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夫妻解锁“鱼菜共生”新模式 探寻生态农业新路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10:50 1

摘要:随着绿色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稻蛙”“稻虾”“稻蔬”等多种生物融合共生的新型农业种养殖模式在农村已屡见不鲜。在沿滩区永安镇云龙村,四年前,一对年轻夫妇辞掉在市里的稳定工作,选择回乡投身“鱼菜共生”这一还不够热门的生态循环农业,用智慧与汗水,将科技与传统农业相结

自贡融媒记者 周敏 曾涛

随着绿色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稻蛙”“稻虾”“稻蔬”等多种生物融合共生的新型农业种养殖模式在农村已屡见不鲜。在沿滩区永安镇云龙村,四年前,一对年轻夫妇辞掉在市里的稳定工作,选择回乡投身“鱼菜共生”这一还不够热门的生态循环农业,用智慧与汗水,将科技与传统农业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绿色增收、反哺家乡的生态农业新路径。

8月25日清晨,38岁的孙小军端着料盆,轻扬手腕,鱼料弧线落入鱼池,引得鱼群争相跃出水面抢食。在他身旁,9个中型鱼池有序排列,从池底延伸出的各个管道,沿着地面与各蔬菜箱相连——这套看似简易的鱼菜共生装置系统,背后却藏着孙小军夫妇四年的心血。

孙小军正在给鱼喂食 记者 曾涛 摄

一份孝心 播下绿色创业的种子

2016年,在自贡医疗行业工作的孙小军,将父母从乡下接到了城里照料。可习惯了田间劳作的父母,日子一长,面对城市生活难免觉得“空落落”。孙小军便在楼顶用泡沫箱帮父母种菜,帮他们找回熟悉的生活节奏。

一次偶然的机会,孙小军在网上了解到“鱼菜共生”模式。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在楼顶搭建了小规模装置:用鱼缸养鱼,将废水通过管道引入泡沫箱滋养蔬菜。鱼的排泄物经微生物分解成硝酸盐,成为蔬菜的养分;蔬菜根系与微生物又能净化水质,回流鱼缸,形成循环。鱼和微生物对生存环境十分敏感,因此整个过程不能使用农药,同时,用石头代替传统土壤,能避免重金属超标对蔬菜的污染,这样培育出来的鱼和蔬菜更加绿色。“第一次吃试验种的青菜,脆嫩得能掐出水;养的鱼细腻无土腥味,一家人都很惊喜。”羊柳回忆道。

这次小小的成功,让孙小军看到了“鱼菜共生”巨大的发展潜力。2021年底,孙小军和羊柳决定辞掉工作,回云龙村规模化发展“鱼菜共生”产业。

“鱼菜共生”大棚全貌 记者 曾涛 摄

困境寻机 夫妻同心闯难关

创业路上总会面临各种挑战。虽然自家有地,但想规模化开展显然是不够的。孙小军夫妇便通过网络发布租地消息,恰好被时任云龙村村支书的王力“刷”到。王力主动找上门,不仅告诉孙小军村里有闲置撂荒地可以流转,还专程到城里考察了“楼顶试验”。“王书记说这是一个好项目,既能产出健康鱼菜,又能带动乡村发展,这给了我们一颗定心丸。”孙小军说道。在村里的帮助下,2022年底,孙小军的“鱼菜共生”顺利落地。

地有了,设备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好在孙小军大学学的电子信息专业,查资料、做试验,一点点摸索也能克服。“大到土地的规划、大棚的搭建、设备的购买组装,小到鱼池水温、氧气含量的调试,全靠他自己。”羊柳说道。为了支持丈夫创业,羊柳毫不犹豫地关掉了在市里开设的服装店铺,回村帮助丈夫打理工作。夫妻俩投入了全部储蓄,还申请了贷款购买设备。“虽然压力不小,但能够让更多的人吃到绿色美味的食品,也就有了动力。”羊柳笑着说道。

羊柳正在查看葫芦长势 记者 曾涛 摄

大棚焕生机 坚守青绿馈乡邻

如今,走进孙小军夫妇的“鱼菜共生”大棚,处处是生机:鱼池里鲈鱼欢腾,种植架上丝瓜、葫芦垂坠,生菜、藤藤菜铺满栽培床。据孙小军介绍,这套系统目前年产鱼约2万斤、蔬菜10吨,通过直播、朋友圈推广,产品常常被提前订购一空,有些顾客还会前来现场购买。

“鱼菜共生”模式下生长起来的生菜

繁忙时段,夫妇俩时常请村里乡亲帮忙打理,不仅支付报酬,还经常将新鲜采摘的蔬菜免费送给邻里。这些暖心的举动,让他们在创业路上收获了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也悄然带动着村民关注和认同绿色农业的发展。

“守着绿水青山,能陪在父母身边,还能给家乡添点活力,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孙小军说,接下来,他规划着能逐步优化升级设备系统,打造更完善先进的“鱼菜共生”基地,让更多人能够吃到不一样的“绿色”。

来源:自贡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