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式轻机枪:抗战的钢铁脊梁,为何能力压日本“歪把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6 07:51 2

摘要:当时李云龙得了疟疾,恰逢日军扫荡,他和魏和尚两人被日军给围住了。李云龙和魏和尚拿出所有子弹和手雷,决定和鬼子拼了。

(专注近现代战争、武器装备,偶尔更新国际局势分析,喜欢的话请点赞或关注,这对我很重要。)

在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在突围战里“打摆子”的剧情,让人印象深刻。

当时李云龙得了疟疾,恰逢日军扫荡,他和魏和尚两人被日军给围住了。李云龙和魏和尚拿出所有子弹和手雷,决定和鬼子拼了。

千钧一发之际,和尚听到了沉闷的“哒哒哒”声,他立马察觉到这是“捷克式轻机枪”的枪声,知道是自己人来了。

果不其然,八路军来解围,打跑鬼子,救走了李云龙。

这段剧情描写,堪称抗战剧的上品——情节紧凑,跌宕起伏,而且设定合理。

在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过东西方十几种轻机枪,但“捷克式”堪称“抗战主心骨”。它的声音绝对是中国军队的象征,不仅国人这么想,连日本人都这么认为。

“听到捷克式轻机枪的声音,就知道是老八路下山了。”

在二战时期,“捷克式轻机枪”,即“ZB26”机枪其实并不是多么高级的武器,大规模装备的国家不多。

但在中国,“捷克式”找到了舞台。

民国时期的中国能自产的武器很少,“捷克式”是唯一能批量生产的轻机枪。

中央军、杂牌军、八路军一共装备11万挺以上的“捷克式”,是我军抗战时期步兵的主要火力支点。

在我军眼里,“捷克式”虽然比不上德国的MG机枪,但总比鬼子的“歪把子”强多了。

那么“捷克式轻机枪”是怎么诞生的?这款武器为何成为中国抗战主力?“捷克式”为什么能力压日本“歪把子”?

提起现代陆军的武器,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是主力,士兵手上的步枪算是第二梯队。

至于机枪,则长期被忽略,属于够用就行。直到前些年,世界主要大国的机枪,还是冷战产品。

现代军队的机枪大都是“通用机枪”,即不分轻、重。但在20世纪初,轻、重机枪的历史各有千秋。

一战时期,重机枪在堑壕战带走了百万人的生命。当时的重机枪硕大、沉重,需要五六个人伺候,机枪的轻量化势在必行。

战后,各国纷纷开始改进机枪,使其更轻、更灵活,方便部署。

小国捷克斯洛伐克是前“奥匈帝国”的工业中心,军工力量很强大。捷克军方提出,需要轻便、可靠、能适应东欧雨雪潮湿气候的轻机枪。

该项目最早给了布拉格兵工厂,主设计师是瓦克拉夫.哈里克和鲁道夫.杰兰。两人相继推出了“布拉格1”“布拉格2”“布拉格2A”等轻机枪。

在设计期间,布拉格兵工厂的核心资源被调往“国营布尔诺兵工厂”。1923年,布尔诺工厂推出“布拉格1-23”机枪,让捷克陆军测试。

这款轻机枪已经和后来的“ZB26”很相似,最大的不同是它使用弹鼓供弹,而且自带一个伸缩枪托,这是为了方便手持扫射。

该枪射速、稳定性上佳,基本满足捷克陆军需要。

在以“M24”的名称生产几千挺后,哈里克改进设计,结合“维克斯-贝蒂埃”机枪的设计,在1925年推出后来享誉世界的“ZB26”轻机枪。(ZB26和维克斯-贝蒂埃几乎是孪生兄弟)

该武器采用“导气式原理”和“枪机偏移闭锁”,保证射速、稳定性的同时,减少零件数量和加工精度,降低制造成本。

它卡扣式拆卸的枪管,还装了一个提手,可以进行快速更换。

“ZB26”的弹夹位于上方,这是“麦德森”轻机枪的经典设计,用重力辅助供弹,可靠性高,换弹方便。

新设计在1926年正式定型,列装捷克陆军,起名为“ZB26”,即“捷克-布尔诺26式轻机枪”。

该机枪一经问世,立刻得到一线士兵的好评。它射击精度高,点射300米内轻松上靶,故障率低,维护简单,重量也适中。

ZB26口径7.92毫米,打毛瑟步枪弹,弹夹容弹20发。

它全长1161毫米,重量9.5公斤,枪管长达568毫米,最大射速每分钟500发,实战时射速约70-100发每分钟,最大射程1500米左右。

这款机枪的外观标志,是弯曲的提把和枪管密密麻麻的散热槽,这都是为延长火力输出时间而设计的。

在徒步进攻时,提把还能弯曲到一侧,充当机枪手的前握把,这一功能在影视剧里较少体现,《亮剑》倒是有很好还原。

ZB26在1926年开始大量生产,几乎同一时间就开始外售。

当时的中国处在军阀内战之中,英、美、法、日、西等国都对华武器禁运,但捷克、德国、苏联这些国家不在其列。

捷克是小国,急于赚钱,所以非常积极地推销军火。

ZB26轻机枪在1927年进入中国,直系军阀吴佩孚买了不少,并很快在天津的大沽造船所开始仿制。

后来奉系大帅张作霖也买进“捷克式”,其优秀的性能在战争中得到考验。而后南方的南京政府,以及晋绥军、粤军、川军、桂系都开始大量引进该枪。

直到抗战爆发前,ZB26在中国的装备总量超过3万挺,直奉战争、中原大战、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里,该武器戏份很足。

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ZB26在中国南北各大军工厂开始仿造,金陵兵工厂、太原兵工厂、广东兵工厂、巩县兵工厂都有自己的“二六式轻机枪”。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中国并未引进ZB26的图纸,这些武器都是中国专家研究后“逆向仿造”的。

