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钟毅,字天任,1901年9月24日生于广西扶南县(今扶绥县)长沙村,曾就读于广西省立南宁师范学校。他自幼饱读诗书,胸怀大志。五四运动后,为报效祖国,钟毅考入广东韶关讲武堂学习军事,1926年参加北伐,屡建战功。抗日战争爆发后,1940年5月,他在第二次随枣战役
英雄档案
钟毅,字天任,1901年9月24日生于广西扶南县(今扶绥县)长沙村,曾就读于广西省立南宁师范学校。他自幼饱读诗书,胸怀大志。五四运动后,为报效祖国,钟毅考入广东韶关讲武堂学习军事,1926年参加北伐,屡建战功。抗日战争爆发后,1940年5月,他在第二次随枣战役中率部掩护主力撤退过程中壮烈牺牲。
1987年12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钟毅将军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钟毅入选“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钟毅将军像。 记者陈静 翻拍
寻迹
硝烟散尽处,将军长眠尧山
在桂林市郊尧山脚下东干渠旁,松柏林苍翠浓密,周围肃静无声,沿着一条青石板小径蜿蜒而上,一座历经风雨的青色墓碑静静矗立着,碑身正中深刻一行庄重楷书:“陆军中将前一七三师师长钟公讳毅字天任府君墓”,虽经80多载岁月侵蚀,字迹仍清晰可辨。墓碑一侧是1984年桂林市人民政府将钟毅墓设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背面记录着钟毅生平事迹。
最令人动容的是,据《桂林抗战往事》一书记载,1941年春,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史沫特莱冒着细雨辗转找到这里。她屏退随从,独自在墓前静立良久,忽然扑跪在墓碑前,双手摩挲着“天任”二字,泣不成声。随行翻译后来回忆:“她反复说着‘这是真正的英雄’,泪水混合着雨水,滴落在石刻的笔画里。”抗战时期,史沫特莱女士在采访中结识了钟毅,她被钟毅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染,结下了难忘的友谊。
如今,墓地四周环境修葺整齐,但依然保持着肃穆简朴的气质,石阶缝隙里冒出星星点点的白色野菊,仿佛天地仍在祭奠英灵。每当山风吹过,松涛阵阵,恍若遥远时空里传来的冲锋号角。夕阳西下时,金色的余晖恰好照亮碑文,那些深刻的文字在暮色中熠熠生辉,仿佛要再向世人讲述一遍将军的感人事迹。
位于叠彩区大河乡尧山村的钟毅将军墓。记者陈静 摄
烽火记忆
战场上,他誓与日本侵略军血战到底
1901年,钟毅出生在广西扶南县(今扶绥县)长沙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自幼好学、能文能武,立志从军报国。1918年,他如愿考入云南讲武堂广东韶关分校。1926年,钟毅率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二旅第三团第一营参加北伐战争。1934年,他又考入陆军大学特二期进行深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钟毅任第三十一军第一三八师第四一四旅少将旅长,随即北上抗日……
1938年10月,钟毅晋升为陆军第八十四军第一七三师中将师长。武汉弃守后,一七三师退守襄樊与日军三十九师团血战,进行了著名的老河口保卫战。
1939年夏,日军进攻鄂北,随枣大战爆发,钟毅率一七三师在唐县镇、尚书店一线与日寇激战10昼夜。激战中,他身先士卒,全师官兵宁死不退,屡挫敌锋,迫使日军退至武汉。战役结束后,他因战功卓著获军事委员会颁发的陆、海、空军甲等奖状。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抗战时代》一书中对钟毅评价道:“自抗战以来,他始终站在最危险的前线,佩戴着最荣誉的勋章,可是他很谦逊。”
1940年4月,为报第一次随枣战役受挫之仇,日军集中6个师团的兵力向随县、枣阳等地再次发起攻击。钟毅率一七三师掩护一七四师、一八九师沿河南边区撤退,部队且战且走,战线绵延百余里。当一七三师退到苍苔镇附近时,又遭日军千余骑兵猛烈冲击,队伍被冲散,部分战士不幸被俘。在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下,钟毅毫不退缩,带领将士们继续顽强抵抗,步步坚守。
5月9日,钟毅身边只剩下一个卫士排。弹尽粮绝之时,钟毅在战斗中右胸中弹,身负重伤。生命垂危之际,他将作战资料、信件、日记本及印章等物件埋在附近的芦苇丛中,并郑重嘱咐身边的将士:“吾等身为军人,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必须拼死血战。万不得已时,也应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勿被日军俘获有辱国格。”言罢,他毅然饮弹殉国,年仅39岁。
钟毅将军殉国后,其卫士排无一人逃跑投降,全部战死在芦苇荡中。正是这最后的4小时阻击,不少弟兄趁机突出了包围圈,避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
当天夜里,当地一位保长偷偷潜入芦苇荡,将钟毅的遗体埋在芦苇荡浅处并通知了第五战区司令部。李宗仁知情后,派人进入敌占区,秘密将钟毅将军遗体运回了重庆,白崇禧及各级要员都到北碚进行祭奠。中共中央和八路军及延安各界代表1000余人还在延安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之后,钟毅将军的灵柩被护送回桂林,举行三天公祭后,将其安葬在桂林市东郊的尧山脚下。
著名作家臧克家在《我纪念他的是眼泪》一文中写道:“钟师长是我抗战以来结识的许多军人中,最有头脑、最热情、最有文化的一位军人。”
直至今日,每逢清明,总有后人怀着崇敬之情前往钟毅将军墓前祭拜,缅怀这位英烈。
钟毅在遗作《抗战军人十守则——一七三师军歌》中这样写:“行军不落伍,打仗要争先……家国是爱人,爱护永不变……”这位安息在桂林尧山苍松翠柏间的抗日将领,用生命诠释了家国情怀。
来源:桂林生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