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口的李大爷蹲在门槛上,吧嗒吧嗒抽着旱烟,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邻居路过打招呼:“老李,儿子啥时候带媳妇回来啊?”他摇摇头,半晌吐出一句:“不娶了,娶不起。”
村口的李大爷蹲在门槛上,吧嗒吧嗒抽着旱烟,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邻居路过打招呼:“老李,儿子啥时候带媳妇回来啊?”他摇摇头,半晌吐出一句:“不娶了,娶不起。”
这话听着心酸,却已经不是一村一镇的个别现象。越来越多农村老人,悄悄改变了坚持几代人的观念——他们不再把“给儿子娶媳妇”当成人生必须完成的任务,甚至开始主动劝孩子:“一个人过,也挺好。”
这背后,不是想得开,而是太多的无奈和沉重。
“彩礼二十万起步,县里买房不能少,轿车要十万以上的,酒席还得摆三十桌……”河南某村的杨大妈掰着手指算给笔者听,算着算着,自己先叹了口气,“我和他爸种地、打零工,一辈子也存不下这么多。”
这不是夸张。如今在很多地区,农村婚嫁成本已高得令人咋舌。房子、车子、彩礼,是俗称的“三大件”,加起来动辄五六十万,甚至上百万。对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这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古人说:“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而现在,是“匪钱不得”。
除了钱,还有一个更让人揪心的现象:哪怕勉强成了婚,很多年轻夫妇也会选择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守着空荡荡的楼房。
“娶进来有什么用?一年到头见不到人,还得我们老的伺候小的。”一位湖南的大婶直言不讳。她家儿子婚后和媳妇一起去深圳打工,孙子从小跟着她长大,如今到了上学年纪,各种开销和管教压力,都压在她和老伴身上。
“以前盼媳妇,是指望她进门能帮衬家务,传承香火。现在呢?香火传了,日子却过得比以前更累。”这种落差,让很多老人寒了心。
“门不当户不对,日子也过不到一块去。”这是另一位老人的感慨。
现在农村很多大龄未婚青年,自身教育程度不高,常年在外打工,交际圈有限。通过相亲认识的女孩,往往相处时间短,缺乏感情基础。仓促结婚后,很容易因为性格不合、生活习惯差异而爆发矛盾。
“现在的小年轻,不像我们那会儿能忍。一句话不对,收拾东西就走,离婚像吃饭一样随便。”山东的一位大叔摇头叹息。他亲眼见过村里几对年轻人,结婚不到一年就离了,留下双方老人面对残局,人财两空。
投入了半生积蓄,换回一场短暂的婚姻,这样的风险,很多老人想想就怕了。
当然,也有看得开的老人。
四川的赵大爷就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他想结,我就算砸锅卖铁也帮一把;他不想结,或者结不起,我也不怪他。这世道,一个人能把自个儿日子过明白,就不错了。”
这种豁达,带着几分阅尽世事的沧桑,也带着对现实的妥协。
古人词云:“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许多农村老人,正是这“识尽愁滋味”后的“欲说还休”。他们不是没有期待,只是学会了向现实低头。
从“无论如何也要娶媳妇进门”,到“算了,不娶了”,这种观念的转变,看似是无奈下的退缩,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未尝不是一种清醒。
它折射出农村社会面临的严峻现实:高昂的婚姻成本、断层代际关系、传统家庭功能的式微……这些问题,远比单个家庭是否娶媳妇更为深刻。
当婚姻从一件基于情感和传承的喜事,变成一场沉重的经济负担和风险投资时,选择“放弃”,就成了最无奈也最直接的自我保护。
写到这里,笔者心里也是沉甸甸的。
这不是一个能简单评判对错的话题。没有谁愿意看到年轻人孤独终老,也没有哪个父母不渴望儿孙满堂。但当现实的重压超过承受极限时,退一步,或许是为了让生活不至于彻底崩断。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婚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物质的堆砌,还是情感的联结?是完成任务的如释重负,还是相濡以沫的温暖陪伴?
也许,社会应该给予这些家庭更多的理解和关注,而不是简单的议论和压力。让结婚回归情感本质,让彩礼不再成为“拦路虎”,让年轻人有能力、有信心去经营婚姻,让老人能安心地享受天伦之乐。
这需要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但愿有一天,农村的老人们,能重新发自内心地期待一场婚礼,那场婚礼,关乎幸福,而非负担。
来源:小胡好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