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科普新路径,皮肤科医生科普团标正式启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0:33 2

摘要:那么在2025年,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士、品牌方、医生等躬身入局,功效护肤之外也因皮肤科学的辅助逐渐延伸出医美、口服美容等尚待挖掘的市场蓝海。如此之下,皮肤科医生的有效科普与循证参与,各行各业不同有志之士的协同也成为美妆行业下半场的关键制胜之道。

大颜值产业变了!从单线作战,到协同发展。

来源 | 聚美丽

作者 | 沐沐/飘飘

“消费升级下的理性与科学主导时代已然到来。”

这是斐缦(长春)医药董事副总经理赵卿在中国皮肤健康发展大会·新媒体学组专题会上抛出的一个观点。

事实上,这一理念与聚美丽倡导的“大颜值产业”及“科学品牌时代”的核心观点高度契合,二者在产业融合逻辑与科学发展导向层面形成了深度共鸣。

那么在2025年,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士、品牌方、医生等躬身入局,功效护肤之外也因皮肤科学的辅助逐渐延伸出医美、口服美容等尚待挖掘的市场蓝海。如此之下,皮肤科医生的有效科普与循证参与,各行各业不同有志之士的协同也成为美妆行业下半场的关键制胜之道。

“临床发现、基础研究与消费者需求共同倒逼产业创新,从分散的单点解决方案迈向一体化的健康美学生态系统。”赵卿在演讲中如是感慨。

而要实现产业的协同,非一方之力,需要多方协同作战。在此次由中国皮肤健康发展大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聚美丽协办的《皮肤科医生与功效护肤创新论坛》上,来自皮肤科医生、化妆品企业等的代表,就围绕皮肤科医生如何做好科普,以及推动产业协同这一议题展开了深度讨论。

“新媒体时代为皮肤科医生提供了关键传播媒介与方法,对科学知识传递至关重要。”

医学大咖教授在开场致辞上表示,并继续感慨道:“新时代科普已告别‘医生奔波20公里仅接触一位受众’的过去,互联网、AI等技术让大健康传播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显然,各类互联网工具及平台的出现,也为皮肤科医生与美妆消费者等群体之间搭建了便捷对话的桥梁。

而对此,当下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拥有较高关注度的不少皮肤科医生颇为感慨:新媒体平台不仅显著提升了科普效率,且为优质内容的输出提供了其职业价值的生动体现。

其中,在上海东方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徐楠看来,“医生临床诊疗日服务患者最多百余位,优质科普却能高效传递给成千上万有需要的人,这既是对‘时常帮助、总是安慰’医者初心的践行,也是学术价值的更广泛延伸。”

而湖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肖伟荣(全网粉丝数百万)则把专业医生参与社媒科普,比喻为照亮大众健康之路的“一束光”。

“面对网络上非专业的护肤谣言(如芦荟灌肤能变好皮肤)、混乱的健康信息时,皮肤科医生更应主动发声,用专业知识辟谣、用科学内容启蒙健康思维。这既是履行医生责任,也是让专业价值发光发热的体现。”肖伟荣直言,医生科普在大颜值产业中,起到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作用。事实上,目前部分头部红人因输出内容缺乏完整的证据链而“塌房”,美妆行业正经历着一场信任危机,如喷雾致癌、品牌广告擦边等黑天鹅事件。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行业亟需更多专业人士主动介入,输出兼具正确性与价值性的专科普内容,以重塑消费者信任。

就如,聚美丽创始合伙人兼总编辑@夏天童鞋此前所言,“化妆品行业已经到了‘产学研医’的发展时代,跨学科的共创能真正为消费者带去身心灵的完美体验。”

而在此次演讲中,徐楠也呼吁,“健康科普的赛道上,专业医生应成为主力军,以扎实的学术功底,传递准确、可靠的健康知识,守护大众皮肤健康。”

不过,在“术业有专攻”之下,皮肤科医生将专业的科普内容在新媒体上如何通俗有效传播也是一大难点,尤其是在学术与科普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等。

对此,在大会上也有部分医生代表从自身经历提出一些思考——

除了上述讨论,还在大会上抛出另一大核心议题——皮肤科医生在社媒时代下,该如何高效输出专业的科普内容,以及更好地与产业协同?

