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慢性肾脏病发病率持续攀升,肾脏健康已成为备受瞩目的公共卫生焦点。2025年8月7日至10日,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CNA)2025年学术年会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
三位专家解读泰它西普三项研究,IgA肾病治疗蓝图清晰可见!
全球慢性肾脏病发病率持续攀升,肾脏健康已成为备受瞩目的公共卫生焦点。2025年8月7日至10日,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CNA)2025年学术年会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
在本次学术会议中,我国自主研发的BLyS/APRIL双靶点创新药泰它西普凭借独特的作用机制与优异的研究成果独树一帜。共有11项泰它西普相关研究成功入选壁报,涵盖基础机制研究到临床应用探索等多个层面,系统地展现了泰它西普在免疫性肾病治疗领域,尤其是IgA肾病治疗中的巨大潜力,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为了进一步解读这些研究成果,我们特别邀请了三位入选壁报交流的权威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晓农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张欣洲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章晓燕教授,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对泰它西普治疗IgA肾病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为实际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
陈晓农教授:
真实世界研究证实
泰它西普治疗IgA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次陈晓农教授团队入选壁报的研究为《Clinical outcomes of telitacicept treatment in IgA nephropathy: findings from a real-world study》。该研究是一项针对45例经肾活检证实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接受每周240mg泰它西普治疗并随访24周。结果显示,40例完成随访的患者蛋白尿显著降低,24周时24h蛋白尿定量平均减少42%(平均下降1155mg),且肾功能保持稳定(血肌酐平均仅升高 5.0μmol/L)。亚组分析进一步发现,无高血压、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或基线蛋白尿>3500mg/24h的患者,蛋白尿降幅更为显著,证实了泰它西普在真实临床场景中的突出疗效[1]。
Q:
您的这项真实世界研究通过24周随访,证实了泰它西普在IgA肾病患者中能显著降低蛋白尿,并维持肾功能稳定,整体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从临床实践来看,这些结果对于泰它西普在IgA肾病患者群体中的应用,提供了怎样的参考价值?
陈晓农教授:
适用人群广泛,贴合临床实际
该研究为真实世界研究,因此纳入人群更贴合临床实际,入排标准较Ⅱ期临床研究更宽泛,涵盖合并高血压、不同蛋白尿水平及不同程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甚至包括部分CKD 4 期患者。这一特点与IgA肾病异质性强的临床特点高度匹配,证实泰它西普适用范围广,能应对复杂多样的真实病例[1]。
固定剂量方案疗效确切且安全
基于Ⅱ期试验中240mg降蛋白尿效果优于160mg的结论,这项研究采用每周240mg起始剂量(不分年龄、体重)。结果显示,治疗4周蛋白尿显著下降,12周后降幅更显著,24周随访中疗效持续可靠;安全性方面,仅出现注射部位轻度过敏,无其他不良事件,验证了该剂量的安全性[1]。
迅速降低蛋白尿,且长期治疗可减少反弹
研究数据(截止24周)及更长期的观察(最长52周)显示,患者在12周得到明显缓解,24小时蛋白尿水平降幅超50%,至24周、36周仍平稳下降,无反弹现象,部分患者甚至达到24h蛋白尿<0.3g的临床完全缓解标准,解决了传统免疫抑制剂易反弹的临床痛点[1]。
Q:
对于免疫抑制剂或靶向药物而言,短期治疗虽能降低部分患者的蛋白尿水平,但停药后或长期使用过程中,蛋白尿易出现反弹现象。请问在您的研究中,是否针对这一问题得出相关结论?
陈晓农教授:
泰它西普治疗期内蛋白尿稳中有降,无反弹风险
IgA肾病与其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类似,经激素或免疫制剂诱导缓解后,长期维持稳定难度大,疾病不同阶段易复发,蛋白尿反弹是临床常见难点[2]。这项研究中发现,泰它西普治疗12周时,大部分患者24h蛋白尿定量下降 50% 以上,平均绝对值下降超过1000mg,12周后蛋白尿持续平稳下降,24至36周仍呈“稳中有降”趋势。
Q:
亚组分析也是本次研究中的一大亮点。亚组分析发现,无高血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或基线蛋白尿>3500mg/24h的患者,使用泰它西普蛋白尿降幅更显著,这是否意味着具有这些临床特征的患者可能存在对泰它西普更突出的应答优势?
陈晓农教授:
亚组特征提示精准治疗潜力
亚组分析发现,对于具有基线蛋白尿>3500mg/24h、无高血压或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这部分临床特征的患者,使用泰它西普治疗应答更具优势,蛋白尿降幅更显著。这提示泰它西普对疾病活动度高、有进展风险的患者疗效更突出,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1]。
Q:
您的这项真实世界研究,纳入了更贴近临床实际、更多样的患者群体,与此前的临床试验结果相比,其一致性或差异性对泰它西普在IgA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有何特殊意义?这是否能进一步增强临床医生对该药物的使用信心?
