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新四山摩崖”,中国摩崖书法的里程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6 13:48 1

摘要: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人、美术理论家李一先生“一画心源”书法展日前在湖北美术馆隆重启幕。展览由“摩崖写山”“诗文楹对”“案头题跋”三大版块组成,摩崖书法和大字章草作品为其中最具视觉震撼和艺术感染力的两类作品,尤其为专家、书法家和广大观众所瞩目。

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人、美术理论家李一先生“一画心源”书法展日前在湖北美术馆隆重启幕。展览由“摩崖写山”“诗文楹对”“案头题跋”三大版块组成,摩崖书法和大字章草作品为其中最具视觉震撼和艺术感染力的两类作品,尤其为专家、书法家和广大观众所瞩目。

从2017年至2023年,李一先生先后在国内四地创作摩崖书法,分别是:曲阜石门山摩崖、重庆南山老君洞摩崖、青州南驼山摩崖、临朐齐鲁嵩山摩崖。这是就大体而言,此外还有临朐冕固山摩崖以及散见于多地的大字题刻。众多摩崖以此四地最为代表,因此可称为“新四山摩崖”。

历史上以邹城“四山摩崖”为代表的摩崖书法,在书法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新四山摩崖”与古代摩崖相比,在自然环境、书刻载体等基础层面大体相同的同时,更凸显属于时代和书家个人的诸多特征,古今摩崖的相异相成之处尤其值得研究。

李一在写山

一、“新四山摩崖”的时代特色

所谓摩崖,是指在天然岩壁上或将岩壁稍加凿磨整治之后镌刻的文字。煌煌一部中国书法史,摩崖书法作为碑派的主要代表,在其中占据重要的部分。秦始皇于公元前215“东临碣石”,刻辞于碣石门,这是书法史上较早的记录。《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李君通阁道记》《杨淮表记》《西狭颂》等,为汉代摩崖书法的代表之作。南北朝时期北魏、北齐的摩崖成为书法上的两大重镇,北魏郑道昭、郑述祖父子在山东云峰山创作包括《郑文公碑》《论经书诗》在内的40余处石刻,其中《郑文公碑》为清代以后书家必临之碑;北齐邹城“四山摩崖”刻经是分布在山东邹城铁山、岗山、尖山、葛山的北朝佛教摩崖石刻群,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书写者向来有北齐韦子琛、王子椿等几种推测,上世纪80年代之后赖非等学者渐趋一致地认为泰山经石峪、邹城铁山摩崖刻经均出于北齐的僧安道一之手。

如果考察古代摩崖经典的下限,以享有“大字之祖”美誉的《瘗鹤铭》为例,多数学者将其书刻年代或定为南朝梁代,或定为最迟不晚于隋唐。在唐代以后直至当代的一千五六百年间,再未有过大规划的经典摩崖创作。

将考察的重点集中在摩崖书法领域,可以对李一先生的创举作出更准确的定位。“新四山摩崖”在书写的区域、书写内容等方面,呈现出当代的许多亮点。

齐鲁嵩山摩崖

首先是书刻范围之广。

历代摩崖,除年代过于久远、仅存于文献者之外,历代存留的摩崖经典虽为数不少,但大多为独立的创作,如《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西狭颂》之类,能以较大规模存世的,不过是山东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邹城四山摩崖、云峰山石刻为代表的数处。

“新四山摩崖”的分布区域纵跨齐鲁大地的曲阜、青州、临朐三地,更远括重庆南山,区域之广超过古代书家仅就一方岩壁或局限于一个山脉区域所进行的创作。

其次是地址、书体选择和内容涵括之广。

“新四山摩崖”分布在儒、释、道三家文化圣地,内容相应地切合当地历史人文精华,形成历史、地域与文字内容的立体融合。曲阜石门山摩崖传达儒家精神,重庆南山摩崖蕴涵道家文化,山东青州书写佛教文化,临朐摩崖则不为三家所限,更多与景观、历史妙合无间。

在地址和书体的选择方面,李一先生的作品颇见匠心。以临朐嵩山摩崖中的《一线天》为例,它位于临朐齐鲁嵩山风景区的山脊,“一线天”三字为篆书,下面题以五绝一首,用章草书写。作品刻在当地景观一线天的一侧石壁,在如此险僻、高耸之处创作摩崖,既为古人所未曾实施,应也出乎当代游观之士所预想吧。

