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青岛人,去了几趟天津才发现,621年的建城史,果然名不虚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6 18:00 1

摘要:我是青岛人,在最近十年间去了几趟天津,对于这座美丽的直辖市独有情钟,也越来越发现,原来天津621年的建城史果然名不虚传。

我是青岛人,在最近十年间去了几趟天津,对于这座美丽的直辖市独有情钟,也越来越发现,原来天津621年的建城史果然名不虚传。

其实作为一名青岛人,我常以家乡有碧海蓝天、红瓦绿树为荣,但当我数次踏上天津的土地,漫步在古文化街的青石板上,凝视着五大道的欧式建筑群,方才觉得,这座城市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才是让我感觉真的震撼。

可以说天津621年的建城史,就是一部镌刻在华北平原上的文明史诗。

公元608年,也就是隋朝大业四年,隋炀帝征发河北百万民夫开凿永济渠,将海河与黄河、淮河、长江连为一体。

很快,在永济渠与滹沱河、潞河交汇处,一个名为“三会海口”的水陆码头悄然兴起。而这个位于今天津市区的码头,成为隋唐时期北方最重要的漕运枢纽。

到了唐代中叶,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的稻米、丝绸、茶叶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运往北方。天津地区的军粮城(今东丽区)成为漕粮转运的核心节点,史载“吴船越贾,骈集水次”。

虽然此时的天津未正式建城,却已成为沟通南北的文明纽带,如同海河孕育的一粒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开始闪耀光芒。

1214年,金宣宗为防御蒙古铁骑,在三岔河口设立“直沽寨”,这是天津地区首个军事建制 。

此后,这个驻军千户的军事要塞,如同文明的种子,在海河之畔生根发芽。

1282年,朱清、张瑄率60艘海船从刘家港出发,历经千难万险抵达直沽,开启了中国海运漕粮的先河 。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元代直沽的繁荣景象简直让现代人无法想象。

据悉,当时为保障漕运安全,朝廷在直沽设立一些重要机构,并且驻军达1.6万人 。

后来,随着人口聚集,大直沽、小直沽逐渐形成商业区,根据《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的可见一斑:“无数船舶运载货物至此,仅胡椒一项每日卸载量即达千斤”。

1400年,明朝燕王朱棣率“靖难之师”从直沽渡河南下,四年后夺得皇位。

于是,为纪念“天子津渡”,朱棣于1404年下诏设立天津卫,并赐名“天津” 。

而这个精确到日的建城时间,使天津成为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并且从此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纪元。

据悉,由于明代的天津卫实行“军屯制”,于是从安徽、江苏等地征调的上万名官兵及其家属就在此定居,逐渐形成独特的“卫所文化”。

可以说如今天津方言中保留的江淮口音,正是这一时期移民的历史印记。

此后,随着漕运的越发鼎盛,天津成为“百货倍往时,四方商贾辐辏”的商业中心。

到了清雍正九年(1731年),天津卫升格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成为畿辅首邑 。

然而,天津的逐渐扩大也让外国势力开始觊觎。

1860年,当《北京条约》签订后,天津被迫开埠,英、法、美等九国相继设立租界。

不过,这些“国中之国”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工业文明,使得天津逐渐开始西化。

1888年,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唐胥铁路延伸至天津,开启了城市近代化进程。1895年,盛宣怀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学堂(今天津大学),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

后来,到了洋务运动时期,天津就成为北方工业中心,并且最终成为了“东方华尔街”的繁华景象。

不仅劝业场、利顺德大饭店等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而天津机器局、也应运而生,直至1930年代,天津已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

由此可见,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天津的文化基因中也天然流淌着包容与创新。

就这样,明代卫所军人带来了江淮文化,清代漕运船工传入了吴越文化,近代开埠后涌入的西洋文化,在海河之畔碰撞交融,最终孕育出独特的津门文化。

此外,天津的饮食文化同样也体现着多元融合。

比如狗不理包子,是大众喜爱的美食,其实它的的制作工艺源自江苏,只不过经本地厨师改良后成为津门一绝。

还有煎饼果子,这是由山东煎饼与天津面酱结合而成的一种风靡全国的早餐美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天津作为近代报业中心,《大公报》《益世报》等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推动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1949年1月15日,随着金汤桥上红旗升起,天津宣告解放。

然而,这场仅用29小时结束的攻城战,不仅是平津战役的关键一役,更以“攻坚战典范”载入史册——它打破了国民党军“固若金汤”的防御神话,为北平和平解放扫清了障碍,也让这座600余年的古城迎来了新生。

再看青岛,虽然与天津同为滨海城市,但与天津的历史轨迹却大相径庭。

众所周知,青岛的近代化始于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其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深深打上了殖民烙印。

比如八大关的欧式别墅、青岛啤酒厂的德式厂房,都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殖民历史。而天津的发展更多是内生性的,从隋唐漕运到近代开埠,始终保持着与内陆的紧密联系。

应该说这种差异在城市文化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如果说青岛的文化基因中更多是海洋的开放与浪漫,那么天津则兼具漕运的厚重与市井的鲜活。

当你漫步青岛海滨时,能感受到的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诗意;但驻足天津古文化街,扑面而来的就是“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的市井烟火气。

如今,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节点回望,天津的621年建城史不仅是时间的累积,更是文明的沉淀。

总而言之,从隋唐漕运码头到近代国际都会,这座城市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时代变革。

而当我们漫步在海河河畔,看游船驶过永乐桥,听钟声回荡在鼓楼,触摸着五大道的百年砖墙,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温度,更是一个文明古国生生不息的力量。

来源:寻史鼎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