陈晓农教授:
初发与难治性患者均能获益,eGFR稳定有保障
新发/初发IgA肾病患者经肾活检明确诊断后,及时使用泰它西普治疗,多数可达到临床完全缓解,24h蛋白尿定量降至0.3g以下。病程超10年、曾接受激素/吗替麦考酚酯(MMF)/雷公藤等多种治疗的患者,这类患者因长期病程中肾脏病理损伤累积、对传统方案敏感性下降,临床中往往面临“降蛋白尿难、稳肾功更难”的困境,泰它西普不但能降低蛋白尿,还可维持肾功能稳定;对CKD 4期患者,也能减少蛋白尿且不加重肾损伤,在治疗过程未观察到肌酐升高或eGFR有进一步的下降。陈晓农教授表示,晚期或难治性患者也可以积极尝试泰它西普,对延缓疾病进展、推迟透析时间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
张欣洲教授:
中国原研药泰它西普
治疗IgA肾病极具潜力
本次张欣洲教授团队入选的研究为《泰它西普治疗IgA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该研究纳入12例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IgA肾病患者,接受泰它西普治疗并随访至少3个月(中位随访7.5个月)。结果显示,患者24h蛋白尿定量中位数从基线1.43g/d降至末次随访0.35g/d,降幅超70%(P=0.003),血肌酐水平维持稳定(基线中位数142.2μmol/L,末次随访137.3μmol/L);治疗期间仅2例患者出现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各1例),经门诊治疗后好转,无需停药,证实了泰它西普在真实临床中显著的降蛋白尿效果与良好耐受性[3]。
Q:
您的研究显示泰它西普能显著降低IgA肾病患者的蛋白尿,且肾功能稳定,这一结果非常有临床意义。能否请您深入介绍一下这项研究的具体情况?同时,对于该研究的核心发现与临床应用前景,您认为有哪些方面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呢?
张欣洲教授:
泰它西普显著降低蛋白尿为肾功能保护奠定基础
研究结果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Ⅱ期临床试验结论一致,且蛋白尿降幅更优。张欣洲教授强调,蛋白尿是IgA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KD)的关键危险因素,只要能有效降低蛋白尿,理论上就能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下降速度,保护肾脏功能,长期可减少ESKD的发生[4]。尽管本研究样本量偏小,且缺乏长期随访数据,但短期显著的降蛋白尿效果已为临床提供了重要治疗依据。
Q:
IgA肾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长期肾功能保护是关键。您认为泰它西普保护肾功能的疗效是如何实现的?未来是否需要开设相关延长随访时间的研究,观察其长期获益?
张欣洲教授:
双靶点机制直击疾病核心通路
泰它西普是目前唯一可同时抑制B细胞活化因子(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的药物,而这两种细胞因子在IgA肾病患者中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是疾病发生的关键驱动因素。通过抑制这两种因子,泰它西普可减少B细胞增殖、降低浆细胞数量及异常免疫球蛋白生成,从源头阻断免疫复合物沉积及肾脏局部炎症,这与“四重打击学说”中免疫紊乱的始动机制高度契合[5]。
长期疗效与停药反应需进一步探索
研究尚未涉及停药后随访,而临床中药物的“长尾效应”(即停药后疗效持续时间)是关键问题。张欣洲教授指出,从B细胞到浆细胞的代谢周期推测,泰它西普疗效至少可维持3个月,但3个月后是否需要持续治疗仍不明确。未来需延长随访时间,观察停药后蛋白尿是否反弹,以及长期治疗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Q:
目前泰它西普在IgA肾病中的应用已展现出明确的治疗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选择。基于此,未来泰它西普能否进一步优化现有治疗格局,为IgA肾病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具针对性的治疗选择?
张欣洲教授:
作为中国原研创新药,探索其价值是医者的责任
张欣洲教授特别强调,泰它西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双靶生物制剂,是“民族的骄傲”,具有极大潜力,中国医生和肾病工作者有责任深入探索这一药物的适应症、疗程与副作用。最新的国际权威指南明确指出,将IgA肾病患者蛋白尿水平控制在0.3g/d以下是延缓肾功能恶化的优化治疗目标之一[6]。然而,现有治疗方案在实现并维持这一严格目标仍存在挑战。在此背景下,已在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等免疫疾病中展现显著疗效的泰它西普,其IgA肾病Ⅲ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正承载着业界与患者的巨大期待,有望为更有效、更可靠地达成这一关键治疗目标提供新的强有力选择。
章晓燕教授:
泰它西普为严重肾功能减退
IgA肾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本次章晓燕教授团队入选的研究为《泰它西普治疗严重肾功能减退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该研究聚焦于12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Q:
您的研究显示,泰它西普对严重肾功能减退的IgA肾病患者仍具有降低蛋白尿、维持肾功能的效果,且耐受性较好。蛋白尿是危害IgA肾病患者健康的重要因素,您认为泰它西普这种显著的降蛋白尿作用对患者有何重要意义?