重庆老君洞摩崖

作品布局多见李一先生的匠心独运。以重庆南山老君洞的一处创作为例。一根千年老藤根横逸而上,先生书丹“是谓天地”四字,合以岩壁情境,恰好与《道德经》中“是谓天地根”一语形成极妙的对应,此处摩崖遂被赋予“是谓天地根”的题目。

再者,当为撰刻内容之新。这里的“新”,不是说时代“新旧”之新,而是指书刻的内容均为李一先生所自撰,用心精到之处,体现出当代文人书法家的学术底蕴和文学创作高度。

古代摩崖中,像《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西狭颂》固为书家或同僚所撰文,内容止于纪颂事功;云峰山的《郑文公碑》和《论经书诗》《观海童诗》为郑道昭所编撰和书写,此外为简单的题名;僧安道一在泰山和邹城“四山”所书,为佛教经文和佛号题名。

李一先生“新四山摩崖”的内容,有临境感怀的少字数题刻,更有精心结撰的律绝和赋体文。四山之中,曲阜的《追和孔尚任诗及跋》、重庆的《道铭及跋》、青州的《南驼行纪》和齐鲁嵩山的《桃海闻钟》《嵩山多杮》《嵩山赋》,皆可观可诵,为文思俱美的古文体作品,体现出当代文人书法家的多文体创作高度。特别在书家率多习惯以现成的古人诗词、名言为创作内容的当下,这类代表当代文墨高度的摩崖内容更因罕见而弥增珍贵。

青州南陀山摩崖

二、李一“写山”的心路历程

李一先生对摩崖艺术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之初。

1980年,先生正式考察泰山经石峪和邹城铁山、岗山、峄山摩崖。1990年,先生赴邹城参加“中国北朝摩崖刻经讨论会,论文《书法与环境艺术》发表之后,旋即由《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992年发表论文《环境艺术的创造——论北朝摩崖刻经》,继续从环境艺术角度拓展摩崖研究之路。正是由研究书法与环境之关系起步,他在这一时期萌发写山的初步计划,一切只待机缘。

2017年,李一先生的父母之邦——孔子故里曲阜盛邀先生在孔尚任晚年著书的石门山创作摩崖书法。这一年的春夏之间,先生完成《追和孔尚任诗》《儒雄》两处摩崖创作,面积70平方米。这是“新四山摩崖”的第一山。

同年秋冬之际,先生应重庆道教协会之邀,创作重庆南山老君洞《道铭》《集虚》《是谓天地根》三处摩崖,面积110平方米。这是“新四山摩崖”的第二山。

2018年夏秋时节,创作山东青州南驼山摩崖《南驼行纪》,面积390平方米。这是“新四山摩崖”的第三山。

经历三年的疫情阻隔和长时间的酝酿、策划之后,先生于2023年一举创作山东临朐嵩山《嵩山赋》《桃海闻钟》等25处摩崖,面积230平方米。同时夏秋之间,作为青州写山的尾声,先生又完成临朐冕崮山《环碧》等7处摩崖,面积50平方米。这是“新四山摩崖”之四。

在完成“写山”的同时,先生对摩崖创作的经验总结和相应研究以及面向社会的传播也在同步进行。

2020年,出版大部头的《法境三摩——李一写山作品集》,收入尚辉、张渝、刘宗超等著名理论家的研究文章;同年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写山——李一摩崖书法展”。

2023年,在山东临朐创作齐鲁嵩山摩崖、冕崮山摩崖;编辑出版《嵩云拓境——齐鲁嵩山摩崖》,收入嵩山、冕崮山两处摩崖的全部作品及创作信息,先生撰写的创作手记长文也收于书中。

2025年,在湖北省美术馆举办《一画心源——李一书法展》,并出版包括“自撰楹联”“论书绝句”“案头题跋”“诗词手稿”及“飞翰青崖”五大版块的展览作品图录。这次大展中的摩崖原拓与独到的展呈设计相辅相成,如果说前四项作品尚属于传统的书斋创作,对应“飞翰青崖”的摩崖这一部分则以相当别致的空间营造,让观者既由拓片近距离欣赏书迹的行间布白及点画之美,又如置身于天地时空领略到先生书丹之时乘高凌虚的纵放感受。

