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回忆,1960年她从美国返回台湾,就收到了一封请柬,原来是整编74师的老兵们要请自己的师母吃饭。
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回忆,1960年她从美国返回台湾,就收到了一封请柬,原来是整编74师的老兵们要请自己的师母吃饭。
晚宴当天,74师的老兵们摆了二十多桌,几乎每个人都来给师母敬酒。
由此可见,74师的凝聚力确实非常的强悍,74师已经覆灭,张灵甫也已经阵亡,但是很多74师的老兵仍然记挂着王玉龄。
当年陈毅老总的担忧确实是正确的,74师的那帮俘虏,或许不能轻易将其放走……
整编74师是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之一,也是蒋介石的“御林军”。
74师是有着完整全套的政治组织架构的,是模仿我军的,或者说是模仿苏军的,但是又不完全类同。蒋介石当年在大革命时期,和苏联的军队教官接触很多。
国民革命军最初,也确实是模仿苏军建立的,74师属于学的比较好的一支队伍。
连队下设专门的指导员、宣传队员、火线喊话组织,当然还有监视士兵的秘密警察机构,以及督战队。
74师和其他国军部队最大的区别在于,74师是有着学习制度的,当然学的不是什么好的东西,都是蒋介石的“战斗心得”,其中便有对付我军的手册。
74师的士兵也有专门的选择,大多都是良家子,粗通文化,但是不懂道理。
这种士兵能看懂手册,但是弄不清里面的逻辑漏洞,最容易忽悠,士兵们还要配发一个日记本,让写日记成为习惯。
后来很多74师的士兵被俘后也没改掉这个习惯,一天不写日记就浑身不痛快。
结果日记里面全都是什么“政治民主化”之类的东西,在74师多年的老兵,大多都接受过专门的教育,这种思想在脑海中扎根很深。
因为有着严密的思想组织控制,所以在74师想要逃跑或者投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孟良崮战役的最后阶段,四纵冲上了山头,抓到了几个伤兵,这几个伤兵是宿迁人,解放区沦陷后被抓了壮丁来到74师,属于没有中毒的新兵。
他们清楚解放军好,来了74师就想偷偷跑到解放军那里,但是战场上根本就没法投降,74师的督战队和密探监视实在太严密了。
在物质生活上,蒋介石对74师确实没得说,大鱼大肉全都有,很多74师士兵被俘后,吃不惯我军的粗粮,因为富裕生活过惯了。
一到饭点,他们绝对是垂头丧气,不想吃,但是又饿,很是滑稽。
一些74师的战俘被补充到我军部队后,表面上服从,但是内心也不服气,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摆在正面再打一场,你们赢不了”。
他们只是抱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态度,暂时隐忍下来,过一天算一天,打国军的时候就朝天放枪,不愿意真打。
后来我军和这些战俘办讨论会,他们也能将我军的缺点说出个一二三。
比如说步兵排在进攻时,以纵队队形前进,过于密集,如果中间落下了炮弹,三个班都要受到损失。
排长指挥进攻时,前进就高举帽子,后退就放下帽子,这种方式太简单,不能适应战场上迅速变化的情况。
普通士兵在战斗中不善于保护自己,卧倒时应该挖一个简单的卧射坑,隐蔽后再进行自保射击。
伪装时应当注意和周围环境的一致,比如孟良崮战役就是山地作战,但是有的人却把花草绑在了帽子和皮带上,和土色根本就不一致,就连飞机都能发现。
如果军装本身就和土色一致,那就不要作伪装,不要画蛇添足暴露自己。
孟良崮战役中炮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解放军的山炮阵地选择并不恰当。
有一门山炮设置在小高地两棵树中间,这个高低低于74师的阵地。
如果当时被74师的炮兵发现,居高临下,很容易就会被击中,炮兵阵地最好还是选择再村落中,再民房的墙上挖开一个洞就可以。
还有打扫战场时不注意收集有价值的物资,比如阵地上的美国无线电电话机,解放军战士问了是什么之后,扭头就扔地上了。
拖大炮的骡马都经历了至少半年的训练,如果放在步兵部队中拉普通的物资,也是一种浪费,应当集中使用。
如果说这些都是国民党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高级军官说出来的,那么这不是什么很难让人理解的事情。
但是74师的普通士兵,在这些问题上都能说的头头是道,他们的战术水平即便是放在我军部队,都能当一个班长。
幸好这样的部队,整个国民党军中,也就只有一个74师,也幸好这支部队,被我军歼灭了。
我军向来重视对战俘的处理工作,在井冈山时期,毛主席曾经亲自制定了红军的俘虏政策,包括一不打、二不骂、三不搜腰包。
还有对受伤的战俘予以治疗,自愿留下的接收当红军,不愿意留下的就放走,给路费,让他们回家。
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了解放战争爆发后,甚至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对付国民党顽固派时,也是这么做的。
但是在解放战争爆发后,中央就提出了新的方针,要求对战俘释放问题需要权衡利弊,灵活运用,积极争取加入我军,而不是消极放走了事。
但是孟良崮战役时,我军俘虏了敌军将近两万人,可是当时我军尚未完全转危为安,山东战场的局势也相对危险。
解放军的野战军实行的又是运动战,部队长期高速、高强度运动,带着两万俘虏很难展开。
而且山东解放区本身就土地贫瘠,群众生活更是非常困难,野战军多了两万战俘,供应也是一个问题。
因此在当时就有人主张,对74师的战俘,可以选择酌情释放,毕竟当时情况确实特殊,我们确实很难养得起这么多人。
这个关键时刻,是陈毅陈老总果断拍板:“74师的俘虏,一个都不能放!”
陈老总考虑的是,74师的官兵越是顽固,越是难以转化,我们就越是不能轻易的放走这些人。
因为他们在离开后,一定会选择回归蒋介石的军队,重新成为我们的对手,成为我们的大麻烦,因此不能放!
事后王玉龄的遭遇,也确实证明了陈老总的正确。74师的敌人就是如此的顽固,凝聚力同样非常强,当时要是放了,或许会是一个大麻烦。
《从“抗战王牌”到灰飞烟灭——国民党整编74师的兴衰给我们的启示》 孙海东
《孟良崮战役中的俘虏兵》 刘子君
《张灵甫遗孀王玉龄访谈》 陈永
《孟良崮战役俘虏的教育与转化》 夏继诚
《陈毅、粟裕在孟良崮战役中的军事指挥艺术》 王冠卿 鲁统彦
来源:趣叭叭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