章晓燕教授:
降蛋白尿作用对延缓疾病进展意义重大
蛋白尿是IgA肾病进展至ESKD的“最强预测因子”[4],在中外多项关于IgA患者的长期预后研究中,发现蛋白尿水平与终末期肾病的进展风险呈正相关,蛋白尿≥0.5g/d的患者肾脏结局更差[8, 9]。2024年KDIGO指南征求稿已将蛋白尿控制目标更新为理想目标
Q:
您的研究纳入了12例eGFR
章晓燕教授:
双靶点创新机制突破严重病理损伤的治疗瓶颈
对于eGFR
Q:
对比现有研究,泰它西普在轻中度肾功能不全IgA肾病患者中已显示出较好疗效,您的研究进一步拓展至严重肾功能减退人群。请您结合临床实践谈谈,泰它西普这类生物制剂适用哪类临床特征的患者?
章晓燕教授:
适用人群覆盖广,为IgA肾病患者注入新动能
泰它西普治疗IgA肾病的Ⅱ期研究已证实eGFR>35ml/min/1.73m²的患者中可降低近50%的蛋白尿[11],而本研究进一步将其疗效拓展至严重肾功能减退人群( eGFR
结语
泰它西普,这款源自中国的全球首创双靶点(BLyS/APRIL)生物制剂,正在IgA肾病治疗领域书写着中国创新药的辉煌篇章! 其独特的双靶点机制不仅彰显了中国智慧在全球范围内的原创突破,更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显著价值——有效降低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并有力延缓疾病进展,为患者带来了切实希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泰它西普必将在IgA肾病治疗中扮演更为核心的角色,为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命贡献强大的中国方案!
专家简介
陈晓农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主任
肾脏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院管理协会血液净化管理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液净化专委会副主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旁腺及骨代谢疾病专委会副主委中关村血液净化诊疗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上海市肾脏医师协会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肾脏康复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净化专委会副主委等《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副主编;《慢性疾病与转化医学(英文)》、《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国血液净化》等杂志编委专家简介
张欣洲 教授
深圳市人民医院内科主任 肾内科主任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康复医学会肾脏病康复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 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 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 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净化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 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血液净化分会 常务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肾脏病学专委会 主任委员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肾脏病预防与康复委员会 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 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协会 肾脏病分会终末期防治联盟 理事《临床肾脏病杂志》《国际移植和血液净化杂志》编委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主编《临床实用肾脏病学》,主持国家及省市级项目9项专家简介
章晓燕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体液失衡亚专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学分会青委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市肾脏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市肾脏病学分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部评审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次Advanced Science、Environmental Research、Nutrition、上海医学和临床肾脏病杂志等国内外期刊编委、审稿人参考文献:
[1] Xuejie Wang C G, Ziqiu Wang, Wen Du, Xiaonong Chen, Zhaohui Wang, Jun Ma. Clinical outcomes of telitacicept treatment in IgA nephropathy: findings from a real-world study. CNA 2025.
[2] Pozzi C, Andrulli S, Del Vecchio L, et al. Corticosteroid Effectiveness in IgA Nephropathy: Long-Term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2004, 15(1).
[3] 秦华章,刘汉勇,张欣洲. 泰它西普治疗IgA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CNA 2025.
[4] Thompson A, Carroll K, A Inker L, et al. Proteinuria Reduction as a Surrogate End Point in Trials of IgA Nephropathy [J].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19, 14(3): 469-81.
[5] Fan Y, Gao D, Zhang Z. Telitacicept, a novel humanized, recombinant TACI-Fc fusion protein, for the treatmen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 Drugs Today (Barc), 2022, 58(1): 23-32.
[6] KDIGO 2024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 (IgAN) AND IMMUNOGLOBULIN A VASCULITIS (IgAV) PUBLIC REVIEW DRAFT [M]. AUGUST 2024.
[7] 杨悦,沈⼦妍,张函,龚劭敏,袁双新,丁⼩强,章晓燕. 泰它西普治疗严重肾功能减退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CNA 2025.
[8] Huang Z, Wen Q, Zhou S-F, et al. Differential chemokine expression in tubular cells in response to urinary proteins from patients with nephrotic syndrome [J]. Cytokine, 2008, 42(2): 222-33.
[9] Coppo R, Troyanov S, Bellur S, et al. Validation of the Oxford classification of IgA nephropathy in cohorts with different presentations and treatments [J]. Kidney Int, 2014, 86(4): 828-36.
[10] Rovin B H, Adler S G, Barratt J, et al.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KDIGO 2021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Glomerular Diseases [J]. Kidney Int, 2021, 100(4): 753-79.
[11] Lv J, Liu L, Hao C, et al. Randomized Phase 2 Trial of Telitacicept in Patients With IgA Nephropathy With Persistent Proteinuria [J]. Kidney International Reports, 2023, 8(3): 499-506.
[12] 张雷. 泰它西普在难治性肾移植后IgA肾病复发中的应用. 2024 年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年会.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