帮助他们缝补衣服和拆洗被褥等。在那艰苦的岁月,我家始终和抗日机关同舟共济,终于渡过了难忘的 1943 年,而在这一年,我妻子家的父母姐妹七口都被饿死了。他们也曾多次对《人山报》的同志进行了掩护和帮助。
1944年,生活的最紧张时期过去了,我父亲领着逃荒的回来了。不久,程光远带《黎明报》合并于《人山报》。《人山报》有了一支实力雄厚的新闻队伍。来来往往的生人多了,零星事务很多,用这用那,找这找那,由于我家对当地情况熟悉,报社的许多事都找我家里人帮忙。我父亲简直成了《人山报》的办事员和后勤部长。而报社的同志也亲如一家人。翟向东、程光远在百忙中不断抽出时间同我父亲等家人叙谈和帮助我家订生产计划,开家庭会和处理一些家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了。9月,根据上级指示,《人山报》,在各村各处各地点的人都到曹庄集合,将参加组建《冀南日报》社的工作。他们告别亲如一家的老房东,告别了历经大半个抗日时期的《人山报》的家和家前院后的老一辈人挥泪而去。后来,由于天长日久,报社在我家挖的地洞开始塌陷,房基不少地方受损。当时,有些受地洞影响的房主,房子出点小毛病,就借此和政府在钱上争执不休。而当政府派人找我父亲朱俊士要赔偿损失时,他却说:“我的家就是《人山报》的家,自己人住在自己家是应该的,还赔啥损失。”结果,分文未取。
抗战胜利后,抗战家庭和抗日家属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成了新中国受人尊敬的光荣家庭。而“文革”中曾在我家住过和我家掩护过的许多领导干部被无辜批斗。曾在《人山报》社工作过的40余名抗战老干部受到冲击。而我家这个当年有名的“抗日堡垒户”却成了保黑帮、走资派的家庭。革命家庭成了反动家庭,我父亲朱俊士被害而死,全家人无一幸免。连家前院后和亲友也不得安宁。竟在我党抗战报的创刊地和冀南三分区党政军领导人常年活动的曹庄村制造了否定抗战家庭和抗战历史的冤案。
“文革”后,曹庄问题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关注,各级领导连连批示和频频派人到曹庄调查。翟向东等多名老领导赴曹庄探望,吃住一起,同桌共饮忆当年。曲周县委书记冯文海同县落实政策负责人董强在曹庄召开了声势很大的落实政策会。并在全县广播数天。为抗战家庭正名,对我家进行了较高的评价。并以县政府名义发布“红头文件”指出:“在抗日战争时期,其家是一个“抗日堡垒户”长期掩护了中共冀南三地委《人山报》和许多革命干部、革命同志,对革命有显著贡献。”进而肯定了我父亲朱俊“思想进步,见义勇为”的优良品德。近年来,多名老领导、老同志纷纷到《人山报》社址探望,看望在抗战最艰苦年代在地上地下长期保护他们的故土和人民。翟向东三赴曹庄“探家”,上百名老领导、老同志对我家这个抗战家庭非常关心和关注。2000 年,原抗战时期的邯郸—带党政军领导人,高厚良、乔晓光、温光中等和原《人山报》社长翟向东等20名老抗日干部联名给市委写信,建议“在曲周县曹庄老房东朱俊士宅上立一纪念碑……使之成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个场所”。之前已有十余名省部级领导人为纪念《人山报》题词和撰写回忆文章。弹指一挥,抗战八年已成瞬间。六十多年历史也闪念而过,当年同舟共济的许多老领导、老同志已撒手而去。然而,我中华儿女为国家的独立、自由和兴盛而英勇抵御外侮和同心协力、浴血奋战的爱国主义精神永世不灭,与世长存。
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万岁!
作者简介:朱力航,曲周县曹庄村人,1938 年参加革命,《人山报》早期的主要成员之一,其故居是《人山报》社址。曾任《人山报》《冀南日报》和新华社冀南分社战地记者。由于工作成绩显著,被评为模范干部,获银质奖章和红旗一面。代表作品有《劳动妇女的旗帜荣林娘》《民兵英雄张新春》《大破大名府》《斗垮大洋马二黑心》《活跃在蒋军心脏区的孙区长》《杀敌英雄栗起》《北皋集战斗》《永年地雷阵吓熊伪匪》《遍地爆炸声》《一个漂亮的歼灭战》《鸡泽生产潮》《医务人员的旗帜赵天秀》《韩文彬闯西关》《大名十五万人民奋起报仇》等。其诗歌《雪野·洒下点点鲜血》和《人人忙》(外二首)分别被选入《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和《中国解放区文学资料研究丛书·冀南文学作品选》。建国后,主要在省、地广播电视系統工作,是河北省广播事业创建时期的主要成员。1983 年离休,享受地专级待遇。离休后爱好书法,作品被评为市广播电视系统书法大赛一等奖,参加了市、省和全国广播电视电影系统书法展。
2005年
来源:邯郸赵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