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从凌烟阁首功到皇权博弈的牺牲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09:28 2

摘要:公元 659 年,黔州的寒冬格外凛冽。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独坐茅屋,手中捧着三尺白绫,望着窗外漫天飞雪,眼中满是绝望与不解。他曾是大唐最有权势的臣子,是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托孤的重臣,是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更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第一位。然而此刻,他却成了被皇帝下

公元 659 年,黔州的寒冬格外凛冽。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独坐茅屋,手中捧着三尺白绫,望着窗外漫天飞雪,眼中满是绝望与不解。他曾是大唐最有权势的臣子,是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托孤的重臣,是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更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第一位。然而此刻,他却成了被皇帝下诏赐死的罪臣。这位传奇人物,便是长孙无忌。他的一生,见证了大唐王朝的崛起与辉煌,也亲历了皇权斗争的残酷与无情。

长孙无忌出身于北魏以来的名门望族 —— 长孙氏。其先祖是鲜卑贵族,祖父长孙兕曾在北周担任骠骑大将军,父亲长孙晟更是隋朝著名的军事家,凭借出色的谋略瓦解了突厥的势力,被誉为 “一箭双雕” 的名将。显赫的家族背景,为长孙无忌奠定了良好的教育基础,他自幼饱读诗书,聪慧过人,尤其擅长谋略与权术。

然而,命运的考验在他年少时便悄然降临。父亲长孙晟去世后,长孙无忌与母亲、妹妹被同父异母的兄长长孙安业赶出家门,不得不寄人篱下。这段艰难的经历,让他过早地体会到了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也磨练出了他坚韧隐忍的性格。

就在长孙无忌人生最灰暗的时刻,他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人 —— 李世民。当时,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担任太原留守,与长孙家素有交情。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氏聪慧贤淑,被许配给了李世民,两人结为夫妻(即后来的长孙皇后)。凭借这层姻亲关系,长孙无忌与李世民得以频繁接触。他很快被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所吸引,而李世民也十分赏识长孙无忌的才智,两人不仅是郎舅,更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挚友。

公元 617 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长孙无忌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李世民的阵营,成为了他最早的追随者之一。在随后平定天下的战争中,长孙无忌虽然不像秦叔宝、尉迟恭那样冲锋陷阵,但他始终陪伴在李世民身边,为他出谋划策,处理政务,成为了李世民最得力的助手。

公元 617 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长孙无忌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李世民的阵营,为他出谋划策

唐朝建立后,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然而,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威望远远超过了太子李建成,这也引发了李建成与弟弟李元吉的嫉妒与忌惮。他们联合起来,多次陷害李世民,试图剥夺他的兵权,甚至密谋杀害他。

面对太子集团的步步紧逼,李世民的部下们纷纷劝他先发制人,但李世民始终犹豫不决。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长孙无忌站了出来。他深知,一旦错失良机,不仅李世民会性命难保,自己和所有追随李世民的人也将难逃厄运。于是,他多次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一起劝说李世民,分析利弊,坚定他发动政变的决心。

公元 626 年 7 月 2 日,长孙无忌与尉迟恭、侯君集等九人一同跟随李世民,在长安城的玄武门设下埋伏。当李建成和李元吉经过玄武门时,李世民亲手射杀了李建成,尉迟恭则杀死了李元吉。随后,长孙无忌又协助李世民迅速控制了皇宫,逼迫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正式登基,是为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而长孙无忌在这场政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是政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更是坚定李世民决心的关键人物。因此,李世民登基后,对长孙无忌十分信任和器重,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封齐国公,后来又升任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让他成为了唐朝朝廷中的核心大臣。

李世民登基后,致力于开创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盛世局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贞观之治”。在这一过程中,长孙无忌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以自己的才智和忠诚,为唐朝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在政治方面,长孙无忌积极协助李世民完善唐朝的政治制度。他参与修订了《唐律疏议》,这部法典是中国古代法律史上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律疏议》强调 “德主刑辅” 的思想,既注重法律的威严,又重视道德的教化,为唐朝的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长孙无忌在修订法典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法律素养和政治智慧,确保了法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长孙无忌参与修订了《唐律疏议》,这部法典是中国古代法律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用人方面,长孙无忌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积极为李世民推荐有才能的人。他深知,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因此,他从不计较个人恩怨,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都会向李世民推荐。例如,他曾推荐魏徵担任谏议大夫,魏徵以敢于直言进谏而闻名,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长孙无忌的这种举贤任能的做法,为唐朝招揽了大量的人才,充实了朝廷的官僚队伍。

