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9元”属于典型的“尾数定价”或“魅力定价”。相比10元,9.9元在心理上感觉便宜了一个量级(一位数 vs 两位数),这种“几分钱效应”能极大地激发购买冲动。
国人只喜欢买9块9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存在的观察,但它更像是一个“幸存者偏差”式的现象,而非全貌。
当然,咱们国人绝对不是只喜欢买9块9。 但不可否认,“9块9”作为一种强大的营销策略,确实精准地击中了中国庞大消费市场中的多个关键痛点。
“9.9元”属于典型的“尾数定价”或“魅力定价”。相比10元,9.9元在心理上感觉便宜了一个量级(一位数 vs 两位数),这种“几分钱效应”能极大地激发购买冲动。
对于非必需品或新品牌,9.9元意味着极低的决策风险和试错成本。“不好用也不心疼”是很多消费者的真实心态,这非常适合新品推广和拉新。
无论是通过拼团、秒杀还是优惠券形式拿到9.9元的价格,消费者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种“赢了”、“抢到了”的心理满足感和乐趣。
对于拼多多、淘宝特价版等电商平台来说,“9块9包邮”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它能够吸引海量用户,提升日活跃用户数(DAU),并引导用户浏览平台的其他商品,形成消费闭环。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成熟、最庞大的日用消费品供应链体系。只有在如此规模效应和高效物流的支持下,“9块9包邮”才成为可能且有利可图。
如果说“9块9”代表了市场的“下沉市场”和“性价比”一端,那么中国市场的另一端则是如火如荼的“消费升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之一。爱马仕、路易威登、茅台等品牌的消费者大有人在,他们追求的是品牌价值、身份认同和极致体验,价格敏感度极低。
庞大的中产阶层愿意为品质、健康、设计、体验和服务支付溢价。有人愿意买3000元的戴森吹风机,也有人会在直播间抢9.9元的手机支架。
有人愿意买上百元一杯的精品手冲咖啡,也会囤积打折的瓶装水。有人愿意为孩子的有机食品、进口奶粉支付高价,也会为自己买便宜的零食。
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聪明,他们追求的“性价比”是“在预算内买到最好的产品”。例如,小米的成功就在于它提供了在同价位里性能、设计最出色的产品,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的“性价比”。
当前中国消费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K型分化”:一端向上: 消费者愿意为品牌、情感价值、技术壁垒和稀缺性支付高价。一端向下: 消费者对基础功能型产品、日常消耗品的价格极度敏感,追求极致的实用和低价。
那些缺乏品牌特色、品质一般、价格又不那么便宜的传统中间品牌会活得越来越艰难。
这意味着,同一个消费者,在不同的消费场景和品类中,可以自由地在“9块9”和“999元”之间切换。 他们可能早上用着海蓝之谜的面霜(消费升级),中午吃着20元的外卖午餐(理性消费),晚上又在拼多多抢了个9.9元的收纳盒(极致性价比)。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复杂、最多元的消费市场。 “9块9”是这片巨大海洋中一股非常显眼、流量巨大的洋流,但它绝非海洋的全部。在这片海洋里,既有追求极致低价的浮游生物,也有遨游在高端领域的巨鲸。
9块9是生意,是流量,是策略;而消费的全貌是生活,是层次,是选择。 理解这种复杂性,才是理解中国市场的关键。
来源:时髦晓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