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武的爸,慈和的妈,战神的儿子,摇摆的他,辉煌的盛唐,玄武门的殇,史书的谎言,被黑千年的帝王!他就是今天要讲的中国422位皇帝中的第17位,唐高祖李渊,
英武的爸,慈和的妈,战神的儿子,摇摆的他,辉煌的盛唐,玄武门的殇,史书的谎言,被黑千年的帝王!他就是今天要讲的中国422位皇帝中的第17位,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
他本该与秦皇汉武并肩光耀史册,却被亲儿子抹去光环,
他明明是盛唐之父,却成了史书里好色窝囊的老登,
可真相却是,
他五个月称帝,七年平天下,速度碾压秦始皇和朱元璋!
他假意臣服突厥,智戏李密,政治手腕吊打隋末群雄!
他创三省六部制,贞观之治的蓝图早在他手中绘就!
但千年脏水却泼向了他,
史书贬他优柔失断,浸润不行,从起兵建唐到平定天下,全靠儿子李世民之力,成了史上最没存在感的开国皇帝。
所以问题来了,李渊究竟是躺赢的窝囊老爹?还是被刻意抹黑
的开国雄主?
接下来、让我们穿越千年,一口气看完、课本上不一样的唐高祖李渊的一生。
公元566年,李渊生于长安,字叔德,鲜卑名大野渊,是具有鲜卑血统的汉人,从出身上讲,李渊身世显赫,家族世代为关陇贵族世家陇西李氏,其祖上都是甘肃人且尚武,
李渊的七世祖李暠,在西晋末年大乱时占据甘肃一带,建立西凉政权,史称凉武昭王。
但西凉仅存21年,到李暠的次子、李渊六世祖李歆时,便被北凉所灭。
西凉亡国后,正值魏晋南北朝时期,李渊五世祖李重耳举家从甘肃逃奔关中,投靠北魏做官,出任弘农太守。从此扎根关中。
李渊四世祖李熙曾任北魏金门镇将,唐朝建立后追尊为宣皇帝,庙号献祖,
李渊三世祖李天赐曾任北魏幢主,唐朝建立后追赠光皇帝,庙号懿祖。
李渊的爷爷李虎是家族崛起的关键人物。他在北魏亡国后,因追随鲜卑人宇文泰建立西魏政权有功,而被追封为唐国公。官至太尉,加衔柱国,与安定公宇文泰、河内公独孤信等8人同为柱国,史称八柱国,还被赐鲜卑姓大野氏,这也是李渊鲜卑名大野渊的由来。唐朝建立后,李虎被追谥为景皇帝,庙号太祖,可以说李唐王朝的基业就是李虎打下的,有了李虎八柱国的地位和唐国公的爵位,其子孙才有了更高的起点。
李渊的父亲李昞,在李虎死后袭封唐国公爵位。并在西魏灭亡、北周建立后,担任北周柱国大将军,唐朝建立后,追谥为元皇帝,庙号世祖,
李渊母亲
李渊的母亲,是北周权臣杨坚之妻鲜卑人独孤伽罗的姐姐,因此李渊与后来的隋朝上层统治集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李渊七岁时,父亲李昞去世,他承袭了父亲唐国公的爵位,成年后,李渊性情洒脱开朗,风流倜傥,待人宽容,无论贵贱都能相处融洽,拥有着强大的人格魅力,
与此同时,李渊也迎来了人生的璀璨时刻。公元581年,北周权臣杨坚逼迫外孙北周静帝禅让后篡周称帝,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因隋文帝的皇后独孤伽罗和李渊的母亲是亲姐妹,所以从辈分上讲,隋文帝是他姨父,独孤伽罗是他姨母,是实实在在的皇亲国戚,因此备受隋文帝夫妇的垂爱。
孤独皇后和隋文帝
隋文帝不仅把李渊的鲜卑姓大野渊,恢复为汉姓李渊,更委以重任,先让他担任千牛备身,负责皇宫警卫,后又外放地方,先后担任陇州、岐州等地刺史,历练其军政才能。
这期间,16岁的李渊娶了窦氏为妻,窦氏出身贵族,是隋朝神武公窦毅之女,她不仅容貌绝世,更兼具才情与刚毅,见识也远超常人,因此求亲者络绎不绝。
窦毅不愿女儿嫁给凡夫俗子,便设下择婿之法,他让人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让求亲者比试射箭,谁能射中孔雀的眼睛,就将女儿许配给他。结果,前边有几十人都没有射中,轮到李渊时,他两箭都射中了。窦毅大喜,便把女儿嫁给了他。这便是流传千古的雀屏中选典故。
婚后二人恩爱有加,窦氏为李渊生下四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还有一个女儿平阳公主。
隋炀帝杨广
604年,隋文帝杨坚驾崩,其子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由于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对内滥用民力、横施暴政,对外穷兵黩武,三征高句丽,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最终激起民变,导致农民起义四起,天下大乱。
