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年仅10岁的张秀莲毅然投身抗日救亡洪流。在严酷的扫荡中,她与村里的孩子们组成抗日儿童团,协助民兵掩护群众转移,承担站岗放哨、盘查行人、传递情报等任务,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家国重任。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年仅10岁的张秀莲毅然投身抗日救亡洪流。在严酷的扫荡中,她与村里的孩子们组成抗日儿童团,协助民兵掩护群众转移,承担站岗放哨、盘查行人、传递情报等任务,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家国重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昔日的少年战士已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但那段烽火岁月仍在她心中灼灼生辉。张秀莲时常凝望远方,记忆又回到那个战火纷飞却信念如山的年代——她怀念并肩作战的伙伴,怀念那段以勇气写就的青春,更怀念最终照耀苦难大地的胜利曙光。
革命家风代代传
一家五口齐上阵
近日,记者拜访了97岁的张秀莲老人。她坐在洒满阳光的窗边,目光清亮。谈起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她的声音沉稳而清晰,仿佛时光一下子退回到80多年前。
1928年,张秀莲出生在莱芜市苗山镇,父亲曾担任小学校长,母亲是村里的妇救会会长。在父母的影响下,张秀莲从封建礼教的枷锁中解放了出来,“不缠脚、剪发、学文化,那时候的女性是想都不敢想的。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全校只有我一个女生。”张秀莲说。不仅如此,张秀莲还带动其他女性反封建,破除迷信,学文化。
1938年,泰莱地区的斗争环境十分恶劣,日军到处扫荡。在抗日最艰苦的时候,张秀莲的父母响应党的号召,动员两个儿子参加了八路军和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张秀莲也加入了八路军后勤生产部门。
纺车轴里藏密信
农家院中护金库
1938年4月,山东抗日根据地拟在胶东半岛建立北海银行,作为稳固的经济补给后方,为抗日武装提供经费支援。但大量的黄金、银元放在哪里,成为困扰组织的一个难题。最终,张秀莲一家担起了这个重任。“当时,我父母轮番把银行的财物埋在地里和院子里,他们商量着,‘如果有一个人牺牲了,活着的能知道藏在哪里’。”张秀莲说。
遇到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张秀莲的父亲和张秀莲背着银行的黄金、银元往山里跑,跑到半路,敌人追上来了,他们就又钻到桥底下去,直到躲开了日军的扫荡,他们才从桥底钻出来继续往山上走,在山上一住就是好几天。
张秀莲一家守着北海银行的黄金、银元过着苦日子。他们一家守护的黄金和银元,从来没有少过一分一厘。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山东抗日根据地向延安输送的黄金达13万两,它见证了山东人民拥戴共产党、支援抗战的拳拳之心。
1942年,日军实行“三光”政策,企图把革命根据地变成无人区,再加上旱灾严重,部队缺粮严重。“那时和母亲把家中仅有的高粱面掺上糠菜,做成团子给部队的同志们吃。生活稍有一点好转,就给部队的同志们摊煎饼,想方设法弄点菜。”那一年,敌后作战的八路军和地方同志与敌人打游击战,许多同志在张秀莲家中吃住、开会、研究抗战工作。
随着战事不断吃紧,八路军的情报路线也被日军的据点所隔断。负责传送“鸡毛信”的任务落到了张秀莲身上,“插着鸡毛的信件,都是需要抓紧时间送出去的重要情报,拼了性命也要完成任务。”同年,敌人把据点设在了张秀莲所在村子不远处的响水湾,为了第一时间把“鸡毛信”送到接头人手中,张秀莲把信藏到纺线车的车轴里,扛着车向敌人的据点走去,“我是邻村来的,来走亲戚。”接受盘查时,张秀莲急中生智,顺利通过了据点。“那时候的日本兵骑着马,挎着三八大盖,有机枪、迫击炮。当时我们的力量还很薄弱,只能智取,不能强攻。”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张秀莲说。
采访中,当记者问及为什么如此年幼就投身革命时,张秀莲一字一句地说:“家都没了,还有什么童年?我们那一代人啊,是在战火里一夜长大的。”
从战场硝烟到幸福晚年
她用一生诠释“无愧于心”
新中国成立后,张秀莲先是去到浙江宁波地区妇联办事处工作,后来回到山东,1970年她当选泰安地区第一次党代会代表。在参加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期间,张秀莲曾先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回想过去的岁月,既有战友并肩作战的美好记忆,也有目睹同伴牺牲的刻骨之痛,复杂的情绪在张秀莲心中交织。她说,战场上不能有丝毫软弱,恐惧和眼泪换不来同情——唯有坚定信念,才能走向最终的胜利。战争的残酷,远超常人的想象,生死往往只在一瞬。正因为经历过烽火岁月,才更懂得和平的珍贵、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如今我已年老,组织关怀备至,儿女孝顺体贴。我这一生无愧于心,更无愧于曾经走过的路。人这一辈子,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本分做人、踏实做事。到老时回望过去,能够坦然地说一声:我尽力了,也珍惜了。”张秀莲说,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不忘历史,珍惜当下,更勇敢地追求理想。愿他们在前行的路上,始终眼里有光、脚下有路、心里有信念。
记者:张建
摄影:隋翔
编辑:孙青
来源:泰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