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晚年被弟子质疑,跌入水坑数天后去世,留下2字遗言鼓励后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14:58 5

摘要:他不是神话中的唐僧,没有孙悟空护驾,却孤身穿越万里黄沙,用十七年时间从印度取回真经。

他不是神话中的唐僧,没有孙悟空护驾,却孤身穿越万里黄沙,用十七年时间从印度取回真经。

他是玄奘,大唐最伟大的译经僧,晚年却遭弟子质疑“贪图富贵”“未尽弘法之责”,甚至不慎跌入水坑,在病痛和孤寂中走向生命终点。

临终前,他只留下两个字,却震撼了千年时空,成为无数人困境中的精神灯塔。

这两个字是什么?为何至今仍被传颂?

大唐贞观三年的长安,不是像后世想象的那样全然开放包容。

帝国初立,边疆未稳,一道道关防敕令如同铁锁,将万千黎民牢牢护在境内,也将一位僧人的西行梦击得粉碎。

这位僧人便是玄奘。

那一年,他二十八岁,已是中原佛门中崭露头角的人物,却因诸多佛经译文不一、义理相悖而深陷困惑。

他反复上书朝廷,请求西行求法,但每一次都被无情驳回。

帝国的统治者唐太宗李世民正忙于巩固政权,无暇顾及一个僧人对真理的执着。

但真正的信仰从不因世俗的阻碍而熄灭。

玄奘意识到,若等待官文通关,此生恐怕再难踏上西行之路。

一个偶然的契机改变了这一切,关中地区遭遇罕见霜灾,朝廷特许灾民出关求生。

玄奘毫不犹豫地脱下僧袍,换上粗麻布衣,混入逃难的人群中,走向帝国西北的边关。

他没有通关文牒,没有白马银鞍,更没有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护驾。

陪伴他的,只有一腔孤勇、一根竹杖,和一颗誓要取得真经的决绝之心。

玉门关外,是大唐士兵警惕的目光和寸草不生的戈壁。

玄奘避开官道,昼伏夜出,依靠偶尔遇到的商队指路,一步步走向未知的西域。

好几次,他几乎被守关的士兵发现,箭矢贴着他的衣角飞过,生死只在瞬息之间。

他后来在《大唐西域记》中轻描淡写地写道:“顾影唯一,心但念观音菩萨。”

穿过河西走廊,进入西域腹地,考验才真正开始。

茫茫大漠中,水囊干涸、食物耗尽是常事。

他曾四日滴水未进,几乎昏死在沙丘之上,幸而被一支路过的驼队所救。

天山山脉横亘眼前,积雪终年不化,他看着前人的尸骨艰难前行,冻伤的双脚溃烂流脓,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

但即便是在最绝望的时刻,他也从未想过回头。

支撑他的,不是对功名的渴望,而是一种近乎悲壮的求真之志。

他不仅要取得经文,更要直面源头,理清中土佛法中的矛盾和误读。

这种信念,让他在高昌国王麹文泰以国师之位挽留时丝毫不为所动,甚至不惜以绝食明志。

国王最终被他的坚诚打动,不仅放行,还赠他马匹、随从和致送沿途二十四国的文书。

这份援助固然减轻了旅途的艰难,但前方的路,依然要靠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去。

十七年,五万里路,从长安到那烂陀,玄奘用双脚丈量了信仰的尺度。

当他最终站在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门前时,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僧人。

风霜刻满他的面容,苦难沉淀在他的眼神里,但那份对真理的渴求,却从未如此明亮。

他所求的,从来不是个人的超脱,而是一场照亮众生迷惘的文明之火。

这一切,都始于那个没有文牒、没有退路的孤影,决然走向大漠的背影。

皇权和信仰

贞观十九年,玄奘满载六百五十七部佛经重返长安。

这座城市以空前的热情迎接他的归来,百姓焚香夹道,太宗亲自召见,敕住弘福寺专事译经。

表面上的尊荣背后,却是帝王深藏的算计。

李世民欣赏玄奘的才华与威望,更想将这位"御弟"纳入官僚体系。

他三次下诏要求玄奘还俗辅政,甚至直言"帝察法师堪公辅之寄"。

但玄奘的志向从未停留在世俗权位,他婉拒圣意的态度坚决如铁:

"此生愿守戒律,阐扬佛法,不敢忘西行之愿。"

这场意志的较量以微妙的方式延续。

太宗不再强逼还俗,却将玄奘安置在皇城脚下的弘福寺,名为护持,实为软禁。

译场规模、经费支出皆由朝廷严格控制,每部译经都需呈报御览。

更让玄奘痛心的是,太宗晚年痴迷道教炼丹之术,多次命他参与祈福法会,甚至要求将佛经中某些教义与道家思想调和。

在帝王眼中,宗教是巩固统治的工具,而玄奘的纯粹信仰成了最不合时宜的执着。

高宗李治继位后,局势愈加严峻。

显庆三年,朝廷推行"道先佛后"政策,玄奘主持的国家译场被削编三分之二。

当他上表请求恢复佛经翻译优先时,只得这样的批复:

"佛宜安禅,道可安民。"