当时38岁的李渊,在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期间,负责筹措粮草等后勤工作。农民起义爆发后,李渊又率军剿灭母端儿、柴保昌等起义军,隋炀帝北巡长城,被突厥军围困于山西雁门时,也是李渊出兵相救才得以脱险。
太原留守李渊
凭借这些战功,李渊被隋炀帝升任为太原留守,这也是李渊渐渐坐大的开始。太原作为隋朝军事重镇,不仅兵源充足,粮饷也十分充裕,在此期间,富有远见的李渊抓住这一良机,广交豪杰,积蓄力量,图谋大事。但风声很快就传到隋炀帝耳中,他对这位表哥产生了极大的戒备心理,不仅派人监视他,还打算解除其太原留守的职务。李渊一听吓坏了,为消除猜忌,他每日饮酒作乐,故意收受贿赂,以此迷惑隋炀帝派来监视他的人。
可李渊深知,迷惑隋炀帝不是长久之计,如今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连绵不绝,全国各地先后出现了200多支反隋武装,李密的瓦岗军更是震动天下,直逼东都洛阳,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所以最好的自保方式莫过于代隋而立。
李世民
也许这样的念头在李渊的脑海里只是一闪而过,但他的次子李世民却早已看透局势,认定隋朝必亡,便联合太原令刘文静等人,一起劝说李渊起兵举事,在乱世之中建立一番功业。
起初,老谋深算的李渊坚决不同意,表示要静观时局变化再作决定,正当李世民等人焦急之时,迫使李渊起兵的最后一根稻草压了下来。617年,李渊治下的马邑校尉刘武周发动兵变,勾结突厥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割据马邑称帝,
部下捅了娄子,这下让隋炀帝抓住了把柄,当即下旨擒拿李渊问罪。生死关头,加之李世民等人的劝说,李渊也不再犹豫了,以讨伐刘武周、防备突厥为名,在太原起兵。
起兵之初,李渊还不敢大张旗鼓,他先是打着讨伐刘武周的名义招兵买马,几天内队伍便扩至数万人,随后又主动用厚礼结好突厥,这样既解除北方的后顾之忧,也壮大了自身力量。等到各项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后,李渊于同年七月,以废昏立明,拥立杨侑,匡复隋室的名义,在太原正式竖起反抗隋朝暴政的大旗。
李渊父子选择起事的时机非常绝佳,当时的天下乱成一团,而隋炀帝为躲避李密的农民起义军,仓皇逃往扬州避难,仅留14岁的次孙杨侗镇守东都洛阳,12岁的三孙杨侑留守陪都长安。而隋炀帝一走,李密的瓦岗军又和留守洛阳的杨侗激战正酣,因此,长安地区成为隋军防守力量最为薄弱的地方。所以,李渊起兵后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趁杨广躲在扬州,长安由年幼的杨侑镇守而防守空虚之际,直取长安。
同时,李渊又以隋炀帝荒淫暴虐,不得人心这一点为突破口,发动舆论攻势,由此牢牢占领道德制高点,为自己赢得了军民之心。
同年十月,由于长安防守空虚,加之民心所向,李渊起兵后唐军势如破竹,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攻克长安。留守长安的杨侑也成了俘虏。
占领长安后,李渊为稳定秩序,收取民心。效仿汉太祖刘邦约法三章的做法,颁布了《约法十二条》。规定杀人、抢劫、偷盗者等处死,由此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杨侑
同时,李渊并不急于称帝,深谋远虑的他要观望形势后再做决定。为此他将俘虏的杨侑抬了出来拥立为傀儡皇帝,是为隋恭帝,同时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自己则以大丞相之职总揽朝政大权,静观天下局势变化,
618年,隋将宇文化及等人在扬州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杨广,拥立其侄杨浩为帝。但杨浩在位仅半年,就被宇文化及毒杀。事后,宇文化及自立为帝,建立许朝,但很快就被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击败斩杀。与此同时,留守洛阳的杨侗得知隋炀帝死讯后,被王世充等人拥立为帝,但杨侗同样只是傀儡,没多久便被权臣王世充废杀,事后,王世充也自立为帝、建立郑朝,