重庆南山老君洞摩崖

三、“新四山摩崖”的艺术学理贡献

“新四山摩崖”的诞生,绝非灵感突现或偶然的机缘降临,回顾李一先生的写山历程,会发现这一切均源于他的“写山”初心和多年的摩崖研究。有如此深厚的积淀,创造完成之后,“四山”遂成为现代文化史和书法史上的摩崖里程碑。如果从研究者的角度回看这一历程,在感叹于创作经典的成功的同时,先生对摩崖艺术的学理性贡献也值得研究和总结。

历史上的摩崖经典,少字数作品为仅写一题名或刻一法号,多字数作品则记载一件事功,或抄写佛家经文,很少出于书写者本人的精心撰述。

李一先生对四山的地域文史、乡邦文献深入研究,构思与当地传统人文妙合无间的书写内容,完成的作品很自然地凸显出先生恢弘的文化视野、过人的诗文水平、磅礴大气的书法创作水平。

在完成壮举的同时,李一先生为此后的书法家和研究者留下了丰富的一手资料。《法境三摩》书中收录先生所撰《飞翰苍崖见别传》和记载曲阜、重庆、青州三大摩崖创作经过的《曲阜石门认故山》《道可道,非常道》《海岱奇境》三篇文章,同时收录了数年来为先生策划展事、并担任“新四山摩崖”艺术总监的韦良成先生的《重庆老君洞道观李一章草摩崖施工补记》一文。

先生最近的一篇摩崖理论撰述,是写于2023年的《嵩云拓境——齐鲁嵩山摩崖创作手记》长文。文章从摩崖书刻的四大流程,即“选址与立意”“文本创作”“攀岩书丹”“镌刻传拓”,将对传统摩崖的研究所得与当下嵩山摩崖的策划、拟稿、书丹、镌刻的实际操作相结合,比如对书写内容和选择书体的考虑等,皆见匠心。文中在前人或未涉及、或语焉不详之外,做出许多有意义的探索。这里略举两例。

一为对“书丹”的探索。文中指出,“北齐僧安道一曾写邹城四山摩崖、泰安经石峪”,但并未有资料记载其如何书丹,“是直接写还是用碳笔等工具双钩,至今仍是个谜”。先生经过实际研究,以当代的条件,决定用红色炳稀颜料书丹。如此则不仅在书写过程中方便书家随时观察效果,也很便于后面镌刻过程刻工看清落刀位置和笔法的意味,能够力求表达合度。

一为对结字、运笔的体悟。李一先生首先获得的感受,是“攀崖书写的走笔运笔、结体安排和章法布局大大不同于一般书写”,在凹凸不平且落差较大的粗糙山岩壁面上书写,石质阻力之大,导致行笔十分艰涩。但是,这种运笔难以快速的状态却非常有助于书家增进对涩笔的理解,书丹之时,“笔锋与壁面的摩擦声,声声入耳入心”,直令写出的笔画有“入石三分”之妙了。

综合来说,“写山”比起“写纸”、“书匾”等文人、书家的常规性书写,作品的持久性和影响力无疑超过后者,同时对书法家的创作和书写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还只是抽象的要求,如果真正实施写山的工程,书家必须真实面临烦难指数数倍于书斋创作的困难,比如:书丹和镌刻完成之后,游观者居下观上时映入眼帘的视觉效果,这是在选址之时就要充分考虑到的,是真正的“意在笔先”;攀岩凌空,踞高临危,贴身岩壁而以椽笔书丹,山风在周身拂过,便要求书家具有过人的体能和豪气,如果胆气、定力稍逊,绝难膺此大任。此外,后面镌刻、捶拓、描漆一系列过程也要面临天气变化等人力无法干预的难题。

李一先生由亲身实践而记录下的一手资料,既补充了前人文献的缺乏,更为摩崖艺术史提供了当代书法家的创作经验。

冬天的曲阜石门山摩崖

四、创作摩崖而不止步于摩崖

一位书法家的书法成就,取决于书家本人内在的学养、情怀和外显的艺术创作力。我们评价一位艺术家的时代贡献,大抵从三个方面来考量:一是艺术创作的高度,二是艺术创作的广度,三是作品所具有的时代标杆的价值。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书坛,“李一”这个名字是与当代的章草创作紧密挂钩的,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的近十几年中,先生的名字又同摩崖书法形成紧密的关系。阅读李一先生的摩崖书法和学术文章,以我个人的朴素的经历,存在一个逐步“悟入”而渐识堂奥的过程。

