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在城市的喧嚣中抬头,很难想象有这样一位老人,用 35 年的时光,在秦岭的深山、董寨的田野间,与一群朱鹮续写着跨越物种的 “爱情故事”。黄治学的《美好相遇,护鹮一生》,不是一本冰冷的科研报告,也不是一本刻意煽情的回忆录,而是一部浸满汗水与温情的 “生命日记
《美好相遇,护鹮一生》:一场跨越半生的生命羁绊,藏着中国生态的温柔力量
当我们在城市的喧嚣中抬头,很难想象有这样一位老人,用 35 年的时光,在秦岭的深山、董寨的田野间,与一群朱鹮续写着跨越物种的 “爱情故事”。黄治学的《美好相遇,护鹮一生》,不是一本冰冷的科研报告,也不是一本刻意煽情的回忆录,而是一部浸满汗水与温情的 “生命日记”—— 字里行间,有他与朱鹮初遇时的悸动,有守护路上的艰辛,更有看着朱鹮从 7 只繁衍到上万只的热泪盈眶。翻开这本书,我们读到的不仅是一段朱鹮保护史,更是一个普通人用一生践行热爱的浪漫与坚定。
1
1990 年的秋天,对黄治学而言是人生的岔路口。高考失利的阴霾尚未散去,朱鹮保护观察站招工的消息,像一束光照进了他的生活。那时的他,只在宣传画上见过朱鹮的 “倩影”,却凭着一份 “想和吉祥鸟朝夕相伴” 的纯粹向往,说服了盼他考大学的家人,成了一名野外巡护员。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偶然的选择,竟成了他一生的牵挂。
书中那段关于 “第一次见野外朱鹮” 的描写,读来格外动人:初冬的汉江河畔,薄霜覆盖着农田,他和同事架起高倍望远镜,在翻犁的田里看见那只 “灰兮兮” 的鸟 —— 起初他还天真地以为是朱鹮钻进了柴火灶,直到同事解释这是繁殖期的正常羽色,他才红着脸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懂朱鹮的人”。这份从 “外行” 到 “专家” 的蜕变,没有捷径,只有秦岭山间无数个徒步巡护的清晨,只有汉江河畔无数次举着望远镜的守望。
2
护鹮的日子,远没有 “与吉祥鸟相伴” 那般诗意。书中的细节,总能轻易将我们拉进那个艰苦却滚烫的岁月:在白石乡的黄泥巴路上,雨天里胶鞋被粘在泥里,他索性光脚前行,脚底被碎石划出血口也咬牙坚持;寒冬在瓦子坪的深山监测,十几户人家的村落里,他和农户同吃玉米粥、就浆水菜,却为了让朱鹮有觅食的水田,挨家挨户劝说村民蓄水;人工繁育期,他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呼吸着育雏室里混杂着绒羽、粪便和消毒液的气味,直到头疼欲裂被送进医院,醒来第一件事还是牵挂雏鸟的健康。
最让人鼻酸的,是他对家人的愧疚 —— 油菜收割季阴雨连绵,爱人一个人扛着农活,地里的庄稼发了芽,妻子抱怨 “朱鹮比老婆孩子还重要”,他只能默默承受,因为 “朱鹮的繁殖期一刻也耽误不起”。这些细碎的、带着烟火气的文字,没有刻意渲染苦难,却让我们看到:所谓 “坚守”,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口号,而是在柴米油盐的牵绊与对朱鹮的责任间,一次次选择后者的平凡与伟大。
3
而这本书最动人的,莫过于黄治学与朱鹮之间 “双向奔赴” 的情感。他记得每一只朱鹮的习性:繁殖期会用黑色颗粒涂抹羽毛伪装自己,游荡期会带着幼鸟迁移到平原;他心疼每一只遇险的雏鸟:为误吞玻璃吸管的雏鸟做肌胃切开术,为断喙的朱鹮安装假喙,哪怕熬通宵也要守住生命的希望;他更骄傲于朱鹮的成长:看着宁陕的野化朱鹮第一次在野外筑巢,看着董寨的朱鹮群在大别山的天空翱翔,他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般热泪盈眶。
书中有个细节让我久久难忘:被称为 “男妈妈” 的他,在楼观台繁育朱鹮时,为了让雏鸟早日起飞,摸索出 “控食疗法”,每天精准计算食量,看着雏鸟扑棱着翅膀飞向栖杠,他比谁都开心。这种把朱鹮当成家人的情感,早已超越了 “工作” 的范畴 —— 就像他在书中写的:“朱鹮不仅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更是我灵魂的寄托”。
4
如今,当我们看到朱鹮的身影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很难想象这份 “生态奇迹” 的起点,是 1981 年姚家沟那 7 只濒危的鸟儿,是黄治学这样一群护鹮人用半生时光筑起的守护墙。《美好相遇,护鹮一生》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有与偷猎者周旋的紧张,有攻克技术难关的喜悦,有看着朱鹮数量增长的欣慰,也有对未来保护事业的忧虑。但正是这些真实的片段,拼凑出了中国生态保护的 “缩影”—— 从最初的野外巡护,到人工繁育的突破,再到异地保护与野化放飞,每一步都浸透着护鹮人的心血,也印证着中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心。
合上书页,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夕阳下,黄治学站在董寨的田野间,看着一群朱鹮舒展着粉色的翅膀飞过,他的脸上满是温柔的笑意。这本书或许不会让你瞬间成为生态专家,却会让你读懂 “热爱” 与 “坚守” 的重量 —— 原来一个人真的可以用一生,去守护一群鸟;原来看似渺小的坚持,真的能创造让世界惊叹的生态奇迹。
如果你也向往自然的美好,如果你也被平凡人的坚守打动,不妨翻开这本《美好相遇,护鹮一生》,去遇见那抹翱翔在蓝天之下的 “朱鹮红”,去感受那份跨越半生的生命羁绊,去看见中国生态保护背后,最温柔也最坚定的力量。
来源:滑板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