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推进产业化!大摩称,中国企业已推出价格仅5000美元左右的人形机器人产品,行业发展速度远超西方投资者认知。
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推进产业化!大摩称,中国企业已推出价格仅5000美元左右的人形机器人产品,行业发展速度远超西方投资者认知。
8月27日,据追风交易台消息,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研究报告中称,8月,北京接连举办了世界机器人大会和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集中展现了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快速进步。
大摩强调,北京举办机器人大会和运动会,比展示的技术能力更有意义,表明中国已将人形机器人列为国家重点发展方向,采用了与其在电动汽车、无人机、电池等领域成为全球领导者相似的策略。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初创企业宇树科技和EngineAI近期分别推出了售价约5900美元和5500美元的人形机器人产品,这一价格水平远低于市场预期,显示中国企业在成本控制和规模化生产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
摩根士丹利的消费者调研显示,中美两国消费者对人形机器人的接受度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消费者的积极态度约为美国消费者的两倍,这为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大摩估计,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年收入可能达到近5万亿美元。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类似于2010年代后期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阶段,投资者应关注变化速度而非仅仅关注当前能力。
北京举办双重机器人盛会彰显战略优先级8月份,北京在短短几天内接连举办了两场重要的机器人活动——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和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WHRG),集中展示了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化进展。
世界机器人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200家机器人公司参展,包括宇树科技、ABB、Galbot、众擎智能、UBTech等主要厂商。
摩根士丹利中国工业团队实地参会后表示,相比2024年,今年的参会人数显著增加,不仅有行业参与者,还有大量普通民众特别是家庭观众前来了解最新行业趋势。
紧接着举行的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共有280支队伍、500多台人形机器人参与竞赛,涵盖了田径、格斗、足球、清洁等多个项目。
宇树科技在比赛中表现突出,其G1机器人被8支拳击队伍采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部分机器人能够自主完成任务,但处理和执行时间仍较长,显示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认为,这两场活动的重要性不在于技术展示本身,而是彰显了中国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高度重视和战略定位,采用了类似于在电动汽车、无人机、电池和太阳能等领域取得全球领先地位的策略。
超低价机器人产品颠覆市场预期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定价策略上与西方同行形成鲜明对比。
大摩称,与专注于单一通用模型开发的西方开发商(如特斯拉、Figure、1X等)不同,中国初创企业倾向于发布面向不同受众的广泛产品系列,价格区间和规格同样多样化。
这在以硬件为主的初创企业(如宇树科技、众擎智能)中尤为明显,它们的策略似乎集中在大规模部署机器人以建立用户基础、完善制造工艺,并作为全球机器人自主性发展的载体。
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凭借16000美元的起步价成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人形机器人,甚至被美国大学和初创企业用于AI研究。
然而,研报称,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过去一个月内,宇树科技和众擎智能都推出了价格略高于5000美元的新款人形机器人——宇树R1和众擎智能SA02。
宇树科技新推出的R1人形机器人售价仅5900美元,身高4英尺,配备可选的灵巧手、24-40个自由度,可升级搭载NVIDIA Jetson Orin GPU来驱动各种自主模型。这是目前已知价格最低的人形机器人产品。
EngineAI几乎同期发布了售价5500美元的SA02人形机器人,比Unitree的R1便宜400美元,具备28个自由度和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语音交互功能,专门面向年轻消费者。
研报追出,虽然这些更便宜的人形机器人可能不是最先进的,但它们:1)是收集训练下一代机器人模型所需关键数据的探测器;2)是目前真正大规模生产的少数机器人之一。
大摩强调,AI机器人规模化的关键障碍是数据和制造(两者相互关联)。
中美消费者认知差距反映发展环境差异摩根士丹利AlphaWise团队最近在美国和中国分别进行了约2000份消费者情绪调研,结果显示两国消费者对人形机器人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
在美国,34%的受访者认为人形机器人将有许多可行的应用场景,32%认为将在未来5年内实现大规模应用。而中国消费者的相应比例分别达到67%和66%,约为美国的两倍。
对于"人形机器人是否会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这一问题,差距更为明显:美国受访者中仅有5%持积极态度,而中国受访者中有61%表示乐观。
摩根士丹利分析认为,中美两国消费者乐观程度的巨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到各自国家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认知差异为中国企业在本土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同时也解释了为何美国和欧洲投资者往往对此持更加谨慎的态度,却完全没有意识到中国最近的发展动态和政府及整个中国工业基础对此的重视程度。
政策资金全方位支持产业发展大摩表示,中国政府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支持已形成从国家到地方的全方位政策体系。自2023年2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来,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支持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建立产业联盟促进行业合作。
研报称,仅2025年就有多个重要政策出台:北京发布《具身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深圳出台《具身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上海推出《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目标到2027年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人民币。
在资金支持方面,各级政府设立的相关基金总规模约1870亿元人民币,包括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100亿元、国家地方联合人形机器人产业基金100亿元、深圳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100亿元等。
此外,多地还成立了产业创新中心和联盟,如北京国家地方联合具身智能创新中心、上海国家地方联合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推动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化。
截至8月25日收盘,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月内上涨16.3%,继续跑赢MSCI中国指数的5.0%涨幅。此轮上涨由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带来的积极情绪推动,其中机器人本体公司领涨17.6%,集成商上涨15.1%,机器人大脑公司涨幅8.1%。
大摩估计,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年收入可能达到近5万亿美元。
研报称,假设6年更换周期和相应的平均售价假设,该机构预计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到2050年可达到5万亿美元的年收入(2035年为2110亿美元,2040年为1.2万亿美元)。作为比较,2024年全球20大汽车制造商的总收入约为2.5万亿美元。
大摩表示,根据估算,到2036年,约2370万个(约占10亿总数的2%)人形机器人将被采用;到2040年,约1.344亿个(约占10亿总数的13%)人形机器人将被采用;到2050年,将有约10亿个人形机器人被采用。
大摩分析表明,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类似于2010年代后期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阶段,投资者应关注变化速度而非仅仅关注当前能力。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成本优势,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重要的投资机遇和战略思考方向。
来源:华尔街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