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江西省赣南采茶戏剧团(客家艺术创作研究所)揭牌仪式暨赣南采茶戏振兴发展座谈会在赣州举行。江西省赣南采茶戏剧团(客家艺术创作研究所)揭牌,标志着该剧团正式迈入省、市协同发展新阶段,成为江西首家省、市共建国有文艺院团。座谈会上,与会专家立足江西文艺事业与赣南
近日,江西省赣南采茶戏剧团(客家艺术创作研究所)揭牌仪式暨赣南采茶戏振兴发展座谈会在赣州举行。江西省赣南采茶戏剧团(客家艺术创作研究所)揭牌,标志着该剧团正式迈入省、市协同发展新阶段,成为江西首家省、市共建国有文艺院团。座谈会上,与会专家立足江西文艺事业与赣南采茶戏振兴发展大局,展开深入研讨、交流,为赣南采茶戏剧团的长远发展建言献策。现刊发专家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在创新中传承
在传承中发展
□尹晓东(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
江西省赣南采茶戏剧团历史悠久,过去数十年创下了辉煌业绩。其升格为省级院团并实施省、市共建,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文化建设的重要创举,在全国具有代表性。该剧团成立的同时加挂了“客家艺术创作研究所”的牌子,这对赣南采茶戏保护和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同时提出“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需要培养造就一批杰出人才投身戏曲事业,承担起传统艺术的传承保护使命;二是这批人才还需肩负推动戏曲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使命。
江西省赣南采茶戏剧团正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行的典范。赣南采茶戏从最初的民间小戏发展到今天,剧种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传承创新,通过抓创作,培养人才,走出了一条“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正确发展道路。
为什么今天我们如此重视非遗和剧种保护,几乎所有戏曲剧种都已列入各级非遗名录。这既体现出文化自觉,也反映出深刻的危机意识。但我们也要警惕“保护”变成“固化”。历史上,艺人走南闯北,声腔随方言和地域文化演变,不断催生新剧种。没有当年的开放与融合,便不会有后来三百多个地方剧种的繁荣。今天我们强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避免泛剧种化、固步自封。“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赣南采茶戏正是在做这样的努力——它没有昆曲、京剧那样沉重的历史包袱,反而正在宽松的环境中探索一条新路。
中国戏曲从民间生长出来,不同于西方歌剧的形成发展之路。今天,娱乐方式多元,戏曲已难复昔日盛况,但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应中断。一方面,戏曲的创作题材若与当代生活脱节,观众自会疏远;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还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何在新的生态中保持创作活力与艺术水准,是一个重要课题。
剧种音乐是剧种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正所谓“戏以曲传,戏以曲兴”。当地政府未来应进一步支持剧种乐队建设和音乐创作,为其发展创造更有利条件。方言是剧种风格的根基,声腔随语言变化,形成丰富的地域特色。作为文化遗产,方言价值应予充分保护;但作为活态艺术,剧种也需寻求与现代语境的对接。
当前戏曲艺术面临诸多理论与实践课题,亟需深入探索。更名升级后的江西省赣南采茶戏剧团,应致力成为中国新戏曲的代表,继续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新韵潮涌 多元创新
□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
江西省赣南采茶戏剧团的授牌,有两层意义:一是展现了剧团的艺术尊严,“剧团”这一概念即戏曲人最独特的标志。二是尊重了赣南采茶戏近70年的艺术成就。赣南采茶戏剧团几乎是江西省“唯一的”、孤军奋战的代表,很难在江西省找出第二个能够和它一样,连续在全国的舞台艺术领域中创造如此成就的剧院团。
这个剧团在面临巨大缺陷、不足和困境时还能取得辉煌的成就,这固然令人赞叹。但是剧场、乐队建制、各方面人才缺乏等问题还是要逐一解决。江西省赣南采茶戏剧团需要来自省委、省政府,赣州市委、市政府,来自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顶层设计和合力托举。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落入有了牌子、没有位子的空壳剧团的境地。
