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智能化,智能装备重塑千年农耕,这些企业站上产业潮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07:30 2

摘要:清晨的阳光洒在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上,这里的农民不再凭经验浇水施肥,而是通过手机查看物联网传感器数据,轻点屏幕就能完成精准灌溉。

清晨的阳光洒在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上,这里的农民不再凭经验浇水施肥,而是通过手机查看物联网传感器数据,轻点屏幕就能完成精准灌溉。

在河南驻马店的万亩麦田里,无人驾驶拖拉机正按照预设路线精准作业,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农机装备实现了播种、施肥、收割全流程自动化。这样的场景正在中国广大农村快速普及,农业智能化已经成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农业智能化是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准感知、智能决策和自动化执行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它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农业生产模式,破解“靠天吃饭”的千年难题。

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支持种植、养殖等农业领域智能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

这一政策利好为农业智能化赛道注入了强劲动力。据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已达1,050亿元,2019-2024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5%。

智能农机是农业智能化的核心装备,包括无人拖拉机、智能收割机、精准灌溉系统等。这些装备通过搭载传感器、导航系统和智能决策平台,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与智能化。

智能农机的技术突破

在吉林长春刚刚结束的第24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上,氢燃料无人驾驶拖拉机、激光除草机、无人农业车等高科技农机成为焦点。

中国首台“5G+氢燃料”无人驾驶拖拉机能在复杂地形完成自动驾驶或远程作业,并可根据负荷在氢能与“氢电混动”之间切换。每亩作业成本仅需两元左右,远低于传统柴油机。

吉林大学科研团队展出的二氧化碳激光除草机利用AI视觉系统精准识别杂草,再通过激光“灼烧”,全程无需化学除草剂,实现了对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

市场规模与代表企业

智能农机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农机购置补贴同比激增30%,单台智能农机最高补贴达60%。

2025年农机购置补贴预算超300亿元,重点倾斜大马力拖拉机、无人收割机等高端装备。14省已启动农机“以旧换新”试点,报废一台国二柴油机补贴2万元,直接刺激更新需求。

一拖股份 作为拖拉机领域的龙头企业,在国内大中型拖拉机市占率超35%,100马力以上机型占比达60%。公司联合华为开发智能农机操作系统,实现无人驾驶、AI识别的全场景覆盖。

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8%,海外订单占比提升至25%。

中联重科 则是智能农机的“跨界颠覆者”,从谷物收割机到甘蔗收获机,产品线覆盖14大作物品类,烘干设备市占率第一。

公司发布纯电动智能收割机,充电1小时作业50亩,获国家绿色农机专项补贴。当前市盈率仅12倍,较工程机械板块折价40%,股息率超5%。

农业无人机是农业智能化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装备之一,主要用于植保喷洒、农田监测、播种等作业。目前无人机植保作业成本已降至传统人工的1/5。

技术优势与应用场景

农业无人机具有作业效率高、适应地形广、减少农药暴露等优势。大疆农业无人机市占率超70%,其产品可通过多光谱摄像头识别杂草分布,联动植保无人机进行靶向喷洒,使农药使用量降低40%,作业效率提升3倍。

市场格局与前景

随着低空经济概念崛起,农业无人机市场正迅速扩张。极飞科技的智能农业产品已出口至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显示出中国农业无人机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农业机器人是农机装备的高级形态,能够完成采摘、除草、分拣等更加精细化的农业作业。尽管目前农业机器人依然只是“盆景”,只在小部分经营主体和场景应用,但其发展前景广阔。

技术突破与创新应用

近年来,农业机器人领域涌现出多项创新突破。浙江大学团队研发的采摘机器人,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识别成熟果实,机械臂以每秒3次的速度完成采摘动作,准确率达98%。

宇树科技将其四足机器人Go2应用于智慧农业领域,基础售价为1600美元,对高值农业来说具有一定性价比。该机器人搭载农业专用传感器及AI视觉系统,可用于监测幼苗生长并实时采集田间数据。

深圳蓝侠机器人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发的全国首台冬枣采摘机器人“篮侠”不久前在陕西大荔投入应用。第二代冬枣采摘机器人样机已进入研发阶段,重点解决高温条件下识别和抓取效率下降等问题。