在对待少数民族的问题上,长孙无忌也提出了许多明智的建议。当时,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经常与唐朝发生冲突,如何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成为了李世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长孙无忌认为,对待少数民族应该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既要用军事力量威慑那些敢于侵犯唐朝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也要用友好的态度对待那些愿意与唐朝和平相处的少数民族。他的这一建议得到了李世民的采纳,唐朝通过联姻、册封等方式,与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由于长孙无忌在贞观年间的突出贡献,李世民对他更加信任和倚重。公元 643 年,李世民为了表彰那些为唐朝建立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功臣,下令在凌烟阁绘制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长孙无忌位列第一。这一荣誉,不仅是对长孙无忌个人功绩的肯定,更是对他与李世民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

公元 649 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重,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召到床前,将太子李治托付给他们。李世民对李治说:“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随后,李世民驾崩,太子李治登基,是为唐高宗。

公元 649 年,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召到床前,将太子李治托付给他们。

作为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在永徽初年掌握了唐朝的实际权力。他继续推行贞观年间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使得唐朝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秩序也保持了稳定。然而,随着李治逐渐长大,他开始渴望亲掌朝政,这就与长孙无忌的权力产生了冲突。

真正的矛盾爆发于 “废王立武” 事件。李治即位后,立王氏为皇后,但他却宠爱妃子武则天。武则天出身低微,却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望,她希望能够取代王氏成为皇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武则天不断在李治面前诋毁王氏,同时拉拢朝中的一些官员,为自己造势。

李治想要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但他知道,这一决定必然会遭到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的反对。于是,李治多次带着武则天前往长孙无忌的府第,试图说服他支持自己的决定,并赏赐给长孙无忌大量的财物。然而,长孙无忌始终不为所动,他认为武则天出身低微,而且心术不正,不适合担任皇后,一旦武则天成为皇后,将会对唐朝的江山社稷造成威胁。

长孙无忌的反对,让李治和武则天十分不满。武则天开始暗中策划,准备除掉长孙无忌。她拉拢了许敬宗、李义府等一批对长孙无忌不满的官员,让他们在朝中散布谣言,诬陷长孙无忌谋反。许敬宗等人迎合武则天的意图,捏造了大量的 “证据”,向李治弹劾长孙无忌。

李治起初并不相信长孙无忌会谋反,但在许敬宗等人的反复劝说和 “证据” 面前,他最终还是动摇了。加上他对长孙无忌长期专权的不满,以及对武则天的宠爱,李治最终决定对长孙无忌采取行动。公元 659 年,李治下诏,将长孙无忌削职夺爵,流放黔州。随后,许敬宗又派人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就这样,一代名臣长孙无忌,最终在皇权博弈的漩涡中悲惨地死去。

长孙无忌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争议。他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是贞观之治的重要推动者,为唐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辅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登上皇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他参与修订《唐律疏议》,完善了唐朝的法律制度;他举贤任能,为唐朝招揽了大量的人才;他在永徽初年辅政,保持了唐朝的稳定和发展。从这些方面来看,长孙无忌无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然而,长孙无忌也有着明显的缺点和过错。他在掌握权力后,逐渐变得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引起了许多官员的不满。在 “废王立武” 事件中,他过于固执己见,没有充分考虑到李治作为皇帝的尊严和意愿,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结局。此外,他在对待一些政治对手时,也采取了一些不太光彩的手段,例如在贞观年间,他曾参与陷害张亮等大臣,这些行为也给他的一生留下了污点。

尽管长孙无忌的结局十分悲惨,但历史并没有忘记他的功绩。唐中宗李显复位后,为长孙无忌平反昭雪,恢复了他的官爵,并将他的灵柩迁回长安,陪葬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又追赠长孙无忌为太尉,谥号 “文昭”,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长孙无忌的一生,是唐朝历史的一个缩影。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才智和忠诚,也离不开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他的失败,既有皇权斗争的残酷因素,也有他自身性格和行为的原因。从长孙无忌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杰出政治家的智慧和担当,也可以看到皇权斗争的无情和残酷。他的故事,将永远留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思考和启示。

来源:科幻迷小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