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海关现代化建设交出亮眼成绩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11:17 2

摘要:本报讯年均监管进出口货物52亿吨、货值41.5万亿元,体量全球最大;新增和扩大开放口岸40个、总数达311个;“一网通办”事项达25大类964项,基本覆盖跨境贸易全链条全环节……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一

本报讯 年均监管进出口货物52亿吨、货值41.5万亿元,体量全球最大;新增和扩大开放口岸40个、总数达311个;“一网通办”事项达25大类964项,基本覆盖跨境贸易全链条全环节……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一系列海关高质量发展数据亮眼。

“关通全球、物达八方。”海关总署署长孙梅君在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增和扩大开放口岸40个,现在总数已经达到311个,基本形成了水陆空立体化、东中西全方位口岸开放布局,让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更加密切。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从“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型升级。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已成为各地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不到两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5的进出口总值。创新跨境电商、海外仓、“保税+”等新业态监管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外贸新动能加速提升,产供链更加安全稳定。出口“含新量”更足,2024年“新三样”出口比2020年增长2.6倍;进口来源更广,“十四五”期间,新增准入81个国家(地区)的271种农食产品,大宗商品、先进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多元化;区域结构更优,东部地区稳量提质,中西部地区发力起势,进出口年均增长7.9%。2024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达到43.8万亿元,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今年1—7月进出口同比增长3.5%,其中出口增长7.3%,我国外贸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

跨境贸易便利化,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是优化营商环境、应对外部冲击的有效手段,也是履行WTO协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客观需要。孙梅君表示,“十四五”期间,海关总署联合20多个国家部委,每年都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参与的城市已经扩大到全国17个省份25个城市,累计出台改革创新举措108项,着力营造更加便利、安全、可预期的贸易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简化通关流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依法减少审批、精简手续,实施7×24小时预约通关。比如,对拼箱出口的货物“先查验后装运”,大大减少了重复装卸,帮助企业快进快出,赢得市场先机。

二是优化监管模式,跨境物流更加快捷。比如,创新粤港澳大湾区“一港通”监管模式,使货物在港口转运的时间由过去的5—7天缩短到现在的2—3天。在口岸开设农产品进口“绿色通道”,泰国、越南这些周边国家的新鲜水果最快7个小时可以抵达广州、30个小时可以抵达北京市场。

三是强化互联互通,经贸往来更加便利。在硬联通方面,加强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重要枢纽节点口岸扩能提质。在软联通方面,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30个部门和单位的业务系统对接,964项服务上线运行,实现跨境贸易业务全链条全环节的“一网通办”;目前,注册用户已有1100万家,日均申报业务2600万票。我国还扩大“单一窗口”国际合作“朋友圈”,与15个国家(地区)实现了互联互通,如期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与多个国家开展信息交换。

四是深化制度创新,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比如,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扩大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产品目录,1—7月全国保税维修业务进出口增长8.7%。取消跨境电商海外仓备案,实行海外仓出口“离境即退税、销售后再核算”,跨境电商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海关与平台企业协同共治,引导跨境电商新业态健康规范发展。

五是细化惠企服务,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加大对AEO企业即“高资信”企业的联合激励,3000多家AEO企业享受到银行的融资担保、融资授信、出口信保等优惠便利措施。与57个国家(地区)实现AEO互认,让企业在境外享受到同等通关便利。

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口岸建设和发展,在“十四五”102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专门安排了边境口岸扩能提质项目。海关总署党委委员、办公厅主任张宝峰在会上表示,作为口岸工作的牵头部门,海关总署会同其他部委和地方政府,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推动口岸高质量发展。

一是口岸布局持续优化。水运口岸已经达到了125个,承担全国口岸货运量的90%以上;空运口岸达到了85个,分布在全国各地,织就了全国各地快速联通世界的航空网;陆路口岸101个,成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我国“东中西协同、海陆空联动”的口岸格局日趋完善。

二是智慧口岸建设加速推进。在63个口岸开展智慧口岸试点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比如,内蒙古自治区的甘其毛都口岸建成了无人驾驶的跨境运输通道,实现了通关全流程的自动化监管;厦门航空口岸实现了“通关+物流”全程电子化协同办理;青岛水运口岸实现了集装箱查验的“云办理”;云南的中老铁路口岸依托相关智能设备,实现了跨境数据互联互通。越来越多的口岸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作业,并且与智慧海关、智慧边检和智慧海事有机融合,使口岸风险联合防控更加精准有效,通关更加无感,便利更加有感。

三是口岸通行能力不断提升。比如在2024年,全国的水运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超过了43亿吨,比“十三五”末增长了一成;而航空口岸增长超过17%;陆路口岸增长超过19%。便捷畅通的口岸通道让更多“中国制造”加速走向世界,也让更多“全球好物”快速进入中国市场,更好地服务百姓需求。

孙梅君表示,“十四五”以来,随着“朋友圈”越来越大,贸易多元化之路越走越宽广。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大幅提升贸易安全与便利化水平。我国已成为全球157个国家(地区)前3大贸易伙伴。国际合作共赢新优势更加凸显,我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更加彰显。

张宝峰表示,海关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工作重点,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拓展“朋友圈”。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建海关合作机制85个,达到138个。打造了与非洲、中东欧国家海关检验检疫合作平台,助力非洲的柑橘、咖啡豆、野生水产品和中东欧的蜂蜜、葡萄酒等优质产品走进中国市场。开展对外援助培训204期,涉及120个国家和地区近7000人次,分享中国经验,促进海关法规、技术、标准和文化友好交流。

二是提升“互联互通”。发挥与中亚、东盟海关署长会晤机制的牵引作用,推动与周边国家跨境安全风险的联防联控、合规产品快速通关。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海关规则标准对接,高资信企业互认的主体数居全球第一,互认企业可以享受低查验率快速通关,实现了“一份认证、全球通行”。

三是贡献“中国方案”。与世界海关组织共建全球“智慧海关”在线合作平台,众多全球南方国家海关依托该平台交流互鉴,共同发展。还建成了金砖国家海关示范中心,全面总结了我国口岸疫情防控的经验,积极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卫生条例》和“大流行协定”的制修订,贡献了诸多中国智慧和方案。

(王宁)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