代表性企业

托普云农 作为智慧农业龙头企业,持续深化农业AI布局,积极研发智能农业机器人产品。公司掌握核心技术,2024年研发人员占比26%、投入占比11%。

公司积累7项核心技术,相关产品收入贡献超75%。公司IPO募资2.3亿元投入研发中心、平台升级与制造基地三大项目,着力提升产品研发、生产及一体化服务能力。

农业智能化产业链包括上游的零部件制造、中游的智能装备制造和下游的农业应用服务。整个产业链正迎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上游领域

上游主要包括传感器、芯片、控制器等零部件供应商,以及材料供应商。鑫源智造 在镁铝业务方面强化“轻量化”技术优势,依托在镁合金压铸领域服务主流车企及新能源品牌积累的20余年技术经验,为汽车、低空经济、机器人等领域开发适用于特殊场景的轻量化、智能化装备壳体部件。

公司已启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新型材料替代研究,开发满足高强度、低重量要求的传感器支架、关节部件等精密组件。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9亿元,同比增长388%。

中游领域

中游主要包括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整机制造商。除前述提到的一拖股份、中联重科外,潍柴雷沃发布了全球首款氢燃料电池拖拉机,作业效率提升40%,续航突破12小时。

下游领域

下游主要是智慧农业运营和服务商,提供农业数据分析、精准农业解决方案等服务。托普云农借助先发优势服务累计1000+市县级农业主管单位,积累浙江移动、中国电信等大客户资源及大项目经验。

2023年交付500万元以上大型智慧农业项目6,756万元,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1%。

农业智能化概念在资本市场上表现活跃。截至2025年8月26日收盘,多家农业智能化相关企业涨幅显著。

托普云农 作为智慧农业龙头,被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给予跑赢行业评级,目标价130.00元,基于PE估值法,对应2026年57倍P/E。公司预计2025-2026年EPS分别为1.87、2.3元,复合增长率为+26%。

鑫源智造 在公布“智能化+轻量化”双轮驱动新战略后,业绩大幅增长。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84%;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44%。

一拖股份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8%,海外订单占比提升至25%,目标市值看高至500亿。

尽管农业智能化前景广阔,但仍面临多方面挑战。

技术与应用挑战

农业是非标准化环境,对象是生命体,需要光、学传感、机械、算法等领域专家协同解、题。农业比较效益低,技术不一定多高但成本要尽量低,没效益农民就不会买账。

有的技术产品说、起来丰满、用起来骨感。以采摘为例,最难的是辨别成熟的果实,还要避开枝叶实现无损采摘。

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管理、风险防范等领域应用,帮助农民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和水平。

到本世纪中叶,农业强国将全面建成。那时的农业机器人可能会像今天的拖拉机、收割机一样普及。智慧农业不是人、与机器的博弈,而是彼此之间的赋能。

传统农机把农民从“体力劳动、者”变为“机器操作手”,智慧农业机器人将把农民升级为“机器人管理者”、“数据决策师”。

农业智能化正朝着更加精准、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未来几年,我们可以预见以下趋势:

融合化发展:5G、边缘计算和AI大模型的进一步融合,将推动农业物联网向更智能、更自主的方向发展。未来的农场,或许将由“数字农人”协同管理,真正实现“无人化”或“少人化”高效运营。

轻量化与智能化并行:鑫源智造提出的“智能化+轻量化”双轮驱动战略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轻量化材料可以降低设备能耗,提高续航能力;智能化技术则提升设备的自主决策和作业能力。

全球化布局:中国农业智能装备不仅在国内市场普及,还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扩大份额。极飞科技的智能农业产品已出口至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拖股份的海外订单占比也已提升至25%。

产业链整合:农业智能化企业正从设备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向拥有材料、整机、系统、服务全链条能力的智能装备提供者转型。这种垂直整合能够提高产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截至2025年8月26日,重庆鑫源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615)在“智能化+轻量化”双轮驱动战略下,实现了营业收入3.29亿元,同比增长388%的亮眼业绩。

在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里,由物联网设备构建的“数字神经网络”正在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使蔬菜产量提升20%以上,同时减少30%的水肥使用量。

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农业革命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已经深入田间地头的现实。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不断成熟,农业智能化正从一个“盆景”逐渐转变为一片广阔的“风景”,描绘着中国农业的未来图景。

特别申明:文章基于公开信息整理而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注意甄别风险!

来源:建股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