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愈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自己的解决方法,我们就愈能获得更多内心的自由和更大的力量。”
🍂
夏日悠长,小店新品如约上架
来一份冰镇的“文字甜品”,为假期添一缕书香~
01
我们内心的冲突
READ
BOOK
“我们愈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自己的解决方法,我们就愈能获得更多内心的自由和更大的力量。”
本书是一本给普通人的心理自助书。书中指出,由于深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总是与我们想成为的人背道而驰,于是产生了一些足以主宰我们人生的内心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不但自欺欺人地虚构了各种“理想化形象”,通过“外化”把责任推给他人,还基于不同的性格倾向发展出一系列各不相同的防御策略:服从型选择了迎合他人,攻击型选择了对抗他人,超脱型选择了远离他人。但这些策略更像是迂回的补偿和逃避,非但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冲突,反而使我们深感恐惧、焦虑和绝望,无法真诚地投入任何关系或者工作中,在糟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作者相信,人都有成长的愿望,会一直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因此,她认为,只要改变了产生冲突的条件,就能真正解决它们。本书指出了我们在被内心冲突困扰时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冲突的切实方法,让我们学会处理内心的孤独、疯狂和迷失,收获内心的完整、成熟和安宁,重建人生自信,更加勇敢而健康地活下去。
02
后工作时代
READ
BOOK
(英)菲尔·琼斯
C913.2/385
“我是人,不是算法!”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技术奇迹的时代,有人说,未来的世界中工作将会越来越自动化,算法将以惊人的速度处理大量的讯息,将带我们进入轻松工作的新世界,一个人人得以发展各式各样休闲活动的美好时代即将到来。然而,这些闪闪发光的表象,却是由数以百万计的工人最原始的人工劳动和低廉薪水所支撑。而这些来自大量低薪劳工处理的数据被应用在各种方面,从无人驾驶汽车,到Google图像搜索等各种数据处理,尽管这已经是新数字经济中越来越强大的一部分,但却很少人知道隐蔽在这背后的真相——处理大量数据的都不是AI,而是通过网络远程接单的贫困人口。当大公司发现原始人工的成本低于AI,且识别精确度远高于AI,这样奇特又讽刺的新工作模式诞生了:一方面系统不再创造有发展前景的新工作机会,也不再推动生产力进步,另一方面,廉价的人类劳工变成人工智能的末端,从事最枯燥重复的外包工作,同时还得不到正式聘用的保障。
作者融合了政治经济学、当代劳动研究最新理论,针对这种通常不为人知、隐蔽的劳动形式,考察其对全球资本主义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03
读书的三重境界
READ
BOOK
梁小民
G236/104
“读书就是生命,读书就是有意义生活的源头。”
如何筛选适合自己的图书?如何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如何提高自己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作者常年与书为伴,他凭借其深度阅读经验和独特视角,为读者筛选出了60本有较高学术价值、思想深度和艺术品质的经典图书,这些图书涉及经济、管理、人文、历史等各个方面。
作者独创了读书的三重境界:问道求真,豁然开朗,此为第一重境界;上下求索,走出混沌,此为第二重境界;以自然为师,以天地为本,追求更美好的人生,此为第三重境界。
04
黑匣子思维
READ
BOOK
(英)马修·萨伊德
G442/82
“通过研究‘对在哪里’,我们就更容易发现自己‘错在哪里’。”
“黑匣子思维”是一种记录和审视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的积极态度。无论是开发新产品、提高运动技能还是做出正确决策,黑匣子思想者们从不惧怕面对失败,反而视失败为学习的最佳途径。他们不会否认过失、推诿责任和想方设法脱身,而会把失败作为样本深入研究,这也是他们获取成功的策略的一部分。
“从失败中学习”也许已经成为老生常谈,本书却揭示了这一已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背后令人惊叹的事实,也介绍了世界上一些创新力最强的组织采用的总结失败经验的技巧。缺乏从失败中学习的态度、勇气和能力,会对个体或行业带来严重危害,这些反面例子在生活中并不罕见。千方百计避免犯错并不是我们的目标,相反,从个人生活到组织运转,再到社会文化,无论在哪个层面上,我们都需要学习如何聪明而有意义地犯错,将每一次失败作为测试我们成绩的机会。
05
《红楼梦》中的饭局
READ
BOOK
周岭
I207.411/422