近年来,不乏因幽默、故事化视频而出圈的皮肤科医生,将专业领域知识转化为普适性内容而实现价值破圈,就如坐拥百万粉丝的深圳大学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吕艳思(口口医生)强调,医疗科普的“破圈密码”,在于“专业知识+故事化表达”,她解释道:“医生做视频科普,不是自卖自夸的炫技,而是用患者听得懂的语言传递专业知识。”

对此,口口医生则结合自身经验总结了四大方法论:

其一,平台选择需“量体裁衣”:抖音适配短平快垂直内容,覆盖面广;小红书重 “人感”,用生活化场景拉近距离;B站适合精细长视频,深耕专业;知乎、公众号适配文字功底强的医生,做深度科普;

其二,医疗视频无需“完美人设”,应贴近患者语境,懂护肤痛点、流行单品,甚至坦诚分享自身皮肤问题;

其三,门诊是“素材富矿”,可挖掘接诊视角、病例诊疗、诊间感悟等;

其四,爆款视频虽存在随机性,但需先储备一定素材再启动账号,后续依数据优化方向。

而同样因科普视频出圈的肖伟荣则认为,医生参与新媒体科普,最关键的前提在于明确自身的定位,如从三甲医院皮肤科医生的专业标签出发,且以“朋友式”口吻传递有辨识度的专业内容,从而精准触达拥有真实需求的人群。

基于此,肖伟荣还总结出6大可供同行借鉴的心得:

1、面向年轻女性群体做皮肤科普,核心是引发情绪共鸣,如用类似于“你说的就是我”的具象表达;

2、内容的生命力在于场景化,比如讲述防晒的有效方法时,构建贴近生活的日常场景,进而产生代入感;

3、科普内容必须可落地执行,也就是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步骤;

4、标题是流量入口,内容是留存根基:尤其是问题式、数字化的标题更易吸引点击;

5、平台上用互动保持黏性至关重要,包括回应提问、私信解答、引导粉丝交流等方式营造社群氛围,从而形成口碑扩散效应。

6、日常化坚持:固定更新频率、打造系列化内容、用碎片化时间持续输出,同时定期复盘数据与优化内容(但需守住职业底线,保护隐私等)。以上两大皮肤科医生的经验之谈,主要是基于抖音、小红书等主流平台,而在场嘉宾也有不少提及支付宝、在线问诊平台等也是进行专业护肤科普的重要平台。

譬如,曾获得三届“年度好大夫”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卜璋于,自2015年注册在线问诊平台“好大夫在线”,深耕数年后成为全国线上口碑第一的皮肤科医生。

对此,卜璋于分享其在好大夫破圈的关键在于四点:首先,找准生态位:从“大而全”转向“小而精”,聚焦细分专业深耕,打造个人专业制高点;其次,直面临床痛点、攻克诊疗难题;再者,将患者视作家人,花足时间解读病情;此外,做好诊后管理,通过在线解答化验结果、远程指导用药等延伸服务,巩固患者信任。

不过,徐楠在演讲中还强调,皮肤科医生需平衡科普与学术间的关系。在她看来,学术是医生的“皮”,科普是医生的“毛”,“年轻医生做科普,不必强行透支自我,而应科学分配时间。”

总得来讲,大颜值产业的科普不是仅靠某一群体(如流量红人、专业KOL)的单线作战,更需要的是专业医生等参与,提高行业传播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正如,医学专家顾问在开场致词中所言,“皮肤健康科普同样需要不同行业的跨界联动,既要坚守科学性、讲好科学故事,也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专业知识真正落地。”

在上述关于“医生如何做好科普”的探讨中,我们看到,专业皮肤学知识的有效传播是连接医生与大众的重要纽带。而当视角转向大颜值产业的深层发展,科普之外,更核心的命题在于“协同”。在这一协同生态中,皮肤科医生则担任着关键的联动枢纽角色。

正如赵卿所说:“皮肤是一个生态,不再仅是简单的屏障器官,它承载着代谢、免疫、微生态等多重功能,需从医学、护肤、营养、医美等多维度实现超级协同。”

以胶原蛋白的多领域应用为例,赵卿认为,医学治疗对付的是“病”,日常护肤负责的是“防”和“养”,而医疗美容实现的是“美”和“优”,口服营养解决的则是“根”和“源”。

而正如,皮肤生态的平衡需要医学、护肤、营养、医美的各司其职与联动赋能,大颜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多角色、多环节的深度协同,需要凝聚医生群体的临床经验、医学研究的科学支撑、医美及功效护肤品牌/企业的市场实践等等。

在产业实践研讨的圆桌论坛中,化妆品企业、皮肤科医生、社媒平台代表等齐聚一堂,围绕“医生、医学、医美与功效护肤的协同方案和边界”的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其中,从品牌/企业端视角来看,功效护肤品牌芙清创始人巩军华表示,化妆品企业与皮肤科医生的协同贯穿产品开发的多个环节,“作为从三甲医院皮肤科走出来的专业祛痘品牌,芙清在功效护肤品研发、升级迭代的过程中,我们的诸多灵感均源于与皮肤科医生临床经验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共创,比如:芙清童颜酸采用了左旋乳酸和β-葡聚糖的组合,并应用了超分子自组装技术,以提升成分渗透性并降低刺激性。”

