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讲好新时代法治故事,让蕴含其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充分发挥《中国审判》杂志作为最高人民法院舆论主阵地作用,在杂志创刊2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刊自2025年第13期起,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推
司法宣传大家谈
我与《中国审判》杂志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讲好新时代法治故事,让蕴含其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充分发挥《中国审判》杂志作为最高人民法院舆论主阵地作用,在杂志创刊2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刊自2025年第13期起,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推出“司法宣传大家谈”栏目,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院、部分中院新闻宣传部门有关负责人围绕“我与《中国审判》杂志”畅谈深活兼具的新时代法治故事,善于从政治上看、精于从法治上办,以推动司法宣传工作迈上新台阶,更好服务司法审判工作,助推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建设。
2024年6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今日说法》“走近一线法官”融媒体节目首站在浙江宁波北仑开播,带领网友们打卡“彭不红直播间” 供图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
文 |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新闻宣传处处长
刘伟英
2025年3月初,一条《都2025年了,人民法庭长啥样了?》的新媒体作品火出了圈。最高人民法院官微首推后,短时间内便获得10万+的阅读量,腾讯、网易、今日头条、百度等各大网站随即在网站首页推荐。
这篇服务于全国两会重大主题报道的命题作品,融合视频与文字,生动展现了人民法院“枫桥式人民法庭”的建设成果,既聚焦中心工作,又契合网络生态。其幕后制作团队,便是我们浙江法院宣传团队。
转岗至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新闻宣传处近4年,我一直在与破圈、出圈作“斗争”。大众传播的白热化,推动着我们不断学习把握权威性与亲和力的平衡艺术,持续高质量输出,实现严肃议题的“软着陆”。
然而破圈非终点,持续创新是更大考题。近年来,我们聚焦中心大局、创新表达方式、抓好队伍建设持续“整活”,目标是打造“有用、有爱、有趣、有效”的浙江法院宣传品牌,以赤子之心生动诠释“法治浙江”的独特魅力,让司法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动人故事深入人心。
01 聚焦中心大局
推动“主业”与“主流”深度融合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法院宣传工作的基本职责和根本要求。宣传工作的“DNA”,根植于对新时代主旋律的精准把握与主动引领。
近年来,我们遵循“突出展示工作亮点、满足公众知情需求、引导媒体报道方向、赢得各界理解认同”的宣传工作思路,每年年初根据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全省法院院长会议精神和工作要点,制订全省法院年度宣传报道重点,加强宣传策划,把法院依法公开的信息与媒体关注的问题、社会公众感兴趣的话题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全媒体、立体化的信息传播,全面、准确地宣传全省法院重点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新经验。2022年以来,在《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日报》、央视等中央媒体刊发报道1100余篇。
在如今的政法宣传大格局中,邀请主流媒体前来采风报道已成为工作常态,但要推动“主业”与“主流”深度融合,成功“预制”出圈作品,我们要做的,不止于邀请。
以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组织“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媒体一线观察”调研采访活动首站来到浙江为例,浙江三级法院联动,即刻响应,以策划先行,着力将宏大叙事具象化。