而远在长安的李渊见表弟隋炀帝已死,手中的杨侑便失去了利用价值,他认为称帝时机已成熟,于同年3月逼迫隋恭帝杨侑禅让后,篡隋称帝,因李渊曾是隋朝的唐国公,故定国号为唐,史称唐朝、唐高祖、改元武德、定都长安,至此,享国38年历经5帝的隋朝灭亡。
李渊称帝后,追封已故的嫡妻窦氏为穆皇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大唐王朝正式建立。此时的李渊已经52岁了,
但新生的大唐还未完成大一统,所管辖的地区也仅限于山西和关中等有限范围,原隋朝各地守将见隋炀帝已死,纷纷割据称王称帝,农民起义军也各自称霸一方,国家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
如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占据河北、自称夏王,
原隋朝权臣王世充占据洛阳自立为帝,
金城富豪薛举占据甘肃自立为帝,
凉州豪族李轨也自立为帝,称霸河西走廊,
南梁皇族后裔萧铣,占据长江中下游自立为帝
以及李渊的旧部刘武周,占据山西一带自立为帝等等,
面对这一形势,李渊不敢有半点松懈,他即位之后,厉兵秣马,养精蓄锐,制定了先固关中,再图中原,逐步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协助下,李渊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军事征讨。
同年六月,唐高祖李渊命李世民率军西征甘肃,平定薛举父子,将甘肃纳入大唐版图,
李世民
9月,李世民转战山西,消灭刘武周。将山西一带纳入大唐版图,次年,李渊用反间计俘虏李轨,不费刀兵便收复了河西走廊这一军事要地。
消灭了这三股势力,李渊稳定了关中形势,开始集中力量平定中原,此时,中原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李密的瓦岗军被洛阳的王世充击溃后,被迫投降唐朝,中原地区由此形成了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与唐朝三足鼎立之势。
李渊先遣李世民东征洛阳王世充,王世充势单力薄,急忙向夏王窦建德求援。窦建德有意联合王世充消灭唐朝,遂引兵10万救援洛阳,此战,李世民采取围郑击夏的策略,抢先占据虎牢关阻挡窦建德,一番苦战后,李世民击败并俘杀窦建德。洛阳的王世充见外援断绝,只得率部投降唐朝。
窦建德死后,其部下刘黑闼又在河北起兵叛乱,李渊派太子李建成将刘黑闼击败斩杀,平定河北,从此,中原地区纳入大唐版图,此时唐王朝已占据了大半个中国。
在进攻中原的同时,李渊又派李靖率军攻灭了,占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萧铣,将长江中下游并入唐朝,
其余的如高开道、杜伏威、辅公祏等小股势力也先后被唐军逐一平定,将江南地区纳入大唐版图,最后仅剩一个占据陕西夏州的梁师都,也于628年降唐。
自此,唐高祖李渊历时7年,基本扫清了隋末以来的割据势力,实现全国统一,大一统的唐王朝正式建立。
唐朝疆域
统一全国后,也让李渊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治理国家,其实早在他即位之初,就面临着隋朝留下的烂摊子,地方割据林立、经济萧条、民生困顿。为此,他一边派兵统一,一边着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全面改革,以实现唐王朝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于是他开始大显身手踏上了治国之路。
在政治上,李渊效仿隋朝的五省六曹制,设立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长官均为宰相,
其中,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拟写军国大事的诏书,
门下省为审议机关,负责审核中书省的诏书,并有权驳回。
尚书省是执行机关,负责执行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决定。