川军刘湘部的“第21军修械所”,靠分解机枪、卡尺测量数据、手画图纸、手工打磨误差件,居然仿造出了ZB26,。

从这里可以看出,ZB26的设计简单、可靠,中国军工系统的车床精度、材料强度都不如欧洲,依然能造出堪用的ZB26。

1931年后,日本对华的野心不再遮掩,南京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军备建设。

《制式兵器刍议》里记载:“口径之大小,子弹之形状,捷克式,完全与我国情形适合......然即采用捷克式为制式,似亦非失当也。”

中国兵工之父俞大维也向蒋氏建议:“轻机关枪应采用捷克式。英国最近向捷克厂购得该枪仿造专利权,在英制造,其价值可见。”

当时ZB26有个极大优势,就是通用7.92毫米毛瑟步枪弹,中国军队的汉阳造、中正式两种主要步枪,都用这种子弹。

统一的子弹口径,对减轻后勤负担非常重要,对军工生产的压力也较小。

整个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进口“捷克式”4万多挺,其中抗战前进口3万挺,抗战后1万挺。

而中国军队自产“捷克式”6-8万挺,不仅蒋氏手下的大大小小兵工厂在仿造,连八路军也在边区兵工厂生产这种机枪,投入敌后抗战当中。

可以说凡是有中国军队的地方,就有“捷克式”的“哒哒哒”射击声。

日军侵华初期,主力轻机枪是“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俗称“歪把子”。

中国军队的火炮不如日军,重机枪数量也少,但比轻机枪的实力,“捷克式”是碾压“歪把子”的。

“歪把子”轻机枪,其外形非常奇怪。

为了方便士兵贴腮瞄准,它后方的枪托是歪的,显得极为诡异。该枪拥有一个很高的,不可调节的脚架,足足30厘米高,比其他国家的轻机枪高10厘米左右。

这样设计的确容易瞄准,但也非常容易暴露目标。尤其是日军个子矮小,有时候射击需要挺着身子,非常吃力。

作为轻机枪,该枪的枪管居然是整体结构,除非拆解整枪,否则无法更换。“歪把子”大约连续射击100发就要等待降温,所以日军手册要求机枪手“必须点射”。

其实提醒这一点,完全多余。

这把机枪根本无法连续射击,因为“歪把子”没有弹夹,设计师南部麟次郎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容纳30发6.5毫米步枪弹的“弹斗”。

这个“弹斗”能竖着放6排步兵用的5发弹板,装满后用“盖板”压住,把子弹挨个送入弹仓。

“弹斗”结构,起初是为了满足军部通用弹药的要求,但却成为“歪把子”最大的败笔。

开放式的“弹斗”容易进灰、进沙、进水,导致卡壳。

为了减少卡壳,“歪把子”的枪击上面有个油槽,使用前要加润滑油,油槽下面的小刷子给每颗子弹上油,让射击、抽壳更流畅。

所以机枪组的副射手,不仅背子弹,还要带着一壶润滑油随时候命。

光介绍这个“歪把子”的性能,就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其问题之大。

实战当中,“歪把子”卡壳是家常便饭。

出厂试验里,“歪把子”打200发子弹有1颗故障,实际的故障率其实更高。尤其是在中国华北地区的夏天,尘土飞扬,“歪把子”甚至难以流畅打完100发子弹。

再看“捷克式”的20发弹夹,副射手3秒就能更换,射击时更是几乎没有故障。打了一两百发,枪管烫了,立刻更换枪管,实现长期火力输出。

在日军士兵的回忆当中,小股部队的遭遇战,“歪把子”就是个累赘,被“捷克式”压着打。

曾来南京忏悔的前日军16师团士兵东史郎,在《东史郎日记》中回忆:

“一次遭遇战,我军进攻土丘,侧翼遭到中国军捷克式的扫射,冲锋的20多人立刻被打死一半。”

东史郎自己在滚进一个弹坑后幸免,但对“捷克式”的恐惧被他记在心里。

日军在战斗中缴获“捷克式”,也常常留着自己用,打缴获的中国弹药,日本军官也不说什么。

斋藤邦麻的《步兵漫话》里说过:“缴获的捷克式就是宝贝,十一年式被抛在脑后。”

最后无奈之下,“歪把子”逼得日本军部换装轻机枪,在抗战中后期用“九六式轻机枪”替代了“十一年式”。

这挺“九六式”,在1936年出炉,1939年后大规模装备日军。

它的外形就跟“捷克式”非常相似了——上方30发弹夹,枪管搭配提把,可快速更换枪管,也能作为持枪射击的把手。

后世普遍认为,它就是参考“捷克式”制造的混血儿。

在ZB26诞生后的20年,捷克的“布尔诺兵工厂”还改进出了“ZB30”,德国叫做“MG30”。整体枪身更长,散热更好,零件工艺也更优秀。

英国后来引进“捷克式”轻机枪,造出了自己的“布伦轻机枪”,口径变成7.7毫米,弹夹变成30发的弯曲弹夹。

这种轻机枪的性能一样优异,在二战后期大量被援助给中国,总数在4万挺以上。

二战结束后,ZB26和布伦轻机枪被解放军大量使用,开国大典上,解放军就扛着“捷克式”走过天安门。

后来它装备给志愿军,曾打过朝鲜战争。

50年代后,该武器渐渐退役给民兵,一直到80年代,“捷克式”才正式走入历史。

参考资料:

1.《一代名枪——捷克ZB26轻机枪》余秀峰,付心训,黄水根,徐斌

2.《胜利的象征——捷克式机枪》章柯

3.《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使用的轻武器评述之二--细说“歪把子”——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杨南镇

来源:耳不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