江西省赣南采茶戏剧团数十年葆有很高艺术成就的根本,在于它始终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始终以原创为剧团发展的根本立场,靠原创能力带动剧种发展。当众多剧种固守乡土时,它没有走老路,而是走戏曲改革时期在传统基础上提升的路子,让原创成为重要基础。第二,始终保持赣南采茶戏的戏曲思维,以小戏应有的风格进行大戏尝试。不追求大场面、大故事,永远追求小情趣、小人物,以场面扩大化完成舞台再现。第三,剧团始终保持一种现代理念。作为赣南采茶戏艺术的三个核心内容的歌、舞、戏,三者如何组合有无限可能。几百支曲牌是艺术源泉,再加上“三艺三绝”等表演内容,以及“四小金刚”展现的戏剧思维。以此为根基,无论怎样创新都仍是赣南采茶戏。
对于剧团未来的发展,有几点建议:一是从地方文化中找根基。赣南采茶戏的驾驭空间实际上非常宽广,艺术本体已夯实、丰富,要用这些手段驾驭更宽的题材领域。二是剧种本体如何继续壮大。当《一个人的长征》以矮子步走出精彩时,也让人更为期待女性表演也能有更多精彩。三是在不断发展的现代文明中寻找灵感,跟上时代,进行多元创造。现代舞台艺术多样丰富,剧团应始终保持实验性色彩,让艺术家更自觉地面对日新月异的舞台。唯有如此,江西省赣南采茶戏剧团才能成为值得期待的省级院团、国家级院团。
从民间走来的剧种
更具时代发展潜力
□张曼君(著名导演艺术家)
赣南采茶戏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政府对剧团一如既往的坚实支持。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历届赣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持续关怀下,剧团才得以一步步发展壮大,迈上今天的平台。
赣南采茶戏的核心发展路径在于多元融合与多元发展。这一剧种天生具有自由、包容的特性,它能够融合民间生活、大戏曲音乐、音乐剧和歌舞剧的元素,形成为我所用、兼收并蓄的特点。例如在我的首部执导大戏《山歌情》中,以兴国山歌和采茶戏融合为基础,借助音乐家陈裕光“融传统于创新”的手法,形成了一种极具地域风情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所以,中宣部在首届“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将赣南采茶戏定义为“赣南采茶歌舞剧”,由此凸显出形式创新与内容传统的有效结合,成为剧种现代转型的重要的突破性标志。同样,在《八子参军》中,以歌剧式的多重音乐结构来刻画战争与亲情,突出了音乐抒情力量;在《一个人的长征》中,回归戏曲传统形式,整合民间、民俗、美声等音乐元素,进一步印证了多元融合的创新价值与实践路径。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是具有鲜明的生活化、时下性与时代性,它从民间走来,表达的是最真实的生活情感,这既是它的传统特色,也是它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通俗文化的表现充满了人间烟火气,表达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富有生活情趣。从《山歌情》《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到接下来创作的《小河弯弯向南流》,都将继承这些特点,开拓更新的叙事空间与语言形态,不断探索多元融合与创新。
赣南采茶戏是一个充满民间生命力和时代发展潜力的剧种,它将坚定地扎根于地域特色与戏曲美学当中,继续通过多元融合发展的路径,持续焕发新的舞台生命力。欣逢盛世,赣南采茶戏依托更高的平台与更完整的团队,正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未来必将为提升江西的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沉得下去方能走向新的高度
□盛和煜(著名剧作家)
江西省赣南采茶戏剧团挂牌,是意义非凡的大事、喜事,它值得这份赞誉。
为何值得赞誉?赣南采茶戏作为一个小剧种,其发展历程堪称“矮子步走出了新高度”。矮子步——它放低身段,贴近生活,稳健前行。杨俊在《一个人的长征》中围绕花姑、最终走向红军队伍的矮子步,就蕴含着独特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与潇洒,在包括京剧、湘剧在内的全国三百多个剧种中独树一帜。正是凭借这份源自艺术本体的自信,赣南采茶戏实现了从市级剧团到省级剧团的跨越。
