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余韵 品读当下烟火——泉州书院唤醒“三重身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10:45 1

摘要:在泉州,以小山丛竹书院、正音书院、欧阳书院等为代表的书院群相继重建、修葺。除了重现原貌,书院更向群众敞开大门,开设以在地文化为主的课程,常态化举办文史讲座,持续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通过探索“活态复兴”,更好发挥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作用,古老的书院正成为群众可感可及

作为古代讲学、论道之所,书院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脉,时至今日依旧弦歌不辍。

虽然当下书院教书育人的职能逐渐弱化,但也在革新求变。

在泉州,以小山丛竹书院、正音书院、欧阳书院等为代表的书院群相继重建、修葺。除了重现原貌,书院更向群众敞开大门,开设以在地文化为主的课程,常态化举办文史讲座,持续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通过探索“活态复兴”,更好发挥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作用,古老的书院正成为群众可感可及的文化地标。

小山丛竹书院

激活“文化基因”的场所

8月初,泉州古城模范巷,小山丛竹书院迎来近百名准大学生,参加“大学前乡土文化研习班”。

“泉州宋元时期的海洋商贸原来如此发达!”听完讲座,即将入读福建农林大学金融专业的陈鋆扬忍不住感叹,立刻又迫切问道,“除了商品,宋元泉州有没有对外输出自己的独特文化?”

这场讲座的主讲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林瀚,以海洋商贸为切入口,向同学们生动描述了“宋元泉州”的繁华盛景。

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的小山丛竹书院,亦见证了这段历史。该书院自古文人雅士云集,又因欧阳詹、朱熹、弘一法师等三位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贤哲在此留下足迹而声名远播。

2021年,书院复建为开放的文化空间,仍保留了一匾式石牌坊。正面所书“小山丛竹”四字,正是出自朱熹。行走于书院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仿佛穿越时空。

“书院拥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深厚的底蕴内涵,这正是将研习班开设于此的原因。”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小山丛竹书院日常活动负责人陈敏红说,当青年学子踏进书院,就仿若站在泉州千年智慧的精神“起点”,在文化的浸润中,被唤起泉州文脉传承者的自觉与担当。

“大学前乡土文化研习班”就像一项“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在书院内,青年学子们与国内顶尖高校的学者、海外交通史研究专家、熟悉本土历史的金牌讲解人、古城保护和发展的践行者、守护非遗的传承人等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

从“宋元泉州”海洋商贸的发展脉络,到泉州饮食文化里的民俗密码、古城保护的现实挑战、闽南村落的乡土肌理,再到非遗南音的婉转绵长……“6堂讲座+1次踏访”,带领学子们读懂家乡的辉煌过往与独特气质,对家乡的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

“理解泉州的过去,才能读懂家乡的文化。”小山丛竹书院山长、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说,希望学生们在识读乡土文化的过程中,能种下汇通古今、胸怀世界、经世致用的理想种子。

兴文教,起书院。据考证,自唐末到清末,泉州共兴建73座书院。2000多名进士的成长之路与此密不可分。

守住文脉、以文化人,新时代赋予了书院全新的内涵。“当代书院可以担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载体。”泉州师范学院原副院长林华东教授认为。

研习班学员、即将赴长春中医药大学学习针灸推拿的周墨涵说,通过在书院的研习,能更深刻地认同乡土文化,这将成为他们理解世界、走向远方的坚实起点。“无论走多远,身后总有东西塔的目光,总有海风捎来的故乡味。”

在地文化的“大学堂”

开元寺、东西塔、府文庙……这些泉州的地标性建筑,被“搬”到了小山丛竹书院。8月17日,书院邀请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考古部文物摄影师成冬冬,分享文物摄影里的泉州记忆。

一幅幅摄影作品,令人思绪万千。“这些地方我以前经常去。看到那些熟悉的画面,特别感动。”小山丛竹书院周边社区居民陈子为说,听完摄影师的分享,更了解了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到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古代书院注重办院特色,当代泉州书院更要彰显闽南文化和‘海丝’文化特色,接地气方能显活力。”林华东教授说。

近年来,小山丛竹书院将在地文化推广作为重要“拼图”,从泉州方言、戏剧、宗教、民俗、历史人物等方面展开,形成“小山人文讲堂”“小山学堂”“小山研讨”“小山对谈”“小山展演”“小山行读”“小山乡土教育”等七大文化品牌矩阵,先后举办系列文化活动80场次,吸引近万人次参与。

不只小山丛竹书院。不少泉州书院紧密结合在地文化,在个性化、差异化上下功夫,尽可能整合各类资源提升办院成效,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地方品牌。

正音书院

正音书院,回荡着古朴悠扬的南音雅乐、妙语连珠的泉州讲古、独特动人的木偶戏腔。这里演变为集闽南非遗演艺、传统文化研学、大众阅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城市“文化会客厅”。

欧阳书院,以泉州第一进士欧阳詹为文化承载,结合清源山摩崖石刻文化,定位为集阅读、讲学、休憩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文旅复合空间,加深广大市民对泉州文化历史脉络、丰富内涵、人文特征和当代价值的理解与认识。

龙泉书院,闽南民俗、传统礼仪、传统艺术、国学讲座等系列活动轮番上演,多维弘扬闽南传统文化。

与城相融的“小桃源”

阳光穿过片片翠竹,一束束投在亭台楼阁上,庭院深深。沿着石板路在小山丛竹书院里穿行,记者注意到,当地居民就是这里的主角,闲读沉思、对弈品茗、漫步休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小山丛竹书院的目标是打造“没有围墙的书院”。其占地面积不大,却有3个出入口,与周边社区、居民楼融为一体,既是文化“小桃源”,也是街头的口袋公园。

“我和老伴基本上每天都要来锻炼半小时,用年轻人流行的话这叫‘打卡’。”对于陈子为而言,书院还是邻里互动与交流的平台,“在这里,邻里之间可以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我们也有机会认识更多朋友”。

记者还了解到,小山丛竹书院内的诚正堂收藏有约3400册与泉州相关的文化书籍,每日对外开放,为阅读爱好者提供清幽的读书空间。

这些做法,在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丽珍看来,是真正将传统书院的价值精髓与现代城市文明相结合。“将书院与城相融,才能不断滋养泉州这座古城的底蕴和群众的精神世界。”

无独有偶,泉州其他穿越历史尘烟的书院,也在不断地尝试融入。

位于泉州古城中心、泉州府文庙西南角的正音书院,正进行新一轮改造。

该书院原是为士子矫正乡音、学习官话而设立,是古时不可或缺的机构。此次改造提升,以期扩大影响力。

“书院开展的是‘文化会客厅’改造及运营提升方面的工作。同时,计划开发闽南语课程,引入多项非遗体验活动,希望能更好服务群众。”书院运营方、泉州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丽娟透露。

从静态的文化地标转变为动态的精神家园,从精英的学术殿堂走向大众的生活空间……近年来,泉州大力推动古代书院向现代新型书院发展和创新,充分发挥书院在公共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社会大众享受松弛生活的地方。

于书院之中,回望历史余韵,品读当下烟火。泉州书院守正与创新的探索仍在继续。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