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3日,胖东来“三胖”门店招聘系统被挤爆,13.2万人注册,8.3万人成功投递简历,一度服务器瘫痪。而在这次招聘系统出故障之前,是一场直播中一位大学生的提问——“啥时候招工?我想去!”随后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一句反问瞬间刷屏。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一句话点醒万千人。
8月23日,胖东来“三胖”门店招聘系统被挤爆,13.2万人注册,8.3万人成功投递简历,一度服务器瘫痪。而在这次招聘系统出故障之前,是一场直播中一位大学生的提问——“啥时候招工?我想去!”随后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一句反问瞬间刷屏。
“你学了四年代码,为啥非得来叠毛巾理货架?”
就这么一句话,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直播里对一位大学生的反问,直接点醒了无数正在焦虑就业的人,也让整个网络炸了。
起因很简单。
8月22日晚,于东来在抖音开了一场直播。直播连线里,一位浙江读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脱口而出:“啥时候招人?我想进胖东来!”语气真诚,眼神坚定。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没人料到——
直播第二天,胖东来“三胖”门店一开放招聘通道,13.2万人蜂拥注册,8.3万人投递简历,系统当场瘫痪,甚至有网友在评论区苦笑:“我连上传个简历都上传到断网。”
一场招聘,闹得像春运抢票。甚至连**保洁、保安岗都标注“本科及以上、25岁以下”**的门槛,引来全网热议。
看上去只是一个企业招人,但背后藏着的,却是无数年轻人的逃离、选择与困惑。
为什么好好一个大学生,宁愿不去做程序员,也要投超市简历?
说白了,年轻人不是不想干活,而是不想被压榨、被骂、被内耗。一个又一个“打工人”开始觉醒:钱可以少点,但尊严不能没有;工作可以累点,但别连喘口气都成奢望。
互联网大厂怎么卷,大家心里有数。35岁焦虑、晋升天花板、通宵改代码、年终绩效雷、随时准备背锅辞退……不是每个年轻人都能熬得起、卷得动。
再看看胖东来开出的条件:平均税后9000元,管理层年分红70万,年休假40天,每周不超36小时。不搞内卷、不搞PUA、不讲玄学管理,靠的就是制度、尊重、公平。
你要问,这不就是打工人心目中的理想公司吗?
再加上于东来直播时那句话的点醒,很多人才突然意识到:
不是我不够优秀,而是我想被善待;不是我非要转行,而是原行业早就让人喘不过气来。
可话说回来,于东来并不是在劝退求职者。
他其实是非常真诚地说:“孩子,不是我不让你来。但你不能因为压力大,就把专业丢了。那是你这几年用命拼来的技能,是你上战场的枪。”
他说得一点都没错。现在转行太容易,很多人一不顺心就转,但真问题不是行业不行,而是自己想逃。
你是程序员,就得明白,代码这玩意儿不是废物,是你的底牌。你要是能带着这张底牌去胖东来,去搭建系统、去做数字管理,那才是真的“带枪入场”。
也就是说,于东来不是嫌人多,而是嫌人“方向错了”。
胖东来的招聘通道崩了之后,有人调侃:“卷得这么狠,下一步是不是要硕士保洁、博士收银?”
其实这话说重了,但又不全没道理。你不能否认,胖东来确实把基础岗位的门槛提得很高,本科起步、年龄限制25岁以内,确实看起来像在“学历歧视”。
但你仔细看人家招聘要求,会发现,他们不是只要学历,而是要“认同企业文化、具备服务意识、能适应数字化办公”,这些东西,对应的正是当代零售业的“升级版本”。
不光是摆货扫地,而是参与决策、优化流程、客户体验、现场管理,甚至跨部门协同。
说白了,他们要的不是“干活的”,而是“能想事、能改事”的人。
这才是胖东来最厉害的地方。
别人说人是工具,它说人是伙伴;别人说“工资好说、听话就行”,它说“你要做决策、你要懂服务”;别人靠压榨出效益,它靠共创出价值。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句:胖东来从不加盟、不扩张、不上市,但却连续十几年蝉联“顾客满意度全国第一”,营收稳步增长,员工离职率极低。
这说明什么?
说明商业不是非得靠血汗换利润,也可以靠善意养团队。
当一个老板愿意每年让你带薪休40天假,还能开9000块工资的时候,他不是“傻”,而是知道“员工不舒服,顾客就不舒服”。
而这个理念,就是现在很多公司死活学不会的东西。
这次招聘潮最扎心的一点是:
不缺岗位,缺的是靠谱的、能让人安心干活的岗位。
大家投胖东来,不是因为“它是超市”,而是因为它证明了:打工也能体面,也能被善待。
这场看似“抢岗位”的风潮,其实是一次全社会对“就业尊严”的集中发问。
再说回那位大学生,他不是“想躺平”,而是“想活得体面点”。
而于东来也不是“拒绝”,而是“提醒”:你不是不行,而是太想逃了。
所以他后来也说:“郑州IT部门正在开发智能系统,真缺人,你要是能来搞系统,简历优先排。”
看到没?机会有,方向对,照样欢迎你。
这种不鸡汤、不灌输、不打压的沟通方式,才是真正的大格局。
从那场直播,到服务器崩溃的投递潮,再到舆论对学历门槛的争议,整个事件就像一面镜子,把当代年轻人内心的真实剖开了:
有学历没出路,有能力没平台,有想法却常常被打压。
但这一次,大家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可能:不是所有老板都PUA,也不是所有岗位都内耗;不是只有大厂才叫体面,也不是只有高薪才值得付出。
胖东来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完美公司”。
它也有限制,也有选拔,也不是谁想去就能去。
但它提供了一个参照坐标,一个底层打工人可以寄希望的方向,一个关于“职业尊严”的答案:
工作,不是为了挨骂;挣钱,不是为了被剥削;技能,不该随意抛弃;尊重,是你该得的待遇,而不是特殊福利。
哪怕你最后没去成胖东来,这件事也足够你反思自己想要的工作到底是什么。
你是想拼一个年薪百万的大厂梦,还是想过一份有节奏的平静生活?
没人替你决定,但你得自己想明白:逃避不是长久之计,转换也不能靠幻想。
这场“被一句话点醒”的直播背后,是对整整一代人职业选择的拷问。
你学了四年代码,是否还能拾起这把“枪”?你说你要自由,那自由是不是也该来自你真正热爱的能力?你想工作被尊重,那你愿不愿意先尊重自己的专业?
这一次,是胖东来带起了话题,但下一次,可能就轮到你做选择了。
你怎么想?你愿意去这样的企业吗?你支持专业对口,还是尊重自由转行?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也欢迎聊聊:你心目中的理想工作,到底长什么样?
来源:远见卓识一点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