在剧团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大家也在忧虑,赣南采茶戏似乎过于依赖红色题材。在我看来,题材本身并不是局限,关键是我们如何去表现它。就像屈原在《山鬼》中借“香草美人”追寻完美,虽不可及却始终求索——这已上升到了哲学层面。我在《山歌情》的创作谈中写道: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农民改变命运的现实诉求,升华为阶级觉悟。这既属于主旋律,也同样触及人类共同命题。《十二月等郎》刻画的是中国女性千年以来的等待,也是一种人类共通的生存状态。再比如《一个人的长征》,无论持何种信仰、何种立场,几乎没有人不对长征表示敬仰。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之所以震撼世界,正因为它超越了人类生理与意志的极限,成为一种信仰的象征。
因此,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赣南采茶戏与黄梅戏有相似之处,若说最大的艺术特点,应该是亲和力。那些原生态的革命歌谣,哪怕文辞不加修饰,也充满了原始而蓬勃的生命力,极其动人。这些未经文人雕琢的词句,反而更具冲击力。
创作有时需要一点“癫狂”,要把视野放得更开,把站位提得更高,同时还要能俯下身来,扎根土地——正如赣南采茶戏的矮子步,唯有沉得下去,才能真正走向新的高度。
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王瑜瑜(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主编)
以赣南采茶戏为代表的地方剧种在当代发展的路径大致可以凝练为: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我们经常谈及传统戏曲的守正创新,“守正”从本质上讲应当是“向下扎根”的过程,这是维系剧种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关乎剧种的文化土壤、关乎剧种的魂魄、关乎剧种的群众基础。向下扎根,才能守住戏曲剧种最本质、最具特色、最不可替代的文化特质。
同时,地方剧种“向上生长”的问题也特别需要关注。
其一,从事实来看,一个从乡土走出来的剧种赢得更广泛阶层乃至全社会的关注与认同的过程,也是影响力不断拓展和提升的“向上生长”的过程。在很多地方戏曲剧种发展的过程中,戏曲电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态曾经发挥过非常大的作用。这启示我们对当代地方戏曲传播方式的新变要高度重视,传播方式直接影响着当代戏曲剧种的传播、影响乃至生存状态。
其二,从古至今,重要的文学家、艺术家对乡土剧种发展发挥的作用需要充分肯定,今天更要充分借助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艺名家的力量,推动乡土剧种的发展。在江西戏曲发展历史上,著名的文人戏曲家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奠定了江西戏曲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三,赣南采茶戏的未来发展,应着眼于创作题材的提升、拓展、突破。目前赣南采茶戏获得全国性影响的作品以红色题材、革命题材为主,她可以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尝试驾驭更广泛、更多元的题材,触及更普遍的人类命题、社会命题、文化命题,进而扩大在全国的影响力。
其四,剧团更名为“江西省赣南采茶戏剧团”,更要思考如何作为江西戏曲、客家文化的代表,思考为江西戏曲,甚至中国戏曲做出哪些新的贡献,思考如何与兄弟剧种协同共进,更好地发挥团结、引领作用,思考如何彰显客家传统艺术文化的独特内涵。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汪玉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江西省赣南采茶戏剧团,是一个有灵魂、有性格、有初心的艺术团体。回顾其发展历程,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奋斗,有三条经验尤为珍贵:
一是坚守初心与信仰。剧团汇聚了以张曼君、龙红、黄玉英、杨俊等为代表的艺术家,他们对采茶戏艺术怀有炽热的爱,并为之付出巨大努力。剧团始终坚守对赣南采茶戏艺术的信仰,坚信其作为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大生命力与群众基础。
二是出人出戏,传承有序。从黄玉英、张曼君、龙红到杨俊,几代采茶戏人形成了蓬勃有序、富有生命力的传承关系。在“出人出戏”的良性循环中,剧团实现了从地方剧团到省级院团的跨越。
