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7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2岁,患糖尿病10年,每年一到葡萄上市就犯愁。
一边是满地紫红的葡萄惹人垂涎,一边是血糖仪上的数字让人心惊。她常说:“医生说水果要控制,可这葡萄甜滋滋的,不能吃真太难受。”
但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让她眼前一亮。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在控制方法得当的前提下,糖尿病患者并非完全不能吃葡萄。
这是真的吗?高血糖人群到底能不能吃葡萄?吃的时候又该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就把这件事讲清楚。
《Nutrition & Diabetes》期刊刊登了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对1200多名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了饮食干预追踪。
研究发现:适量食用葡萄(尤其是带皮红葡萄),在不超出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范围内,并不会显著升高空腹血糖,部分人甚至出现了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的趋势。
研究人员分析认为,葡萄中富含的多酚类抗氧化物质(如白藜芦醇、花青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胰岛功能产生保护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便吃。葡萄的含糖量并不低,每100克葡萄大约含有15克糖分。如果不注意量和吃法,血糖仍然容易“飙车”。
很多人以为:既然是天然水果,应该比蛋糕、饮料健康多了。没错,葡萄确实比精加工零食好,但“天然”不代表“无害”。
葡萄的升糖指数(GI)虽然不算特别高,大约在45~55之间,但其含糖密度高、食用方式随意,是导致血糖波动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葡萄中的果糖,虽不直接升高血糖,却会被肝脏转化为葡萄糖或脂肪,对胰岛功能造成额外负担。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吃葡萄“不知不觉就过量”。洗好一串放在桌上,一边看电视一边摘着吃,一会儿就半斤下肚,血糖自然受不了。
医生并不反对糖尿病人吃水果,但有三个前提:选对品种、控制总量、注意时间。
第一,选葡萄要看“颜色”
推荐选择紫葡萄、黑葡萄、红提等深色葡萄。这类葡萄含有较多的多酚类抗氧化物,对胰岛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
而绿葡萄和无籽白提虽然口感清爽,但糖分含量更高,抗氧化物含量也较低,不太适合高血糖人群频繁食用。
第二,吃葡萄要“带皮”
葡萄皮中含有白藜芦醇,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种天然胰岛保护物质,有助于减少胰岛素抵抗。
建议清洗干净后连皮吃,不仅能减少糖分吸收速度,还能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延缓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
第三,吃葡萄讲“时间”更讲“搭配”
比较推荐在两餐之间(如上午10点或下午3点)食用葡萄,避免与正餐碳水叠加造成血糖波动。
同时,可以搭配无糖酸奶、坚果或一小块低糖全麦饼干,延缓糖分吸收,减缓血糖上升速度。
为了更直观地帮助大家掌握吃葡萄的“底线”,我们总结了五项切实可行的建议:
1.控制总量:一次不要超过100克。
大约相当于15~20颗中等大小的葡萄,超过这个量,血糖波动风险明显增加。
2.避免空腹吃葡萄。
空腹时胰岛素分泌尚未活跃,糖分吸收快,容易导致血糖骤升。
3.不吃葡萄干。
葡萄干是浓缩糖分,100克葡萄干含糖量接近60克,血糖负担远超新鲜葡萄。
4.不把葡萄当主食替代品。
有人为了控制热量,晚上不吃饭改吃葡萄,这种做法不可取,容易造成糖分摄入不均衡。
5.不在剧烈运动后立即吃葡萄。
剧烈运动后胰岛素敏感性提高,此时吃高糖水果更容易造成血糖飙升。
很多高血糖患者把注意力放在“这个能不能吃”、“那个是不是禁忌”,其实真正关键的是整体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指出:控制总热量、调整膳食结构、保证蛋白摄入、增加膳食纤维、适度运动,才是控制血糖的五大基石。
葡萄不是“毒药”,也不是“灵药”,它只是众多水果中的一种。只要方法得当,高血糖人群也能享受一口甜,吃得安心又健康。
结语张阿姨听了医生的建议后,把葡萄剪成小串,每次只吃一小把,还搭配点坚果和酸奶。两个月下来,血糖波动明显减少,心情也不再紧绷。
吃葡萄不是错,错的是不懂吃。
高血糖患者不是不能享受生活,而是需要更聪明地选择。抓住葡萄季的尾巴,吃得安心,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国家卫健委. 《高糖人群膳食指南》2022年修订版
来源:医师浅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