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光环碎了,从排队打卡到悄然闭店,米其林餐厅为何失宠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0 23:23 2

摘要:谁能想到,五星级酒店如今也摆起了路边摊。天津、郑州、武汉、重庆、苏州、杭州……不少五星级酒店临街叫卖起热菜卤味,曾经只在高档宴会厅里精致呈现的餐点,如今以亲民姿态出现在临时摊位上,连昔日难得一见的大厨都热情招呼着过往市民。这一反常景象,不禁让人疑惑:高端餐饮是

谁能想到,五星级酒店如今也摆起了路边摊。天津、郑州、武汉、重庆、苏州、杭州……不少五星级酒店临街叫卖起热菜卤味,曾经只在高档宴会厅里精致呈现的餐点,如今以亲民姿态出现在临时摊位上,连昔日难得一见的大厨都热情招呼着过往市民。这一反常景象,不禁让人疑惑:高端餐饮是不是真的撑不下去了?

事实上,高端餐饮的困境早已显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22日,上海千元餐厅数量较3年前减少40%,北京减少47%,深圳减少57%。整体来看,2025年中国内地千元餐厅数量较2022年缩减了一半。这些装潢豪华、出品精致的高端餐厅,日子可能还不如街头的黄焖鸡米饭和沙县小吃。

在高端餐饮中,米其林餐厅的处境更为艰难。过去,餐饮业有一条隐形的鄙视链:做餐饮要走高端路线,高端餐厅要冲击米其林评级。很长一段时间里,米其林餐厅都是行业的风向标。

但今非昔比,米其林餐厅的衰落十分明显。2024年4月,经营十年的北京老牌西餐厅TIAGO宣布旗下四个品牌、六家店铺全部停业,撤场时未告知商场,导致消费者充值余额无法兑现,员工工资被拖欠;几乎同时,位于北京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以艺术收藏为特色的米其林一星意式餐厅OperaBOMBANA也宣布闭店。

2024年9月,米其林一星餐厅“山河万朵”闭店;10月底,老牌米其林中餐鼎泰丰因品牌期限届满,陆续关停北京、天津、青岛、西安、厦门等城市的十几家门店。

近几年消失的米其林及黑珍珠餐厅还有不少,比如法餐厅TRB紫禁城、北欧餐厅refer。上海的法餐新贵L’Atelier18,人均1580元,开业不到一年就关门,还留下一堆债务。

随着务实消费时代的到来,中国精致餐饮的辉煌时代落幕。消费者的用餐需求从“好看”,到“好吃且好看”,再到“好吃且好看还实惠”,“高端”似乎成了餐饮品牌的负担。即便有米其林这块“金字招牌”,也难逃倒闭的命运。

从“餐饮界奥斯卡”到风光不再:米其林的黄金时代

一个城市的餐厅成千上万,但能获得米其林星级的寥寥无几。

米其林评级体系起源于1900年,由米其林轮胎公司的安德烈・米其林和埃德蒙・米其林兄弟创立。当时,他们推出一本免费的乘车指南,初衷是推广自家轮胎,顺带提供地图、加油站位置、旅馆和餐馆信息等实用内容,没想到大受欢迎。

随着时间推移,指南内容逐渐聚焦餐饮评价。1926年,《米其林指南》开始用星号标记餐厅优劣:一颗星代表“值得一试”,两颗星是“值得绕路去吃”,三颗星则是“值得专程前往”,“米其林星级餐厅”的概念由此诞生。

米其林评级因其公正性和权威性被广泛认可。所有评审员身份保密,由不同背景的餐饮专业人士组成,评审过程严格,每处细节都可能影响结果。而且指南每年更新,反映最新变化,一星到两星的餐厅每年至少要接受15次反复评鉴,三星餐厅更多,并非一劳永逸。

正因为这颗星星含金量高,餐厅老板和厨师都将其视为毕生追求。即便广州是美食之城,也只有3家米其林二星餐厅、16家米其林一星餐厅。

2008年,首版香港、澳门米其林指南发布,标志着米其林正式进入中国市场;2016年9月,上海米其林指南发布,上海成为中国内地首个拥有米其林美食指南的城市。获得米其林星级的餐厅立刻成了“网红打卡地”,星级越高,价格越高,自带光环。

当年上海米其林指南发布后,唯一的三星餐馆唐阁电话被打爆,其他二三星和推荐餐馆也身价倍增。尽管米其林餐厅人均消费动辄上千,新兴中产们仍排队前往,仿佛在餐厅里能感受到精致生活的气息。

之后几年,米其林相继进入北京、广州、成都,以米其林为代表的高档餐厅越开越多,生意越来越旺。根据美团《精致餐饮报告》,2023年精致餐饮门店数量增至6835家,同比增幅17%,“去米其林餐厅”不仅是吃饭,更成了一种标签和生活方式。