首先,要在主旋律下找准司法政策与发展需求的衔接处和切入口。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近年来,数字经济、跨境贸易、专业市场等发展迅速。在策划阶段,我们剖析浙江块状经济的特色产业脉络,制订了一条“高能量”经济活动的行程规划——筹备组织媒体记者前往杭州、绍兴、金华,深入杭州“六小龙”宇树科技、互联网大厂网易公司、电商直播公司交个朋友科技、中国轻纺城、金华市企业重组服务法治中心、义乌国际商贸城等,沉浸式感受经济活力与司法保障之间的密切关联,并提前安排各地法院相关负责人梳理整体情况介绍,将经营主体的司法需求与浙江法院的司法举措紧密衔接,展现宏观政策的精准落地。
其次,要在采访前把准“自己说”与“大家谈”的共鸣点和共情处。为确保媒体记者采有所获、访有所得,我们在采访对象的安排上注重“内外兼顾”,除法院院庭长、法官代表外,也邀请了代表委员、专家学者、企业经营者、律师、当事人、调解员等,以他们的专业视角、切身体会、客观评价,多维度呈现司法在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中的积极作用。
为了让调研采访衍生“高附加值”,我们在保障好专题采访的前提下另辟蹊径,在策划阶段结合社会热点,挖掘收集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案例“附赠”给媒体记者,以新型案例宣传净化市场环境、教育引领社会面,继而实现破圈,展现浙江法院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审判智慧。
在有力有序的策划安排下,我们最终收获了20余篇具有浙江标签性、辨识度的精品力作。
《人民日报》推出报道《“三张清单”管到底》,深入报道金华市人民法院通过执行信息公开促监督,提高执行质效的做法;《法治日报》推出综述报道《以法治稳定性增强高质量发展确定性》,深入宣传浙江法院守护创新、助企脱困、高效解纷方面的新实践新探索;《中国审判》推出“法润之江”1+4组合报道,以10个版面的篇幅生动讲好人民法院做好民营经济“护航员”“助推器”的故事……
围绕杭州互联网法院新审结的MCN机构(网络主播、自媒体、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诈骗案,央视《法治在线》播出《法治封面:“打造素人网红”,三步骗你入局!》,《新闻30分》播出《起底“打造素人网红”签约骗局 主播七天后想解约被索赔50万违约金》,揭示了数字经济时代下,一些MCN机构以打造“网红”为诱饵,通过设定高额违约金、恶意制造违约、提起诉讼向当事人施压等方式进行连环诈骗的新类型犯罪行为。“央视新闻”公众号阅读量10万+、91家媒体转发报道,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300万次,登上微博热搜榜、微博社会榜,对社会公众作出风险预警。
这些主流声音,从实践中来,走进群众中去。
02 创新表达形式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信息革命给新闻宣传工作带来的巨大变革,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传播格局重塑的当下越发彰显战略远见。
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法治宣传的最大增量。
近年来,在深耕传统媒体基础上,我们主动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推进“浙江天平系”新媒体账号建设,形成以“两微一抖一端”为基础、多种新媒体账号协同发展的宣传矩阵。“浙江天平”微信公众号三年来新增粉丝10万人,总量突破63万人,2022年以来获得10万+推文近百篇,连续五年获评“全国法院十佳微信账号”,2024年更是位列全国法院榜首。“浙江天平”抖音和快手账号播放量超8.85亿次,点赞数达1958.4万次,浙江高院今日头条号总阅读量超2200万次。
我们以独有的人民法院视角解读社会热点,宣传典型事迹、推进影视创作,致力于打造具有浙江法院辨识度的融媒精品,在互联网上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在此之中,我们坚决摒弃“自说自话”式的说教,学习让表达更有“人味”,把有意义的事用有意思的话说出来,用通俗的道理阐释深刻的法理,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新闻报道中所体现的公平正义和“我”有关,就在“我”身边。
当外界普遍认为知识产权宣传“高冷”难懂时,我们与浙江教科影视频道联合打造全国首个知识产权高端系列访谈——《之江“知”治》,以浙江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为脉络,从具体可感的案例出发,通过记者访谈、案件回放、专家解读的形式,讲好、讲深、讲透、讲活“服务创新浙江建设”这个重大主题,直观展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精准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同于一般知识产权案件宣传专业术语多、法律关系复杂、文稿枯燥冗长、网络“流通率”较低的情形,十期系列访谈在全网收获200多万次点击量。业内专家盛赞,这不仅是一次司法宣传教育活动的成功落地,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探索。
