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惊人的发现:凡是不靠吃药走出抑郁、焦虑的人,都有一个共性,不再追求完美,不再苛刻自己,学会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10:56 2

摘要: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说起她认识的一个人,几年前确诊中度抑郁,医生建议服药,但他最后没吃,硬是靠着自己一步步调整,慢慢走了出来。我们都感叹这不容易。但更让我惊讶的是,她说,其实这样的人不少——他们不是拒绝治疗,而是在配合专业建议的同时,真正从内心换了一种活法。

一个惊人的发现:凡是不靠吃药走出抑郁、焦虑的人,都有一个共性,不再追求完美,不再苛刻自己,学会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说起她认识的一个人,几年前确诊中度抑郁,医生建议服药,但他最后没吃,硬是靠着自己一步步调整,慢慢走了出来。我们都感叹这不容易。但更让我惊讶的是,她说,其实这样的人不少——他们不是拒绝治疗,而是在配合专业建议的同时,真正从内心换了一种活法。

他们最大的改变,是不再逼自己完美。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累,不是身体上的,是心里的。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一句话说错就反复想,别人一个眼神就琢磨半天,事情没做到一百分就自责……我们对自己太苛刻了,却从来没问过自己:为什么我一定要这样?

南怀瑾先生曾经讲:“一切放下,天下太平。”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其实背后有很深的道理。不是说叫我们什么都不做,而是提醒我们,很多时候痛苦是自己抓着的——你越是紧紧握着“完美”不放,就越看不到自己本来已经很好的样子。

心理学家森田正马也说过:“情绪就像天气,自然而来,自然而去。”你越是抵抗它、批判它,它越容易滞留不去。而那些能够走出抑郁的人,往往不是“战胜”了情绪,而是学会了与情绪共存,不再把它们当成敌人。

我后来特意去查了一些研究和个案报告,发现这真的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越来越多心理学观点指出,抑郁和焦虑的维持,很多时候跟“过度自我批评”和“完美主义倾向”密切相关。比如发表在《行为治疗与誓言精神病学杂志》(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上的一篇研究就提到,认知行为疗法(CBT)起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帮助患者把对自我的要求从“必须完美”调整为“尽力就好”。

也就是说,当你不再把自己逼到墙角,反而更容易走出来。

这不是说吃药没用。药物对很多人来说是必要的,它能稳定情绪、缓解症状,特别是在中重度抑郁期。但真正走向康复的人,几乎都在心理层面上做了一件事:把自己放在了第一位。

什么叫“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不是说变得自私,而是开始关心自己的感受,不轻易牺牲自己的情绪去讨好别人,不拿别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比如:

事情做不到一百分,允许自己做到七八十分就好;

别人提出不合理要求,敢说“不”;

难过的时候不骂自己“脆弱”,而是接纳:“我现在就是会难过,这没什么。”

他们不再活在“别人觉得我好”的框架里,而是回到“我觉得这样舒服”的真实感受中。

这不是一天就发生的转变。它需要你一遍一遍练习,尤其是在亚洲这种强调自律、批评文化、集体主义的社会中,我们太容易忽略自己。但每一个走出来的人,都告诉我同样的体会:当你不再苛责自己,世界反而变得轻松多了。

如果你也在类似的情绪中挣扎,我想推荐两本书给你。一本是《情绪自救》,它教你怎样用正念和认知技巧缓解日常情绪压力;另一本是《抑郁症打卡自救》,它用日记打卡的方式陪你一点点建立自我接纳的习惯。两本书都不是什么深奥的理论,而是像朋友一样陪你走过低潮期。

我们总是误以为,越严厉地对待自己,就越能进步。但其实不是这样的。真正让人持续向前走的,是接纳、是支持、是理解——尤其是你对自己的那一份。

就像我朋友说的那个最终走出抑郁的人,他后来跟她讲:“我不是突然变坚强了,我只是学会了不跟自己较劲。”

所以,如果你也觉得累了,不妨试着对自己说一句:

“别追求完美了,你已经很好。”

—— 我是慢慢变勇敢的普通人,愿你也一样。

来源:药师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