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原王氏乃五姓七望之一,以太原郡为郡望(汉属并州),主要分为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两支,其中祁县王氏短暂崛起于东汉末年,后因王允和王凌被杀而迅速衰落,祁县王氏则崛起于两晋时期,并一直绵延至隋唐时期。
太原王氏乃五姓七望之一,以太原郡为郡望(汉属并州),主要分为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两支,其中祁县王氏短暂崛起于东汉末年,后因王允和王凌被杀而迅速衰落,祁县王氏则崛起于两晋时期,并一直绵延至隋唐时期。
太原王氏与琅邪王氏同出一脉,皆为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后裔,秦朝末年王离兵败巨鹿,其长子王元为躲避战乱迁居琅邪,成为琅邪王氏始祖;次子王威的九世孙王霸后来迁居太原,成为了太原王氏的始祖。太原王氏后又分为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两支。
东汉末年,出身祁县王氏的王允初为郡吏,因捕杀为害全县的宦官党羽和不畏权贵而声名远播,后被征为侍御史。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被任命为豫州刺史的王允,在率兵镇压黄巾起义时,发现宦官张让与黄巾军联系的书信,遂以此为据上书弹劾张让,张让因此怀恨在心,前后两次陷害王允下狱,后经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等人上书求情方被赦免。
汉灵帝驾崩后,大将军何进为了诛杀宦官,征召王允为从事中郎,不久转任河南尹。何进被杀后,袁术等人领兵诛杀宦官,张让、段珪等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连夜出逃,王允闻讯派河南中部掾闵贡带兵保护少帝,并奉少帝回宫。
永汉元年(189年),董卓废黜少帝,改立献帝刘协,王允被拜为太仆,不久迁任尚书令。次年,王允接替杨彪出任司徒,兼任尚书令。
董卓掌权期间胡作非为,王允隐忍不发,表面对董卓极为恭顺,却在暗中结交吕布,又联络志同道合之士,最终将董卓诛杀,并诛灭三族。
诛除董卓后,王允得以总揽朝政,且声望达到顶点,然而王允却因此开始变得有些刚愎自用,难以听取他人意见,尤其是在处理董卓旧部的问题上,可谓昏招频出,最终导致西凉旧部反叛,李傕、郭汜率兵攻破长安,王允及其长子王盖、次子王景、王定,连同宗族十余人皆被杀害。
王允的兄长王宏亦受此牵连。王宏曾任弘农太守,王允诛杀董卓执掌朝政大权后,拜宋翼为左冯翊、王宏为右扶风,以拱卫京师安全。李傕攻破长安后,担心左冯翊、右扶风起兵为患,于是征召宋翼、王宏入京,意图将两人与王允一同杀死。
王宏识破了李傕、郭汜阴谋,派人联络宋翼,意图与宋翼共同起兵反攻长安,宋翼却执意遵循王命,王宏独木难支,只好与宋翼一同入京,结果两人抵京后便被收捕下狱,后与王允一同遇害,只有王宏的两个儿子王晨和王凌翻墙逃走。
王凌与兄长王晨逃回太原家乡后,王晨未再出仕,王凌则经举孝廉担任发干县县令,后因罪获刑,服刑期间遇到曹操巡查,遂被解除劳役,并被任命为骁骑将军主薄,后迁任中山太守,又因有政绩得到曹操赏识,转任丞相掾属。
曹丕称帝后,王凌任散骑常侍,后历任兖州、青州、扬州、豫州等州刺史,并因战功获封宜城亭侯。魏明帝曹叡驾崩后,大将军曹爽为了拉拢王凌,拜其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后凭借击退东吴全琮进爵南乡侯,迁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正始九年(248年)出任司空。
正始十年(249年),“高平陵政变”爆发,司马懿诛杀曹爽后,执掌曹魏大权。王凌不满司马懿专权,意图迎立楚王曹彪为帝。嘉平三年(251年),王凌因事败自尽,司马懿下令将其暴尸三日,并夷灭三族,祁县王氏一脉因此而迅速衰落。
晋阳王氏的崛起源于东汉末年的王柔、王泽兄弟,王柔官至护匈奴中郎将,王泽官至代郡太守。王柔之子王机官至曹魏东郡太守;王泽之子王昶则在曹魏历任散骑侍郎、兖州刺史、扬烈将军、徐州刺史、征南将军等职,爵封关内侯,司马懿掌权后,王昶深得器重,先凭伐吴之功升任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京陵侯,后又因抵御毌丘俭有功,迁任骠骑将军,后迁司空。
王柔和王泽的子孙之中,多有在曹魏任职者,甚至王机之子王沈和王昶之子王浑等人还曾在曹爽麾下任职,然而在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时,晋阳王氏一脉却举族倒向司马氏。