同时,尚书省下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其中,吏部掌管官吏考核和升迁,
户部掌管土地、户籍和赋税,
礼部掌管礼仪和科举,
兵部掌管军事,
刑部掌管刑罚,
工部掌管土木工程,六部长官均称尚书,如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等。
三省六部分工明确,组织严密,既能保证政令高效的实施,又能避免专权独大的状况出现,显著强化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影响深远。
在社会经济上,李渊堪称有为之君。面对隋末战乱留下的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的局面,他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同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均田制
其中,均田制规定,成年男子可分得露田80亩、水业田20亩,女子可分露田40亩,奴婢与农民待遇同等。
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赋役制度。
租庸调制
这里的租,指的是田租,即授田农民,每丁每年需纳粟两石。
庸指的是力役,每丁每年劳役二十天,
调指的是税赋,每丁每年需交纳绢二丈、绵三两,
这两项制度互为依托。均田制保障农民有地可种,是国家征税的基础,租庸调制则提供了稳定的赋税和劳役来源。二着有效促进了人口增长和财政收入,因此很快使唐朝的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在军事上,李渊也颇有建树,他依然沿用隋朝的府兵制,并将其与均田制结合,实现兵农合一。即和平时期、府兵耕地训练,战时则上阵杀敌。这种亦兵亦农的制度,既保证了农业生产、又稳定了兵源,且因粮食、兵器都是自备的,还节省了国家开支。
在选官上,李渊也颇有大手笔,他恢复了隋末以来中断的科举制,并加以完善。增设了秀才、进士等科目,成为唐朝科举取士的开端。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也能通过考试做官,打破了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这一制度延续了1000多年,直至1905年才被清政府废除。
在刑罚上,李渊同样成果斐然,他鉴于隋朝律法严苛、百姓深受其害,便在隋文帝开皇律的基础上,颁布了武德律。相较开皇律,武德律减轻了部分罪名的量刑。这部律法影响深远,成为后世立法的模版,
此外,李渊还改革货币以便利百姓生活与商业发展,
对突厥称臣,以求得和平的外部环境。
严惩贪污以维护社会稳定等等,
这些政策均以富民和强国为出发点,极大地减轻了百姓负担,推动唐朝的国力日渐繁荣。
综上所述,在唐高祖李渊多年励精图治的改革下,确立了有唐一代的基本制度和政策,使饱经隋末战乱创伤的社会逐渐恢复元气,国家渐渐呈现出经济繁荣、民生富庶、社会安定的景象。为后来的贞观之治乃至盛唐的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随着唐王朝政权的逐渐稳固,没有了外部威胁,内部却开始了激烈的夺权斗争。
唐高祖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其中4个是嫡妻窦氏所生,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次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逝,四子李元吉被封为齐王。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太子李建成主要留守京城辅助李渊处理朝政,稳定后方,支援前线,而秦王李世民则经常外出征战,屡立战功,为唐朝的建立与巩固做出重大贡献。以至于有一部分史学家认为,李渊能得天下、全靠李世民之力。
李建成和李世民
随着李世民威望日增,这让李建成坐立难安,他怕李世民跟自己争夺皇位,遂决定铲除李世民这个登基路上的最大绊脚石。而李世民也察觉到了兄长的敌意,两人由此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之争,在这场争斗中,齐王李元吉站在了李建成一方。