功效护肤品牌仙瑟创始人薛永红也充分肯定了,皮肤科学与皮肤科医生在功效护肤品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她进一步解释道:“其一,随着皮肤科学的发展,化妆品行业若要开发对因治疗性的功效护肤品,一定没有办法脱离医学专业,也一定离不开皮肤科学与皮肤科医生;其二,很多化妆品成分、求美者需求均来自于临床一线,所以我认为皮肤科医生是肌肤问题的发现者,同时也是皮肤健康的推动者。”

艾尔建皮肤美容与塑形事业部负责人宋雯嫣认为,在医研共创、产品验证、科普传播、销售渠道转化等多个层面,皮肤科医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皮肤科医生是医研共创的引领者,医生基于临床经验明确求美者皮肤问题成因、未满足需求及诊疗方案不足,为新产品研发和现有产品改进提供灵感。”

此外,她还表示:“皮肤科医生还可助力产品验证与科普传播,通过参与多中心临床验证为产品科学性背书,同时以专业视角开展真实科普,增强品牌可信度与消费者认可度;而在销售渠道转化上,皮肤科医生在医美机构中以 “处方单式” 推荐适配护肤产品,实现诊疗与居家维养的一站式解决,提升功效护肤品的渠道连带转化效率。”

再从医生视角来看,在与企业的协同过程中,皮肤科医生应在临床实践与行业发展中,主动承担起需求反馈、研究推动与科普传播的责任。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蔡涛便强调,“在与功效护肤品企业的合作中,我们也期望通过更多产品体验精准反馈临床需求,助力产品优化;但这也给医生提出了更多要求,比如需主动拓展成分、护肤术语等医学之外的知识储备,以满足患者变美诉求。”

同时,她还强调医生在临床研究与科普中的核心价值:重视医生发起的IIT研究(即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规范产品应用场景与特殊病例数据;而开展科普则是为纠正错误信息,这需要通过新媒体协作组吸引年轻医生参与,推动科普规范从下而上落地。这也是聚美丽以协办方身份,参与此次大会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同样从临床实践出发,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周强则更聚焦于,通过研究主导与科普规范,夯实医研共创的科学根基与传播效度。他主张医生主导IIT研究,判断产品市场潜力,形成专利成果后与企业合作转化;聚焦基础研究,如皮肤老化机理,为产品研发提供科学支撑。

在科普层面,他强调内容需真实接地气,避免夸大宣传;并支持科普规范化,需主动适应平台规则与国家政策,通过跨学组协作扩大科普影响力,最终助力行业良性发展。

而除却医生与企业的协同外,皮肤科医生的科普工作若要真正触达消费者,还需要社媒平台的规则引导与生态支撑。作为连接专业知识与大众需求的重要桥梁,平台不仅是科普内容的传播载体,更在内容规范、用户触达、生态构建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皮肤科医生的科普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推进产业协同中,平台与医生科普的协同难题也是需要重点关注并解决的。

浙江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樊一斌指出,皮肤科医生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做科普其实存在诸多问题,2021年处于“野蛮生长”年代,非专业人士乱讲不正确言论大行其道;2022年时平台又“矫枉过正”,医生发的临床常用治疗方式科普视频常常不能通过,且各平台审核机制不同,没有属于医生的规则,导致医生科普视频易被限流或下架。

对此,社媒平台小红书大健康商业化负责人吴邪结合平台实践,分享了对皮肤科医生科普的看法与建议。“内容性上,需具备社区友好性与有效性,倾向场景化输出,而非病理式对比图展示;合规性上,禁止过度承诺功效,对产品推荐持谨慎态度,需验证推荐行为的合法合规性。”

为了破解医生科普的平台适配难题、建立专业内容传播的统一规范,同时凝聚多方力量推动科普生态的良性发展,在ACMED主任委员吴文育、科普医生代表、产学研医专家、企业、合作方代表,以及与会人员的共同见证下,ACMED皮肤科医生科普团体标准正式启动。

“新媒体菁英协作组将有志于科普工作的皮肤科医生聚集起来,意义在于凝结皮肤科医生的力量,形成皮肤科医生、平台、厂家都认可的团体标准,目前该团体标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框架,后续也希望大家能加入到标准制定工作中来。”樊一斌如是说道。

可以看到,在大颜值产业迈向专业化、科学化的进程中,医生的临床经验、企业的市场实践、平台的生态构建,正通过深度协同形成强大合力。

而作为全行业最早提出“大颜值产业”概念的行业媒体,聚美丽始终以“产学研医融合”为导向,推动化妆品行业与生命科学、医药医疗、减龄医美等技术上游领域跨界交融。

此次中国皮肤健康发展大会新媒体学组专题会的举办,正是对这一产业逻辑的生动实践。我们也期待,这场凝聚专业力量的盛会能成为产业协同的新起点,推动大颜值产业在科学与协同中迈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视觉设计:乐乐

责任编辑:Lucky/高高

珀莱雅2025年半年报亮点拉满!

来源:聚美丽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