李一先生虽主要以碑派书风写章草,由于年轻时期曾致力于写帖,所以他笔下的章草书法能够在吸收前贤精蕴的基础上更出新意,碑帖融合,呈现既浑厚、质重,又强调字间和点画之间的强烈呼应的面貌。至此,先生将章草书法提升到一个新的进境,成为时代的代表。

在当代书坛,先生是创作摩崖书法最多、面积最大,而且内容与书写均创造时代高峰的书法家,从曲阜石门摩崖到重庆老君洞摩崖,继之以青州南陀山摩崖,再到最近的嵩山摩崖,书写出一条当代文人书家摩崖创作的成功路。

章草与摩崖两方面相互结合,摩崖中以章草创作为大宗,纸本的章草创作又由摩崖书写获取助力,表现为多倍数叠加的艺术丰富性。

齐鲁嵩山摩崖

一般来说,摩崖书法由于面积较大,加上石面粗砺,作品比书斋创作更易显出雄放豪强之气。李一先生近年的纸本创作,大字章草又呈现新的面貌。先生自言创作以章草和行楷书为主,“一些老同学批评我的章草太规矩,缺大开大合,近来力求突破”。确实,由这次展出的大字章草作品来看,虽写于宣纸,但幅间所呈现的自然磅礴之气毫不逊于同类摩崖作品,这种通常在纸本书写较难达到的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应是得力于摩崖的实践。

先生的努力并不止步于章草,在楷书、行书乃至隶书作品中都明显含有章草的元素。以先生的《法境三摩》《嵩云拓境》两大作品集所收的标注为“行楷”书体的作品来看,大多具有明显的章草用笔和字中部分的章草结构,这其实是为当代书坛贡献了一种新的成功面貌。笔者不揆冒昧,认为以“章楷”名称或可大体概指这一书体范式。

作为背后支撑的,是先生通贯的国学修养和过人的著述功力。著名艺术理论家、书法家叶培贵先生对李一先生有这样的评价:“他不仅是专门的书法家和书论家,更拥有兼综诗书画实践和理论的通人之学。”李一先生涵泳于通人之学,表现于书法创作,则是对文墨合一的书法传统的一向倡导和力行。

李一在写山

文墨合一,在古人那里是书法的本有之义,回顾书法史上的杰作,像黄庭坚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元明书家写《急就章》以及傅山、王铎写杜诗那样的书写前人诗人的情况所占比例很小,此外不论是郑重撰文书写,还是随兴因事而作,全是出于书家心胸和思想的流露。先生的写山,既不同于历代士大夫书家游山赏景之馀即情雅兴式的随手题写,更不同于当代名家以古人诗句甚至通俗成语题刻。先生的写山,是先深入区域文史的深处,与山石的历史、文化根源正交通,在此基础上再以自己的心与名山之魂脉相接,运思撰文,最后是书丹上石、完成镌刻。

在观摹过“新四山摩崖”的第三山即《南驼行纪》之后,我写过一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摩崖》,拙文发表在《荣宝斋》杂志。过后总觉隔靴搔痒,经过几年沉思,现在才能比较能够认识先生摩崖书法的价值——

如果没有这四山的摩崖,中国悠久的摩崖书法传统便难以遏止地发生断裂,即使后世重新拾起,在当代也已经形成难以弥补的缺环。

“新四山摩崖”的诞生,既是当代书法创作的精彩篇章,更为历史辉煌的摩崖书法史补上了完美的一环。

文/王谦,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来源:《荣宝斋》2025年苐6期)

艺术家简介

李一,1957年生于山东曲阜,博士,美术史论学者,书法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理事。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美术观察》主编。

作为一位美术史论家、书法家,李一先生始终秉持“持艺舟双楫 求学艺相成”的理念,数十年来,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中西美术批评比较》《新中国书法六十年》《一画心源》《隃麋四记》《变鲁集》《开元集》《开元室章草题跋》等著述,并担任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大课题《中国艺术通史·元代卷》主编、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共和国书法大系》总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书法分支主编。其中,《共和国书法大系》于2010年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中国书法兰亭奖。

李一先生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览,2005年以来,陆续在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山东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等机构收藏。2017年起,他开始从事摩崖书法艺术创作,通过登山挥毫、执笔青崖,不断探索中国文化儒释道的核心思想精髓。

来源:文化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