三是扎根赣南,服务人民。剧团每年深入基层演出200至300场,在赣南的土地上汲取艺术养分,回应人民期待。剧团从未忘记基层,是其强大艺术生命力的源泉。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在江西省赣南采茶戏剧团迈向新征程中,重温并坚守这些基本经验至关重要。当前,我们肩负省市共建江西省赣南采茶戏剧团的重任,应聚焦三个方向:一是推动地方小戏向地方大戏发展。赣南采茶戏已实现了从地方小戏到地方大戏的跨越。我们要巩固、发展并光大赣南采茶戏作为地方大戏的地位,使其向知名剧种看齐,努力并驾齐驱。二是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必须切实承担起以赣南采茶戏为中心,对江西采茶戏这一珍贵非遗进行活态保护的历史责任。三是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加大对赣南采茶戏的扶持力度、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支持剧团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未来,剧团要取得长足发展,应狠抓剧目创作,拓展题材空间;复排与移植传统剧目;强化研究力量建设,重点强化对赣南采茶戏及江西采茶戏的研究力量,使剧团真正成为名副其实、能担当重任的研究型演出团体。
张曼君对赣南采茶戏
现代转型的意义及其启示价值
□穆海亮(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陕西省剧协副主席)
在赣南采茶戏从地方性小剧种,向有着全国性影响力的知名剧种迈进的过程中,张曼君导演做出了诸多贡献。不仅打造了诸多经典剧目,并收获了一系列国家级奖项。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使赣南采茶戏的剧种气质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一转型的路径及其艺术经验,不仅对赣南采茶戏影响深远,而且放在全国视野中,对很多地方性剧种都有启示意义。
其一,通过丰富赣南采茶戏的题材表现领域,极大地拓展了其剧种边界和题材承载力,并赋予深刻的现代意蕴。传统的赣南采茶戏大多表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劳作场面、家长里短、世俗爱情,生活气息浓厚,立意浅显,滑稽感强。张曼君创排的四部作品,从根本上扩容了赣南采茶戏的题材领域,并在全国数不胜数的红色题材剧目中独树一帜,甚至让赣南采茶戏成为最擅长表现红色题材的剧种之一。
其二,通过丰富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艺术语汇,极大地扩容了赣南采茶戏的艺术表现力,并提升了该剧种的美学品格。张曼君注重横向借鉴,把歌剧、舞剧、音乐剧、话剧等各艺术门类的艺术技法都不露痕迹地信手拈来,有效提升了赣南采茶戏的意象建构和舞台赋形能力。特别是在《一个人的长征》中,把几乎一切可用的艺术资源都调动起来,皮影、人偶同台、行当扩充,合唱队直接登场,小乐队参与剧情,采茶戏曲牌与山歌甚至美声唱法形成交响,这都是前所未见的崭新景观。
其三,题材承载力和艺术表现力得到提升的背后,是促进了赣南采茶戏剧种观念的开放,从而为这一剧种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张曼君的艺术视野远远超出一个剧种,甚至超出了戏曲,超出了舞台艺术本身,带给赣南采茶戏审美视野的打开、艺术观念的解放,激活了更多可能性。
由张曼君对赣南采茶戏的创造性贡献,又能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剧种发展中地域性和普遍性的关系、现代化和多样化的关系、歌舞化和戏曲化的关系、现代戏曲与传统程式的关系,从而为剧种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参照。
走向音乐剧发展道路
融入现代戏剧理念
□徐志远(安徽省艺术研究院一级作曲)
赣南采茶戏能够在数十个采茶戏剧种中取得今日的成就,除张曼君导演的苦心孤诣外,剧种自身在中国戏曲声腔体系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尤为关键。
纵观中国戏曲八百年发展史,声腔艺术经历过四次重大变革。赣南采茶戏的成功有其特殊背景:发扬文工团多才多艺的传统,让音乐院校毕业的人才,与当地采茶戏的老艺人结合起来。这种中西合璧的独特环境,使作曲创作享有较大自由空间——既无流派束缚,也少传承桎梏,促成了艺术上的突破。
赣南采茶戏的经验表明,走向音乐剧发展道路,融入现代戏剧理念具有可行性,这种模式获得了群众、领导、专家三重认可。其成功要素包括:卓越的文学基础(如《一个人的长征》的文本质量),整体表演水准的提升,以及特色音调与戏剧性的有机融合。即便采用多种唱法拼贴,也能与剧情完美契合。
经过长期实践,我认为应当从音乐学角度重新审视戏曲发展:聚焦主题表达、形象塑造这些永恒命题。一个值得反复呈现的音乐主题需要精心打磨,要顺应戏剧艺术本质需求,采用多元化表现手段。
赣南采茶戏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从音乐本体论角度,所谓的板、腔本质都是音乐的不同组织形式。下一步是否可以尝试将采茶土调发展为慢板、原板、快板的系统组合,如同黄梅戏的“平词体系”——这种体系并非一代人所能完成,而是在民间长期演进中形成。