当网络上普法内容逐渐同质化时,我们加大自有普法IP打造力度,大力推广“彭不红直播间”系列普法短视频,巧妙地融合脱口秀、剧情演绎等多种表现手法,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介绍法院人、分享法院事、讲述典型案例。“彭不红直播间”入选全国法院十佳新媒体作品,获全国法院网络宣传优秀成果奖。“彭不红”本人,即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法官彭晓晓,因“走红”网络而受到多方关注。芒果TV出品的《向前奔跑的青春》将镜头对准这个欢乐普法“喜剧人”,以《彭法官的AB面》生动刻画怀揣理想、敢于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法官的模样。最高人民法院与央视《今日说法》“走近一线法官”第一期融媒体节目选择走进宁波市北仑区,将镜头对准以彭晓晓为代表的青年法官群体,通过讲述他们的成长经历、工作挑战及职业理想,展现新一代法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该期节目在央视频、中国法院网、腾讯新闻等媒体平台同步推出,央视频App注册会员10万人在线观看,全网传播超过1000万人次。
浙江法院微视频、微电影创作起步并不算早,2022年以来,已有30部作品获得“金法槌”奖项,其中,《李梅的婚礼》《香榧熟了》《消失的羊》等3部作品获得“金法槌·微电影”一等奖。《你好,小岛法官》等3部作品获得“金法槌·微视频”一等奖,获奖级别及奖项数量居全国法院前列。这是我们学会站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等重大时代主题的“肩膀”上,用艺术渲染的视觉效果,娓娓道来典型案事例,让法治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又一次成功尝试。
实践证明,主流价值搭载“硬核”民生温度,具有穿透圈层的能量。
03 抓好队伍建设
打造复合型全媒体人才
8月8日下午3时,资深影视制片人、浙江电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影视优秀制片人、中国网络视听节目审核员吴倩倩受邀走进浙江高院“周五有约·金话筒”直播小讲堂,用整整两个小时的时间,在线向全省宣传条线干警传授影视创作经验,答疑解惑。
这是我们浙江高院新闻宣传处强化全媒体司法宣传队伍建设,助力提升全省法院新闻宣传业务水平的又一次尝试。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持续高质量创新离不开良好的队伍建设机制。
在浙江法宣队伍中,有着一个每周五下午“不见不散”的约定——为进一步提升全省宣传条线的创造活力,我们从浙江法院宣传人才库中征召了解前沿技术、会写稿件、会摄影、会修图等拥有一技之长的干警走进直播小讲堂,“以宣传员教宣传员”形式线上讲授实务技能,课程不限题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每周五下午轻松上线,全省宣传员自主选择观看。
小讲堂突出实战实用实效导向,在团队共学的同时,也锻炼了人才库成员的能力,目前已围绕AI绘图、普法微视频制作、媒体接待口径、视频制作等内容讲授15期,为努力打造一支“提笔能写、举机能拍、对筒能讲”的全媒体司法宣传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2年以来,我们在全省范围内建立新闻宣传业务人才库,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原则,选取44名干警组建新闻采访写作、舆论引导、摄影摄像及音视频制作、新媒体策划制作专业人才库,通过组织专家讲座进行实务分享与经验交流,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锤炼新闻宣传队伍本领。“周五有约·金话筒”直播小讲堂突破空间障碍,更是让技能学习触网可得。
如果要问我法治宣传最难的是什么,我一定会抛出宣传人才紧缺这个“老大难”问题。我们做过全面调研,目前,浙江法院平均每院仅有0.9名宣传员,平均工作年限1.5年,90%既不具备新闻传媒专业背景,也没有审判业务经历,普遍缺乏与社会需求、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网络宣传高素质、强能力。
虽然难题暂时无法破解,但我们依旧要以问题为导向,逐步攻坚克难。为克服新闻宣传队伍新老更迭迅速,新人宣传知识、隐形经验不足的痛点,我们组织专家团队编写涉及新闻宣传、涉法舆情“三同步”工作实务技能手册,并借鉴法答网经验收集基层宣传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组织资深宣传人员及时解答,形成《浙江法院新闻宣传工作新手入门100问》及编辑“如何把握新闻舆论宣传相关案例库”,以典型案例、操作指引最大限度压缩宣传“小白”适应期。
宣传不是图一场“热闹”,而是一项长期主义的文化建设。愿我们都能坚守在一次次真诚记录、一次次价值表达、一次次精神传递之中,做有生命力的法治宣传。
本期封面及目录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15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73期
编辑/孙敏
来源:中国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