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定情信物,人们大多数第一时间会想到首饰、香囊,但在80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条白色头巾见证了一对革命伉俪的坚贞爱情和一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
提起定情信物,人们大多数第一时间会想到首饰、香囊,但在80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条白色头巾见证了一对革命伉俪的坚贞爱情和一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
在邢台南宫市冀南区烈士陵园内,各类照片、实物、雕塑等展陈,生动再现了冀南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战斗历程。
“我右手边的展柜里陈列着一条白色头巾,它的主人是抗日战争时期冀南区第一位女县委书记贾庭修。”记者介绍。
“贾庭修1912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青州一个富裕的小康家庭,受父母影响,很早就萌生了报效国家的念头。”冀南区烈士陵园宣教科科长关静说,1929年秋天,贾庭修考入北平大学。“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投身各种爱国救亡运动;全面抗战爆发后,她在石家庄加入抗敌后援会,领导学生爱国救亡运动;1938年7月,她与平汉线省委书记李菁玉结成革命伴侣,由于革命需要,夫妻二人一直聚少离多,李菁玉将一条冀南妇女常用的头巾送给了她。
这条头巾既是他们夫妻二人互相鼓励的重要信物,也是贾庭修融入冀南群众的标志。1938年8月贾庭修被任命为南宫县委书记,也是冀南区第一位女县委书记。
1942年9月,贾庭修去冀南二地委汇报工作,路过冯召村时正好赶上敌人扫荡,不幸被捕,敌人用镰刀划、枪托打、炭火烤,逼她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深受酷刑折磨的贾庭修坚称自己只是一名小学教员,就会教书。1943年12月,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她才脱险出狱。
出狱后,贾庭修只休息了一个月,便拖着虚弱的病体到太行山参加冀南区工作。由于长期的艰苦生活和狱中折磨,贾庭修患上了严重的贫血和心脏病,1945年11月不幸去世,年仅33岁。
如今战火早已散去,但5万余名革命先烈将热血洒在冀南大地,立下的功勋将被后世永远铭记。
文案:刘 杨
拍摄:郭 硕
后期:齐彦红
配音:关 静
海报:齐彦红
来源:长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