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十八篇微子(470):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0:54 2

摘要:太师挚逃到了齐国,二饭乐师干逃到了楚国,三饭乐师缭逃到了蔡国,四饭乐师缺逃到了秦国,打鼓的方叔入居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入居汉水之涯,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入居海边。

【原文】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翻译】

【杨伯峻】太师挚逃到了齐国,二饭乐师干逃到了楚国,三饭乐师缭逃到了蔡国,四饭乐师缺逃到了秦国,打鼓的方叔入居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入居汉水之涯,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入居海边。

【李泽厚】大乐师挚到了齐国,第二乐师干到了楚国,三乐师缭到了蔡国,四乐师缺到了秦国,打鼓乐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摇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伴奏的阳、敲磬的襄到了海滨。

【钱 穆】太师挚去了齐国,亚饭干去了楚国,三饭缭去了蔡国,四饭缺去了秦国。鼓方叔入了黄河,播登武入了汉水,少师阳、击馨襄入了海。

【夜辰心得】

我们听说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里讲的是“八师散伙,各奔东西”。此情此景,应了《红楼梦》里的一句诗,“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章讲的是乐团解散,乐官四散。有人说乐团也许是过去的,有人说就是鲁国衰落后的乐团。一共写了八个人,“大(音太)师挚适齐”,大乐师挚去了齐国;亚饭、三饭、四饭,都是乐官的名称,有人说起这名字,是因为古人吃四顿饭,每顿饭都听音乐,有不同的人负责演奏,由此就封了这几个官职,这三个人是干、缭、缺分别去了楚、蔡、秦;后面四人,分别是打鼓的方叔入居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入居汉水之涯,鼗(音陶)指小鼓,官为少师的阳和击磬的襄入居海边。前面四人,投奔了不同国家;后面四人,居住于河海之畔。

蕅益大师评注,“凄怆之景,万古堕泪。亦可助发苦空无常观门”。

读此章,不由得悲从中来,一股子虚无从心间蔓延开来。古人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人之大势,不过是幸而出生、由生赴死、一死了之,到头来谁都逃不了落得个一抔黄土。伟大如夫子亦如何,渺小如蝼蚁亦如何,终究还是空、空、空!

年轻时,面对人生种种不幸,尤其是面对死亡,总会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淖,要么虚无中及时行乐,要么虚无中摆烂度日,感到人生毫无意义,一切都是覆灭。

成熟后,面对人生没有意义,恰恰知道个人的意义所在,正是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而且发现,人生须将小我融入大我,才是绽放出生命的精彩篇章。就好像,个人是一个音符,单独按下单调无比,而融入整个人类历史的乐谱中,就可以奏出美妙的乐章;就好像,个人是一个水滴,单独存在很快就蒸发,而融入人类历史的海洋中,就可以掀起惊涛的巨浪。

这种观世界、观人生的态度,其实就是儒家之根本,讲究的是愚公一样的思维逻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西方人以信上帝得永生,中国人不信上帝,不信神佛,最终信了子嗣,以子子孙孙为血脉延续。

弟子们记录此章,大概是由八乐师之散,感伤仁道终不得行,由此追思夫子。

现在想来,日月轮回,人生聚散,实乃恒常,而夫子之仁道,二千多年来始终在行与不行之间徘徊,何时算行,何时又算不行呢?此道绵绵无绝期!这也许才是一种恒常,或说放在历史长河中这也是一种中庸。

来源:夜辰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