他已译成的《瑜伽师地论》被移送道观封存,新译经卷的纸张供应也时常中断。

年近花甲的玄奘不得不带着十余位忠实弟子,迁往偏远的玉华寺继续工作。

在那里,他过着近乎苦行僧的生活。

每日黎明即起,译经直至深夜。

槐叶煎水替代茶叶缓解咳血,麦粥咸菜成为日常饮食。

"经未竟"成为他对一切关怀的答复,这三个字里藏着与时间赛跑的焦灼,更透着对信仰的终极坚守。

最深的伤害来自佛门内部。

部分弟子因《成唯识论》过于艰深而抱怨"非为众讲",外界传言他"执于文句,弃教弘扬"

甚至有人将他与皇室走得近视为攀附权贵,却不知他正为保全译经事业而勉力周旋。

当高宗命他为武昭仪祈子时,他不得不违心举办法会,这场政治作秀让他背负了多年骂名。

或许正如他在《大唐西域记》中所写:"心之所向,虽千万人吾往矣。"

玉华寺的孤灯下,那个曾经穿越沙漠的求法者,正在用另一种方式完成更伟大的远征。

晚景凄凉

麟德元年,玉华寺外,北风穿过纸糊的窗棂,吹动着经案上昏黄的灯焰。

六十二岁的玄奘裹着旧僧袍,手指因风湿而扭曲变形,却仍坚持握着毛笔逐字校勘《大般若经》的最后篇章。

他的咳嗽声日夜不息,时常咳出的血丝染红经卷边缘,弟子们偷偷用湿布拭去,他却恍若未觉。

这个曾经穿越雪山沙漠的躯体,正在被漫长的软禁生涯和过度劳累彻底摧垮。

变故始于数年前的"辩机事件"。

玄奘最得力的弟子辩机因与高阳公主私通被腰斩,这场丑闻如同惊雷震动长安。

朝廷借此加强了对僧团的管控,玄奘被问责"教徒不严",译场被安插监官,每部经卷出入都需登记造册。

更致命的是,许多原本慕名而来的弟子纷纷离去,有人甚至公开质疑:

"既得真经,何故困守寺中?莫非贪图皇家供养?"

这些话语像冰锥刺进老法师的心口,但他从不辩解,只是更深地埋首经卷之中。

身体的衰败与精神的孤寂相互交织,将他拖入更深的困境。

常年久坐导致他双腿浮肿,膝关节严重变形,每次起身都需要两名弟子搀扶。

医僧开的药方多至七味,他却常因译经忘服,后来干脆将药罐放在经案旁,咳得厉害时才啜一口。

最令人痛心的是,某些曾受他亲传的弟子,竟将他坚持梵文直译的严谨作风斥为"固执己见",转而投奔更受欢迎的口语讲经师。

麟德元年正月初九,玄奘做了一件反常的事。

他拒绝弟子陪同,独自拄杖前往后山石窟礼佛。

山路泥泞不堪,这个视力模糊、腿脚不便的老人,凭着记忆摸索前行。

在返回途中,他的木杖突然打滑,整个人跌入一个水坑。

当弟子们找到他时,玄奘已昏迷多时,额头的伤口结着紫黑色的血痂。

被抬回寺中的路上,他短暂苏醒,喃喃自语:"后卷未成,吾有憾事..."

这是他一生的执念,也是最后的牵挂。

遗言千年

公元664年3月7日,玄奘的呼吸渐渐微弱,弟子们围坐榻前诵经。

当窥基再次俯身探询时,老法师的嘴唇微微颤动,吐出最后两个字:“得生”。

随后,他的呼吸归于寂静

“得生”绝非对死亡的无奈接受,而是对信仰的终极确认。

在玄奘的唯识哲学中,生命如同奔流不息的江河,肉身的消亡只是改变存在形态的契机。

他坚信自己将往生弥勒净土,继续修行弘法的事业。

这种超越生死的世界观,早在西行途中就已显现,当他在沙漠中濒临死亡时,曾在日记中写道:“此身可灭,此心向法,无有穷尽。”

最终遗言与早年信念形成完美闭环,证明他一生都在践行“不忘初心”的修行。

玄奘圆寂后,弟子们发现他秘密完成的译著竟达1335卷,远超官方记载。

这些经卷被分散珍藏于各大寺院,避免遭逢灭法之劫。

最令人震撼的是《大般若经》六百卷,平均每卷校勘注释三千余字,全部完成于他生命最后三年的病痛之中。

窥基继承师志,开创法相宗,将唯识学说发扬光大,慧立撰写《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让后世得以窥见求法者的真实足迹。

“得生”二字逐渐超越佛教范畴,融入文化血脉。

文人墨客在失意时以此自勉,平民百姓在苦难中借此寻得慰藉。

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在西安大雁塔下仰望经卷,在敦煌壁画前驻足凝思,玄奘的身影依然清晰可辨。

他不是神话中那个需要徒弟保护的唐僧,而是一个用生命践行信念的求法者。

他的“得生”不是被动接受命运,而是主动选择的精神超越。

人人皆可成为自己的求法者,在尘世中修得一颗“得生”之心。

来源:法无穷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