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画笺》屠隆论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2:27 2

摘要:赏鉴书画有赏鉴家和好事家之分,这种说法由来已久。如果要寻找这类人,那么从君主、侯王将相,到出家的僧人,原本就应该有。张彦远说:有收藏却不能鉴别欣赏,能鉴别欣赏却不能好好赏玩,能赏玩却不会装裱,会装裱却没有条理次序,这些都是缺陷。像宁庶人朱宸濠、逆贼严嵩的儿子严

赏鉴书画有赏鉴家和好事家之分,这种说法由来已久。如果要寻找这类人,那么从君主、侯王将相,到出家的僧人,原本就应该有。张彦远说:有收藏却不能鉴别欣赏,能鉴别欣赏却不能好好赏玩,能赏玩却不会装裱,会装裱却没有条理次序,这些都是缺陷。像宁庶人朱宸濠、逆贼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大概是富贵到了贪婪的极点,才顺带涉及书画,本来就不能称之为好事家。

关于画作的似与不似,画花的赵昌意在求似,徐熙的意不在似,不是高于一般画技的人不能做到似与不似的境界,这正是他们的高远之处。大概意不在似的境界,如同太史公(司马迁)之于文章,杜甫之于诗歌一样。

上古的画作,笔触简略、意境恬淡,真趣自然。画谱、绘鉴虽然记载完备,但因为年代久远,那些画纸已经腐朽,无法见到了。唐代的画作,意趣在动笔之前就已具备,所以画成之后神气充足,庄重严整有法度,不追求精巧却自有很多妙处。后人刻意追求精巧,有事物的趣味却缺乏自然的意趣。宋代的画作,评论的人称之为院画,不看重它,认为过于精巧而神气不足。殊不知宋人的画作,也不是后人能够比得上的,比如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这是南渡以后的四大家。画家虽然用“残山剩水”来看待他们的画作,然而可以说是精致工巧到了极点。

评论元代的画作,称之为士大夫画,世人唯独推崇它。所谓士气画,是士大夫中能作的“隶家画”,作品完全体现出气韵生动,不追求事物的趣味,以获得自然意趣为高妙。看他们称“写”而不称“画”,是想要摆脱所有画工的院体气。这类画作称为寄兴之作,只能供一时赏玩。如果说善于绘画,凭什么向上可以比拟古人,成为后世的宝藏呢?像赵松雪、黄子久、王叔明、吴仲圭这四大家,以及钱舜举、倪云林、赵仲穆等人,画作形神都很美妙,完全没有邪门的画风,可以长久留存不被磨灭。这才是真正的士气画。即使宋人复生,也会甘心佩服它们的自然意趣,然而这也是继承了宋人的家法而有所变革的。

本朝(明朝)兴起的绘画,可以与宋、元时期的画作并驾齐驱的,何止数百家,而吴地(今苏州一带)就占了大半,即便是各地那些声名显赫的画家也比不上。邪门的画风如郑颠仙、张复阳、钟钦礼、蒋三松、张平山、汪海云等人,都是画家中的邪派,只一味逞显狂放的姿态,都不值得取法。

古人的画稿称为粉本,那些草草而就、不经意的地方,是他们天赋的灵机偶然迸发,生机蓬勃,落笔就有趣味,自然有神妙之处。如果有这样的粉本,应当珍藏起来。

临摹古画,着色是最难的,极力模拟,或许有相似之处,只有红色是比不上的,然而宋代人在这方面是最好的。宋人临摹唐朝五代的画作,如同出自一人之手,皇家藏书处收藏了很多。现在的人临摹画作,只追求表面相似,多采用自己的意思,随手轻率简略,即使极为精巧,也先缺乏了自然意趣,好的也显得刻板。本朝的戴文进临摹宋人名画,深得其中精髓,种种都很逼真。他效仿黄子久、王叔明的画,比这两家还好。沈石田有自己的本色风格,不太符合古人,但模仿各种旧作,笔意能胜过真迹,唯独对倪元镇的画模仿不像,大概是因为他老练的笔法超过了倪元镇。评论的人说:赵孟頫接近宋代画风,而人物画最为出色;沈启南接近元代画风,而山水画尤其突出。如今像吴地的莫乐泉临摹画作,也堪称当代一绝。

