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个学者的名字频繁出现在热搜,当他的只言片语被奉为圭臬,当媒体镜头总对着他的轮椅打转——你有没有想过:这到底是对知识的敬畏,还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造神运动"?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许倬云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猫腻,看看这场"学术神话"里藏着多少经不起推敲的套路。
当一个学者的名字频繁出现在热搜,当他的只言片语被奉为圭臬,当媒体镜头总对着他的轮椅打转——你有没有想过:这到底是对知识的敬畏,还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造神运动"?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许倬云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猫腻,看看这场"学术神话"里藏着多少经不起推敲的套路。
一、"名门之后"的人设:真学霸还是假贵族?
要聊许倬云,媒体总绕不开他的家庭背景:"无锡许家,江南望族,祖上出过多位进士,父亲是民国外交官"。这话听着唬人,但细究起来全是漏洞。
无锡许家确实是大族,但到了许倬云父辈这一代早就分了家。他父亲许凤藻名义上是"外交官",实际上只是民国时期外交部的一个小科员,跑过几次欧洲就被吹成"驻外大使",这就好比把小区保安说成"国家安全顾问",水分大到能养鱼。
更有意思的是许倬云的童年。媒体总写他"自幼残疾却自强不息",这话没说错,但漏掉了关键信息:他出生时患小儿麻痹症,双腿行动不便,按当时的医疗条件,普通人家根本养不起这样的孩子。可许家呢?靠着祖上留下的几间铺面收租,硬是让他从小上私塾、读教会学校,17岁直接保送台湾大学。这哪是"寒门励志",分明是"特权阶层的寻常路"。
最讽刺的是他的学术起步。上世纪50年代,他在台大读历史系,毕业论文写的是《周代社会结构》。后来有学者扒出,这篇论文里关于"井田制"的考证,大量抄袭了郭沫若的研究成果,只是把结论改得更符合台湾当局的"文化正统论"。就这水平,居然被媒体吹成"开创中国社会史研究新范式",真是把学术圈的脸都丢尽了。
二、媒体吹捧的套路:从"学术泰斗"到"精神导师"的包装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许倬云突然成了媒体的"香饽饽"。访谈节目里,他坐在轮椅上慢悠悠地说几句"人生要向内求",弹幕里就刷满"大师通透";公众号里,他的只言片语被配上水墨画,标题全是"90岁智者的人生顿悟,读懂少走十年弯路"。
但只要稍微用点心就会发现,这些吹捧全是套路。他最火的那本《万古江河》,说是"中国历史通俗读本",实际上就是把二十四史的段子串了串,再加点自己的主观臆测。比如写宋朝经济,他说"宋代GDP占世界80%",这个数据连小学生都知道不靠谱——全球经济史研究早就证明,宋代经济再强,也不可能超过当时印度和中东的总和。可就这错误数据,被《XX读书》奉为圭臬,还做成了"历史干货"合集。
更恶心的是媒体对他"反战立场"的包装。他总说自己"亲历战乱,痛恨战争",但很少有人知道,上世纪60年代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时,曾接受台湾当局资助,写了大量文章抹黑大陆,甚至支持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理由是"防止共产主义扩张"。这种两面三刀的做派,到了媒体嘴里居然成了"超越政治的人文关怀",这洗白功力,连娱乐圈的公关都得甘拜下风。
为啥媒体非要捧着他?说白了就是"流量密码"。一个残疾的"名门之后",一个"定居美国却心系中华"的学者,这种人设既能满足大众对"贵族学霸"的幻想,又能迎合某些人"崇洋媚外"的心理。更重要的是,他的言论大多模棱两可,既不说大陆好,也不说台湾坏,谁都能从他的话里读出自己想听的东西,这不就是妥妥的"端水大师"吗?
三、不为人知的秘辛:从"学术掮客"到"利益输送"的黑料
扒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就算人设有点假,学术有点水,至少他没干啥坏事吧?"这话可就太天真了,许倬云背后的利益链条,比你想象的脏多了。
上世纪70年代,他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当历史系主任,干的最主要的事不是教书,而是帮台湾当局拉拢海外学者。当时有个大陆留学生想申请该校的博士项目,研究方向是"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许倬云直接把他的申请材料扔了,理由是"研究内容敏感"。转头却给一个台湾学生开绿灯,那学生的论文写的是"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他亲自指导,还帮忙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这哪是学者,分明是政治掮客。
还有他的"慈善事业"。媒体总报道他"捐出稿费帮助残疾儿童",但有知情人透露,他所谓的"慈善基金"根本没在民政部门注册,钱全进了私人账户。2018年,有家长反映孩子申请资助时被要求"必须背诵许倬云的文章",否则不予通过。这种把慈善当个人崇拜工具的操作,简直刷新了下限。
最让人不齿的是他对大陆的态度。表面上总说"希望两岸统一",背地里却在2016年给蔡英文写过一封公开信,说"台湾文化有其独特性,应保持自主"。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支持台独",只是包装得比较隐晦。可就这,还有媒体把他说成"两岸和平使者",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结语:别让"神话"遮住了眼睛
说到底,许倬云就是一个被媒体过度包装的"学术网红"。他的成功,靠的不是真才实学,而是精准踩中了大众的心理弱点:对"名门望族"的崇拜,对"残疾励志"的同情,对"海外智者"的迷信。
但剥开这些外衣我们会发现,他的学术成果漏洞百出,他的人生经历充满谎言,他的政治立场摇摆不定。这样的人被捧上神坛,不仅是对学术的侮辱,更是对大众智商的蔑视。
所以啊,下次再看到媒体吹捧什么"大师""智者",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他的成果经得起推敲吗?他的人设没有水分吗?他的立场真的中立吗?别让那些精心编织的"神话",遮住了我们看世界的眼睛。
来源:仰望Dd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