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梗,全名叫“急性心肌梗死”。听着吓人,其实说白了,就是心脏的血管——冠状动脉,被堵住了。血流供不上,心肌就“憋死”了。就像你家厨房水管堵了,水倒灌,锅碗瓢盆都泡汤一个道理。只这回泡的,是你的命根子。
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为了吓唬你。现在每天都有不少人,活着活着就突然没了。不是癌症,不是意外,而是心梗。
你可能听说谁谁谁,才五十出头,人挺精神的,上午还在单位开会,下午就“走”了。你说这病来得多突然吧?其实也不突然,只是很多人忽视了它的“前奏”。
心梗,全名叫“急性心肌梗死”。听着吓人,其实说白了,就是心脏的血管——冠状动脉,被堵住了。血流供不上,心肌就“憋死”了。就像你家厨房水管堵了,水倒灌,锅碗瓢盆都泡汤一个道理。只这回泡的,是你的命根子。
你可能觉得,这种病是老年人才得的事儿。以前是,现在不是。现在心梗越来越“年轻化”。三四十岁发病的多得很,甚至有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因为熬夜加班、狂吃外卖、抽烟喝酒,心脏直接罢工。人还没老,心先衰了。
而真正让医生痛心的,不是心梗这个病本身,而是它本可以避免。说句不好听的,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作”。你说这人啊,明明知道自己三高,明明知道家里有心脏病史,结果该吃吃、该喝喝、该熬夜熬夜,像在跟命较劲似的。
我们遇到太多这样的例子:有人心口疼了三天,死活不去医院,非说是胃病,结果第四天倒在厕所;有人爬个楼梯气喘吁吁,还说是“缺锻炼”,结果心电图一查,早就是严重心肌缺血了。
你可能会问,这年头谁不累?谁不熬夜?谁不吃点不健康的东西?但医生想告诉你,有些事儿你真干不得,就算你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也别去碰。不是说电视有多好,而是有些“生活习惯”,比看电视更要命。
有一种习惯,叫“饭后抽根烟”。很多人饭后一根烟,美得很,说是“解腻”,其实是“催命”。饭后是血液流向消化道的高峰期,心脏供血本来就少了,这时候你再来一根烟,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飙升,对心脏简直是双重打击。
长期饭后吸烟的人,心梗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两三倍,这是《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的数据,不是唬人的。
还有一种叫“带气生气”。有的人脾气大,动不动就发火,有时候还强忍着,表面不吭声,心里气得发抖。这种人更危险。你看着他没发作,实际上血压、心率、肾上腺素早就翻倍了。
突然的情绪波动,是心梗的高危诱因。尤其是那些本来就有基础病的人,像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情绪一上头,心脏就容易“炸锅”。
再说说“熬夜”。有人说:“我年轻,熬点夜算啥?”问题是,你的心脏不年轻。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是心脏修复的“黄金时段”。你不睡,它就没机会休息。
长期熬夜的人,心率变异性下降,交感神经长期兴奋,这是诱发心律失常和心梗的温床。你以为你在刷剧,其实是在透支心脏的寿命。
现在很流行“快走一万步”,但有些人是“暴走”,走得气喘吁吁、脸红脖子粗,尤其是吃完饭就出去猛走。这种做法,非常容易诱发心梗。
吃完饭,血液集中在胃肠道,心脏供血不足,这时候你还去剧烈运动,无异于“火上浇油”。运动是好事,但得讲方法。像我们医院心内科的医生就说,饭后静坐半小时再慢走,心脏才不会吃不消。
再有一个“隐形杀手”,是饮酒不节。有些人平时不喝,一喝就是半斤白的,说是“应酬”,说是“聚会”,其实是“找罪受”。
大量饮酒会引起血压飙升、心律紊乱、血小板聚集增强,这三条一组合,心梗就来了。尤其是喝完酒洗热水澡、进桑拿房,更危险。酒精扩张血管,热水再一烫,血压骤降,心脏一时供不上血,直接猝死都有。
说到吃,你以为只有肥肉才不好?现在很多人喜欢吃“精致碳水”,什么奶油蛋糕、甜饮料、炸鸡汉堡,光看热量就吓人。
高血糖、高胰岛素水平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壁像是被“糖浆”黏住了,时间久了就堵住了。你看着自己不胖,但血管早就“发福”了。
再说一个很多人忽略的,就是“心口闷、累、乏”不当回事。我们医院就有个退休老教师,平时走路就喘,还老觉得“年纪大了就这样”。
直到有天晕倒送来医院,心电图一查,居然是陈旧性心梗,心肌坏死面积超过三分之一。医生问他有没有不适,他说:“就是最近爬楼有点累。”你说这不是大意吗?心梗不是都痛得捂胸口,有些人就是“默默地死”。
还有一种情况特别需要注意,就是“感冒发烧”以后恢复期的剧烈运动。很多年轻人感冒一好就去健身房“找回状态”,结果心肌炎、心包炎都没好全,剧烈运动一来,心脏直接受不了。医生常说,病毒性感染后的心肌是“玻璃心”,你得好好养,不能硬来。
说了这么多,不是要你什么也不能干。医生不是要你活成“养生机器人”,而是想告诉你,有些事儿真别拿命开玩笑。如果你一天太累,不如窝在沙发上看看电视,哪怕是重播的《新闻联播》,也比你饭后一根烟、熬夜打游戏、酒后泡澡强一万倍。
你可能会觉得医生说话太严厉了,但这是因为我们见得太多、心疼太多。每一位因心梗倒下的病人,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崩塌。心脏这个器官,它不吭声的时候,你觉得它没事;但一吭声,很可能就是绝响。
所以啊,别再觉得“我还年轻”“我不胖”“我平时挺能熬”,这些不是你健康的“免死金牌”。心梗不挑人、不挑时间、不讲道理,它只认一个理:你是不是在“透支”自己。
医生劝你:命这件事,别跟它较劲。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2023)[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10):837-859.
[2]王焱,刘建民.饮酒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4,16(02):165-168.
[3]李建平,陈立.熬夜对心血管系统健康的影响及机制探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3,39(01):45-49.
来源:木子李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