宋代的闺阁刺绣,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她们用一两丝的绒线,用像头发一样细的针来绣制,所以眉目都清晰具备,绒线色彩耀眼,而神情姿态宛如真的一样。设色渲染,比绘画更增添了女工的精巧,如春风拂过十指,远远不是绘画所能比得上的。

看画的方法,如同看书法的方法。赵松雪的诗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应从八法求。”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必须眼光灵活,不要固执己见,仔细看古人运笔立意,体会其中曲折微妙之处,这才是品评的方法。画作中以山水画为上等,小的人物画次之,花鸟竹石画又次之,走兽虫鱼画更是在其之下。还需要画的绢纸完整没有破损,颜色虽然古旧但干净,精神像新的一样,光照下没有粘贴衬托的痕迹,闻起来有可捧取的异香,这是最上等的画作。

古画中没有名款的,多是画院进献给皇帝的卷轴,都是有名的大家所作,是皇家的画作。世人因为是没有名人落款的画,就填上某人的款字,非常可笑。

……(原文此处有缺失)房屋里,适宜挂单条的画,如果是对轴就缺少雅致,何况四五轴呢?……(原文此处有缺失)的画作,是随兴致偶尔画几笔,人们就当作珍宝流传,怎么能有对轴呢?现在的人以单轴为缺憾,不值得和他们谈论画作。

古绢纸方面,唐代的纸是硬黄纸,短帘绢丝粗而厚,有捣熟的,有四尺宽的。宋代的纸是雪白的,澄心堂绢光亮细腻像纸一样,擦拭摹写如玉一般。偶尔有五六尺宽的,名叫独梭。元代的绢有独梭的,和宋代的相似。有宓家机绢,都很美妙。

装裱用的锦,古代有樗蒲锦,又名阇婆锦,有楼阁锦、紫花、鸾章锦、朱雀锦、凤凰锦、斑文锦、走龙锦、翻鸿锦,都在皇家府库中。有海马锦、龟纹锦、粟地锦、皮毬锦,都是宣和年间的绫。如今苏州有落花流水锦,都用作装裱的表首。

学画的人能通过绘画寄托心意,在明亮的窗户、干净的几案前,描绘景物。或者观赏优美的山水,胸中就会产生相应的景象。或者观赏名花折枝,想象它们姿态柔美,枝梗转折,向着太阳舒展欢笑,迎着风倾斜,含着烟雾、带着雨露,初开和残落的样子,把这些布置在笔端,不知不觉就巧妙地合乎自然意趣,自然是一种乐趣。如果不把生动活泼的自然作为法则,只是窃取纸上的形似,终究是低俗的作品。古代高尚的士人,如李公麟、范宽、李成、苏轼、宋代米家父子等人,没有不达到神品境界的。

赏鉴的高雅之人,需要学习一两位名家的作品,才能深刻理解画作的意趣。

轴头用檀香木制作,可以除湿、远离蛀虫。芸香、麝香、樟脑也能防蛀。收藏画作用杉桫木做匣子,匣子内千万不要油漆糊纸,恐怕会招致轻微的潮湿。在四、五月份之前,要把画一幅幅展开赏玩,稍微见见风和阳光,然后收起来放入匣子,用纸封好口,不要让它通气,放在通风的空楼阁里,或者离地一丈多,又应当常常靠近人气。过了这两个月份才能打开,可以避免发霉变白。平时张挂名画,必须三五天换一次,就不会看厌,也不会长时间沾染灰尘湿气。收起的时候,先拂去两面的尘垢,稍微见见风和阳光,就珍藏起来,时间长了恐怕会被风湿损坏质地。

小画匣,单条短轴,做成横面的,有开关的门扇,把画轴直着放入匣子里,贴上标签,详细写上是某幅画,很方便取看。卷画必须注意边缘整齐,不宜过紧,也不可用力,卷得太紧恐怕会使绢纸急剧裂开。擦拭画片,不能用粗布,恐怕摩擦使画作失去神气。

古画不能拿给俗人看,俗人不知道看画的方法,用手托着画的背面凑近观看,绢纸随之折损,或者不小心掉在地上,损坏破裂后无法补救。

画作没有脱落,不宜多次装裱,装裱一次,就会损伤一次神气,墨迹也是如此。

对着实景不宜挂画作,因为假的比不上真的。

来源:秦世恩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