例如王机之子王沈,“高平陵之变”后他因曾为曹爽部下而被免职,曹髦即位后才重新被起用,深得曹髦的器重,然而当曹髦于甘露五年(260年)起兵讨伐司马昭时,他却选择了向司马昭告密,最终导致曹髦被杀,而他则因功获封安平侯,并由此受到司马氏重用,先后迁任尚书、豫州刺史等职,后又都督江北诸军事,西晋建立后被拜为骠骑将军。
正是凭借着拥护司马氏,晋阳王氏一脉在西晋建立以后,仍然得到重用,甚至多有位居高位者,乃至位列三公,例如王昶之子王浑,在司马炎称帝后历任徐州刺史、豫州刺史、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等要职,后来更是因为参与灭吴之战而官至司徒,并获封公爵,其子王济更是娶了司马昭的女儿常山公主。
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后,晋惠帝司马衷即位,然而随着皇后贾南风乱政和“八王之乱”的爆发,西晋统治迅速走向崩溃,而在此期间,王沈之子王浚却积极参与其中。
王浚历任散骑常侍、越骑校尉、右军将军、中郎将等职,贾南风在废黜太子司马遹后,王浚便参与了毒杀司马遹之事。“八王之乱”爆发后,执掌幽州大权的王浚,先是支持赵王司马伦篡位夺权,后又勾结段部鲜卑和乌桓等少数民族南下,进一步加剧了中原的战乱。
随着西晋统治的崩溃,王浚更是产生了僭越称帝的念头,但因为政苛暴而不得人心,后又失去了段部鲜卑的支持,最终因陷入后赵石勒圈套而兵败被杀。
随着中原战乱日益严重,北方士民纷纷南迁避难,大部分晋阳王氏子弟也都避难南迁。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后,作为外来政权的他,对于南迁的北方士族十分倚重,凭借“五世盛德”而拥有极高声望的太原王氏,自然也就成为了司马睿的倚重士族之一,因此王氏子弟得以受到重用,虽不像琅邪王氏和陈郡谢氏那般执掌中枢,但也是当时屈指可数的豪门大族,在整个东晋共出了九位宰相和三位皇后。
王氏的权势在晋孝武帝司马曜时达到顶峰,当时王蕴官至尚书左仆射,他的女儿则是司马曜的皇后,而王坦之也官至中书令,与谢安等人共同辅佐司马曜。
然而,谢安去世之后,随着司马道子掌权,孝武帝与司马道子之间爆发“主相之争”,王氏子弟也因立场不同而陷入内斗,其中王蕴之子王恭作为外戚,深受孝武帝的器重,而王坦之的儿子王国宝则依附于司马道子,双方明争暗斗不止。
孝武帝去世后,晋安帝即位,王国宝凭借司马道子的宠信而深受重用,王恭则因厌恶王国宝乱政而对其深恶痛绝,双方矛盾激化。
隆安元年(397年),王国宝因恐惧王恭,力劝司马道子削除王恭兵权,王恭则于同年四月以讨伐王国宝为名在京口起兵,司马道子为了息事宁人,选择将王国宝赐死,并向王恭道歉,王恭这才退兵返回京口。
次年,王恭因刘牢之的反叛而兵败被杀,其弟王爽等也随之遇害。数年后,曾响应王恭起兵的桓玄击败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夺取东晋大权,他历数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的罪恶,而王国宝则因曾经依附司马道子,家属全部被流放交州,王氏家族因此元气大伤。
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桓玄废晋安帝自立为帝,建立桓楚政权,但仅维持百余日便被刘裕所击败,晋安帝得以复位,刘裕则借此执掌东晋大权。王国宝的兄长王愉,因为曾经侮辱刘裕,害怕遭到报复的他,于是暗中联合司州刺史温详图谋作乱,后因事泄被杀,家族十余人遭受牵连被杀,这更让王氏家族遭到毁灭性打击。
王愉被杀后,其孙王慧龙因沙门僧彬的藏匿而幸免,后渡江北逃后秦,刘裕攻灭后秦后,王慧龙又出逃北魏。
虽然此时的王氏已经衰落,但毕竟曾为豪门大族,在那个讲究门第出身的年代,凭借着家族积累的声望,王慧龙北逃后仍然得以与北方豪门通婚,王慧龙的妻子便出身清河崔氏,乃北魏平南将军崔恬之女、司徒崔浩侄女。而王慧龙的儿媳则出身范阳卢氏,乃尚书卢遐之女,崔浩的外孙女。
正是凭借着与北方士族的通婚,太原王氏得以重新在北方站稳脚跟,并逐渐开始复兴,从而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并列为“北魏四姓”之一。
王慧龙的孙子王琼生下四个儿子,即王遵业、王广业、王延业、王季和,被称为晋阳王氏四房,其中以王遵业的第一房最为显赫,虽然王遵业和三弟王延业后来在“河阴之变”遇害,但王遵业的子孙却历仕北齐、隋朝、唐朝,其中王遵业的十世孙王溥更是在唐昭宗时位居宰相。
来源:香茗史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