20世纪50年代,曾有音乐家预言:戏曲音乐改革与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将殊途同归。他们认为二者本质相通,戏曲改革需借鉴歌剧经验,歌剧创作应吸收戏曲元素。《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作品正是这种融合的典范,既适合文工团演出,也适应戏剧团体表演。赣南采茶戏的发展道路似乎印证了这一预言。
以强有力支撑
促剧团事业振兴发展
□卢勇(江西省剧协驻会副主席)
目前,江西全省有84个国有院团,其中赣州有19个。近年来,在赣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赣州市持续实施赣南采茶戏表演专业定向生培养政策,为赣南各艺术院团输送了一批青年戏剧生力军。江西省23个江西地方戏剧种中,采茶戏有13个。就采茶戏的规模与实力而言,赣南采茶戏可谓“兵强马壮、一骑绝尘”,遥遥领先。
步入新时代的赣南采茶戏,升级为江西省赣南采茶戏剧团后,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人才为基,健全体系。赣南采茶戏的振兴发展,人才是关键。必须建立健全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中长期规划,完善培养结构。既要注重名家名角的打造,又要注重各行当、各方面人才,特别是音乐创作(唱腔设计)人才的培养,构建层次结构科学合理、专业设置成龙配套的现代戏曲人才培养格局。
精品立身,力作支撑。经典剧目是剧团的立身之本和发展核心支柱,它具有传承文化根脉、拓展市场空间、树立行业标杆等多重关键意义,更是院团艺术积淀的体现和持续前行的动力。经典作品凝聚了特定剧种在唱腔、表演、身段、舞美等方面的精华,是传统艺术的“活化石”。院团通过排演和复排这类作品,能够将剧种的核心技艺和美学特质代代相传,避免技艺流失。年轻演员通过学习前辈艺术家在经典剧目中的表演精髓,能够夯实基本功、提升艺术领悟力;创作团队则在与经典对话的过程中,深化对戏剧美学的理解,激发新的创作灵感,并适应时代需求,实现“再经典化”。
政策护航,体系保障。振兴发展赣南采茶戏,亟需地方政府构建系统化的政策支持体系,做到“出政策、给经费”。可向福建学习,推动地市层面出台针对地方剧种保护的法律法规,如上饶弋阳腔已实施保护传承条例。期待赣南采茶戏也能通过地方立法等形式,获得更坚实的传承与保护保障。
深耕客家文化题材创作蓝海
□卢川(江西省剧协副主席、一级编剧)
赣南采茶戏在江西戏曲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虽然我们时常笼统地使用“采茶戏”这个称谓,但事实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采茶戏的重要代表作品、优秀演员以及社会影响力,主要都来自赣南采茶戏。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赣南采茶剧团就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江西戏曲版图中牢牢站稳了脚跟。改革开放以来,更是以稳定的创作节奏不断推出新作品,培养新人。《山歌情》《围屋女人》《快乐标兵》《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一个人的长征》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共同塑造了近50年来江西戏曲的整体格局。
在赣南这片红色土壤,孕育了红色戏曲、红色曲艺、红色舞蹈、红色音乐等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服务于特定年代的需要,在当时发挥了巨大作用,而这种创作能力一直延续至今。在新时代继续深挖红色文艺精神,不断创新作品,是红色血脉生生不息的延续。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赣南采茶戏是产生并扎根于“客家摇篮”的戏曲剧种。赣南采茶戏的产生,其源头也与客家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客家文化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追求,是赣南采茶戏的源头和历史传统。所以,在当下赣南采茶戏的振兴发展道路上,除了深耕红色土地创作主旋律作品外,也应深挖客家文化,表现客家文化的独特审美。
如果说革命历史题材是赣南采茶戏艺术创作的红色土壤,那么客家文化题材必将成为赣南采茶戏创作的蓝色海洋。与赣南采茶戏密切相关的客家山歌、赣南采茶舞等姊妹艺术形式,和赣南采茶戏一道共同构成了客家艺术的瑰丽风景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新采茶、新山歌、新民舞的成功探索,都在“新歌舞演故事”的框架中大放异彩。
编辑:谢东宸 编校:熊小勤
值班主任:明心武 刘芬
编审:黎庆琮 谢瑞洪
来源:客家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