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村悲剧看家庭教育:家有男孩,千万别养成下一个施暴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1:14 2

摘要:看了河北孟村刘某某被丈夫金某殴打致死案件,惊讶愤怒之余,深入梳理这起悲剧,发现施暴者金某的行为轨迹早有端倪:

文|凝妈悟语

看了河北孟村刘某某被丈夫金某殴打致死案件,惊讶愤怒之余,深入梳理这起悲剧,发现施暴者金某的行为轨迹早有端倪:

他的初中和高中校友均表示,学生时代爱霸凌同学,同学们都怕他。成年后这个毛病也没改,一次醉酒,在广场上和70岁老人发生口角,打得老人住院,一直没有道歉。和刘某结婚后,10天就打刘某,后来多次家暴,直至酿成惨剧。

刘某的生命安全,早已是危机四伏。

所以,这并非偶发事件,而是一系列暴力行为的必然结果。

这样的家暴悲剧并不罕见:此前也有女子遭家暴16次需终身挂粪袋的案例,还有黑龙江男子家暴妻子致死案等多起案件。

施暴者毁灭的不仅是受害者的人生,也毁掉了自己、自己的家庭、孩子的未来,以及两个家族的幸福。

法律必将严惩施暴者,但法庭之外,我们更需要直面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们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在培养男孩的过程中,是否在无意识地孕育未来的施暴者?

是否对男孩过度溺爱甚至纵容?

美国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中指出,同伴群体和家庭环境共同塑造儿童行为,但家庭中缺乏明确边界和后果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无法内化社会规范。

孟村案件的背后,很可能是一个被纵容的童年:

也许是从小未被纠正的攻击行为,也许是每次犯错后总有家人帮忙解围,也许是形成了自我中心的世界观而从未被挑战。

在重男轻女观念仍存的当下,男孩容易被奉为“掌上明珠”,享受无原则的溺爱:要什么给什么,本来不想满足,但孩子一哭闹又妥协,毫无原则。

孩子小时候,可能不懂事,动不动打人一下,家长还觉得孩子可爱,就让孩子打。

不制止、不管教,更不引导,结果孩子习惯成自然,到学校欺负同学,到社会上欺负他人。

当孩子欺负同学被找家长时,家长还护短,认为是孩子一时冲动,害怕孩子被批评,想方设法帮孩子摆平。

结果,孩子更肆无忌惮,霸凌别人更疯狂。

这种纵容只会让孩子变本加厉,从校园霸凌到社会暴力,再到家庭施暴——正如金某从霸凌同学、殴打老人到家暴妻子的轨迹。最后,母亲还帮他毁灭证据。

是否教会孩子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

生活中常见这样的场景:孩子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就撒泼打滚,甚至打人、破坏物品。

这种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往往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此前有报道:

温州一所小学三年级教室里,快退休的林老师,准备用糖果奖励那些答对问题的孩子,得到的却是被滋水一身。

一个9岁的小孩,只因为没有拿到心仪的糖果,就用手中的水枪喷向老师,发泄心中的不满。

陕西省佳县龙岗实验中学,上课时,一老师要求学生交出手里的东西,学生情绪失控,抄起凳子砸向老师。

这些都不是偶发的“调皮”,而是情绪教育缺失的直接后果。

有教养的家庭不会以暴制暴,也不会坐视不管,而是会教孩子:

感到愤怒、伤心或失望时,先深呼吸保持冷静;用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而非动手;通过写日记、运动或做喜欢的事来平复情绪。

父母需要从小教导孩子:情绪本身无对错,但表达方式必须有界限。

父亲是否树立了真正的榜样?

心理学研究明确显示,家庭暴力具有代际传递特征。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23年报告指出,目睹家暴的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概率是普通儿童的5.2倍。

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社会行为,如果一个男孩看到父亲尊重、爱护母亲,他就会内化这种平等、尊重的两性关系模式。

相反,如果父亲对母亲施以语言或身体暴力,男孩学到的就是用暴力解决问题。

德国教育学家卡尔·威特曾警示:“父亲对待母亲的方式,是儿子未来对待妻子的预演。”

我亲眼见过两个家族的鲜明对比:

我们村里有一个家族,从老一辈就存在丈夫打妻子、兄弟姐妹不和的情况,这样的情形代代相传。到了第4代,孙子不仅会把妻子打回娘家,还会欺负80多岁的奶奶。

另一个家族世代和睦,第四代仍是社区中调解纠纷、传递正能量的中坚力量。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我从未因为父亲强大而记住他,我因为他温和而记住他。”

这种温和而坚定的男性气质,才是男孩最需要的榜样。

真的是,小时候接受的教育观念,就是成人后的行为方式。

写在最后:养育男孩,请给他这三样东西

真正爱儿子,不是给他物质满足和无条件庇护,而是给予这三样最重要的教育:

1、明确的边界感和责任感

让孩子知道任何暴力都是不可逾越的红线。犯错必须承担后果,父母不能永远“兜底”。

学会尊重他人边界,是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2、健康的情绪管理能力

教孩子识别情绪、用语言表达感受,并提供合理的宣泄渠道。

让他们明白:强者不是用拳头说话的人,而是能控制情绪的人。

3、一个尊重母亲的父亲形象

男孩通过观察父亲学习如何对待女性。当他看到爸爸体贴妈妈、分担家务、平等沟通,他会自然认为这就是婚姻该有的样子。

每个家庭都应该是爱的摇篮,而非暴力的训练场。

我们今天对待配偶的方式,正在塑造孩子明天的亲密关系;我们回应孩子错误行为的方式,正在影响他们未来的道德选择。

培养出懂得尊重、富有责任感的下一代男性,是需要慎重对待的事情。

来源:凝妈悟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