“中国是一个‘吃’的国度,从‘神农尝百草’开始,‘神农’们就率领着子民,‘吃’而后已,一直要吃到地老天荒。”
《红楼梦》状写“吃喝玩乐”之精彩,古今中外小说无出其右者。作者从《红楼梦》饮食文化说开去,透过虚实食单、南北食材、茶事析疑、饮具鉴真、酒与酒令等妙趣横生的单元,品读红楼滋味,重温中国传统文化醇厚丰富的细节。
原著中的一饮一馔,不为“炫吃”,是为了写人物、写故事、造气氛、讲道理;吃的用的有真有假,并非“疏漏”,而是蕴藏着独具匠心的艺术意图和哲理意图。
06
高兴
READ
BOOK
贾平凹
I247.5/21663
“咱能改变的去改变,不能改变的去适应,不能适应的去宽容,不能宽容的就放弃。”
本书延续了作者对农民的一贯关注,写进了城的农民——城市中的拾荒人的命运。主要讲述了进城拾荒的农民刘高兴以及他的几个伙伴们在都市里生存的故事,同时涉及城市底层中的各种人群,有乞丐,有民工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城市中艰难地生存。
作品不仅真诚写出了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而且更是通过这些让人心酸的故事表象去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命运交错与心灵变迁。
07
午夜图书馆
READ
BOOK
(英)马特·海格
I561.45/1611
“你不需要了解人生,你只需要活在其中。”
三十五岁的诺拉·希德决定去死。丢掉工作、搞砸亲密关系、宠物猫离世、梦想沦为笑谈、亲人和挚友也离她远去……经历一连串的打击后,诺拉突然发现,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人生过得糟糕透顶。本就深陷抑郁的她终于被悔恨和绝望压垮,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生与死的临界点,诺拉来到一座神秘的图书馆。这里的每一本书都代表着诺拉生命的一种可能,诺拉的生命救赎之旅也由此开始。一心求死的诺拉,在午夜图书馆中会有怎样的奇遇和体悟?她能否在这里找到重新相信生命、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让我们跟随诺拉的脚步,踏上这段神奇的治愈之旅。在生与死的时空轮转中,重新体会爱与幸福的真意。
08
小小小小的人间
READ
BOOK
李彬
J221.8/53
“小小的快乐和小小的烦恼,相加的总和就是我的人间。”
本书是作者的“人间日常”图文故事集。他以“第一视角”观察正在个体身上发生的小确幸和小烦恼、小欢喜和小哀愁,并以简单温馨的笔触描绘出诸多“陌生朋友”的闪光时刻。
七年蕴藉,一朝集结,全书精选140余幅“人间日常”系列中的画作,特别收录他100余篇诗意般的随笔,这座“小小小小的人间”就此建成。
09
玻璃底片上的宇宙
READ
BOOK
(美)达娃·索贝尔
P1/41
“哦,耐心的星星,教教我如何保持你那种宁静的心情吧!/ 你每晚爬上古老的天宇/ 在空中既没有留下阴影,也没有留下伤痕/ 你既不显老,也不惧怕死亡。”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哈佛天文台是最早雇用女性担任计算员的机构。起初,这些女计算员来自天文台常驻天文学家的妻子、姐妹和女儿,她们计算和解译男同事夜晚观测的结果。随后,越来越多的女子学院毕业生加入其中。她们见证了摄影术与光谱学兴起的时代,工作内容从计算转向研究“玻璃底片上的宇宙”——通过天体照相定格在玻璃底片上的星星;利用这些底片分析恒星光谱、进行恒星分类、编纂星表、发现新星和变星,并找到一种通过星光测量太空中距离的方法。
这是一个有关哈佛天文台历史上赞助人和天文学家的故事,也是一部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中期的天文学史。作者通过日记、信件和回忆录等大量材料为我们精确还原了哈佛天文台与近现代天文学发现史上的一些重要现场,以及背后许多不曾为人知晓的点滴。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回到了爱德华·皮克林与哈洛·沙普利任职哈佛天文台台长的时代,亲历了天文台从美国马萨诸塞州到秘鲁再到南非的观测活动与玻璃底片库的扩充,见证了安娜·德雷伯和凯瑟琳·布鲁斯两位女性赞助人对天文观测和研究的慷慨解囊,更沉浸于威廉明娜·弗莱明、安妮·坎农、亨丽埃塔·莱维特等女天文学家的职业生涯中——她们创造了历史并影响至今。
10
意识的河流
READ
BOOK
(英) 奥利弗·萨克斯
“时间是构成我的实体。时间是带我涌涌向前的河流,但我就是河流。”
作者对客观世界的科学问题和观念充满好奇,也对人类经验的特异性饱含深情。他深情在不囿于经验和客观的二分,当固守单一学科无法令人满意地解释现象时,他会向创造性敞开思维。他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等范畴之间的游刃有余不是为了彰显博学,而是只有这样融会贯通,才能让他真正通向对人、对整个生命世界的理解。
作者于2015年8月离世,本书的篇目大纲由他亲自选定,彼时谁都不知道他的生命已只剩下区区两周时间。本书共辑录10篇长文随笔,探讨了演化、植物学、化学、医学、神经科学和艺术,还有关于速度和时间感知、记忆和创造性的研究与沉思。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