然而,好景不长,米其林餐厅的崩塌接踵而至。

米其林餐厅的集体遇冷:各有各的经营困境

2024年4月14日,北京知名米其林“西餐老网红”Opera宣布正式停业,引发舆论热议。

Opera曾风光无限,定位高端——由米其林三星国际名厨UmbertoBombana创立,室内装修采用玛丽莲・梦露主题,菜单主打松露牛里脊、香煎鹅肝等高端美食,客单价超千元,曾获“超顶级黑珍珠餐厅”“北京米其林一星餐厅”“北京餐饮界首屈一指的西餐厅”等荣誉。

主厨在菜上刨出雪花般的白松露,穿着西装马甲、打着领带的侍者在旁待命,这样的场景常出现在北京中产的朋友圈。Opera还是明星私人宴客厅,成龙、徐克、伍佰等巨星曾光顾,因承办高圆圆、赵又廷的婚礼派对声名大噪。

如今,昔日盈利丰厚的Opera因经营亏损闭店,以一封“致消费者信”谢幕,大众点评上也迅速删除了其痕迹,仿佛从未存在过。

相比Opera的体面离场,TIAGO更像蓄谋已久的卷款跑路。头天晚上还正常营业,第二天就人去楼空,供应商被拖欠的货款、消费者未用完的储值卡余额都无处追讨。因擅自关门,TIAGO被商场视为严重违约并起诉。

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连锁反应持续发酵。2024年5月底,开业1年就摘得米其林一星的玉芝兰因物业纠纷停业,至今未重启;随后,号称上海最具性价比的米其林二星餐厅喜粤8号突然闭店,还传出老板卷款潜逃、员工讨薪无门的消息。

9月,米其林一星素食餐厅山河万朵中国素食VEGEWONDER称,经反复思考和艰难抉择,于2024年9月11日闭店;今年3月,曾蝉联8年上海米其林三星的全球首家感官餐厅Ultraviolet,对公众无限期暂停开放;5月27日,鼎泰丰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因品牌运营调整,宁波国金中心店于5月28日停止营业,彻底退出宁波市场,截至目前,鼎泰丰在大陆已关闭18家门店。

高端餐饮遇冷早有预兆。一方面,消费降级趋势下,国内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高溢价的高端餐饮,年轻群体中“穷鬼套餐”流行,省钱、薅羊毛成了消费常态。

另一方面,商务宴请大幅减少。最严“禁酒令”实施后,商务宴请数量下降;以地产为代表的相关产业低迷,国内券商严控餐饮接待费用,商务预算缩减成常态,高端餐饮因此受挫。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外部环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米其林餐厅长期存在的经营弊端。

米其林光环褪色:经营模式的深层问题

米其林星级是把双刃剑,既是荣誉,也是枷锁。

获得米其林星级后,餐厅名气和客流量增加,但运营成本也随之高涨,为维持或提升荣誉,餐厅往往投入更多资源。许多餐厅加大装修投入,更换餐具、提升餐桌布置、扩大酒窖或购置新座椅,这些都是高成本项目,一些米其林餐厅总投资达千万元级。

同时,餐厅档次越高,对从业人员要求也越高。以上海某米其林西餐厅为例,服务员需熟练掌握英语,参加餐品和酒品培训及考核,月薪15-18K,侍酒师月薪20K,部分厨师工资更高,还会聘请专家做管理咨询。客源持续下降时,资金链自然难以维系。

更重要的是,米其林评选虽有相对客观的标准,包括盘中食材、烹饪技巧、菜品稳定性,但餐饮口味因人而异,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国人既喜欢“精英主义”,也偏爱平民美食,比如对苍蝇馆子的追捧。

有网友调侃米其林餐厅:“盘子大,分量少,抹点酱,放根草,灯要暗,不能吵,价格贵,吃不饱。”这话虽带戏谑,却反映了现实。在米其林评判准则下,鹅肝、白松露、黑金鲍、帝王蟹等昂贵食材成了标配,却脱离了食材本真和大众消费的核心。

此外,餐饮市场日益多元化,各类餐厅涌现。除高端餐饮外,还有许多人均百元左右的特色餐厅,产品更细分,口味更独特,进一步分流了高端餐饮的客流。这对过度依赖特定客群和单一消费场景的米其林餐厅来说,无疑是沉重打击。

为迎合市场,米其林餐厅不得不放下身段,推出更接地气的“穷鬼套餐”。比如,Opera开通外卖渠道,多次参加“餐厅周”活动,推出优惠套餐,其中餐厅周定制午餐套餐最低398元,含四道式招牌产品。

Opera还推出“Bakery档口”,售卖面包等烘焙产品,定价18-198元,大部分产品在“38元档”,价格更亲民,试图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TIAGO推出68元起的团购午餐;新荣记推出398元的“穷鬼套餐”;莱美露滋在降价的同时加赠近200元的咖啡气泡水;均价4400元的EHB将经典套餐价格下调近三分之一。

然而,这些自降身价的做法并未赢得消费者认可,米其林餐厅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闭店。

如今,繁琐的用餐礼仪和复杂的装潢已不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褪去光环后,多数人看清了米其林餐厅的套路——乏善可陈,不过如此。

撕下华而不实的外表,好吃又实惠,才是餐饮行业的终极追求。

来源:皮孩战士gyz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