李建成和李元吉利用留守京城的机会,积极拉拢大臣和后宫嫔妃,让他们在李渊面前为自己美言,并编造各种谎言诬陷李世民,还试图收买李世民的部下尉迟敬德等人,李世民则利用在外领兵打仗的机会,在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武人才,并秘密蓄养了八百勇士,同时也用重金收买了李建成的部下王晊等人,
此后,双方的斗争日趋白热化。而李渊也知道他们兄弟不和,为防止骨肉相残,他欲调李世民去洛阳,将来与长安的李建成共享天下,各掌半壁江山。但李建成害怕李世民到了洛阳会失去控制,便劝李渊收回成命。李渊遂又改变主意,放弃让李世民去洛阳的打算。
李渊的优柔寡断,且对李世民颇怀猜忌,不但没有缓和诸子之间的紧张关系,反而这加剧了兄弟间的争斗。
恰在此时,突厥进犯唐境,李建成趁机推荐李元吉取代李世民,率军抵御突厥,并邀请李世民一起为李元吉送行,实则计划在李世民为李元吉送行时将其暗杀,危急关头,李世民重金收买的李建成部下王晊,偷偷向他告了密,
李世民急忙找来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商量对策,经过商议,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发动政变,
李世民先向李渊控诉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并想杀害自己,李渊听后大惊,旋即召李建成和李元吉明日入宫问个清楚。
随后在次日一早,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等人,提前在入宫的必经之路玄武门设下埋伏,待李建成和李元吉入宫之时,当场射杀二人,并将其党羽一并拔除。
此时的李渊正与大臣们等候李建成和李元吉入宫觐见,就在此时,李世民的部将尉迟敬德身披铠甲径直闯入,奏称太子与齐王作乱已被秦王诛杀,李渊听后大惊失色,他旁边的大臣陈叔达等人纷纷劝他将国事交付李世民,李渊见事已至此,无力回天,只好同意立李世民为太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626年7月5日、也就是玄武门之变的第三天,李世民正式被册立为太子,同时,李渊诏令一切军国大事,悉由太子处置,从此,李世民大权在握,成为唐朝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
两个月后,做了8年皇帝的唐高祖李渊,识趣地禅位于李世民,退居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是李渊一生中最痛心的事,由于皇位之争让他一下子失去了两个儿子,这种打击难以想象。退位成太上皇以后,李渊不再过问朝政,转而沉浸于享乐之中。
晚年的李渊
在此期间,61岁的李渊将生活重心转向后宫。不仅接收了隋炀帝的庞大后宫美人,更在九年之内生下数十位子女。史书记载他退位后、终日与美人为伴。
635年,做了9年太上皇的唐高祖李渊病逝,享年七十岁,在位8年。
李渊死后葬于陕西咸阳市的献陵,其子李世民给他上的庙号为高祖,上的谥号为太武皇帝,全称为唐高祖太武皇帝,简称庙号为唐高祖,简称谥号为唐太武帝。
其孙唐高宗即位后,改其谥号为神尧皇帝。唐玄宗即位后又改谥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在位期间仅用武德一个年号。
纵观李渊的一生绝非平庸之主,他统一全国、创三省六部制、为贞观之治奠基,
然其晚年优柔寡断,未能妥善处理诸子矛盾,导致骨肉相残的玄武门之变,故后世评价他、一手奠基强盛帝国、一手酿成家庭悲剧,
但总体来看,李渊是功大于过的开国雄主,他或许没有儿子李世民那般耀眼的治世光环,却以务实的举措结束了乱世、搭建了王朝的骨架,没有他的奠基、便难有盛唐的开篇,称他为盛唐隐形的筑路人、或许更为贴切。
那么,您认为李渊是窝囊老爹?还是被刻意抹黑的开国雄主?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李渊死后,继位的唐太宗李世民,仅用数年就打造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治世奇迹!他究竟做了什么?关注我,下期带你揭秘贞观之治的终极密码!
来源:爱历史的胡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