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国家的过去总是比它本身还热闹。说起来,别看今天的韩国人把祖宗神话吹得如雷贯耳,他们真正的祖先,其实比很多人以为的都要低调。要论起历史根底,说远了没多少头绪,说近点嘛,三韩部落才算是起点。可他们聊起自家历史,从来都是“大开脑洞”,连自家门前那点土都嫌窄,非得
韩国历史剧里的“英雄”与那些纠缠不清的往事
有些国家的过去总是比它本身还热闹。说起来,别看今天的韩国人把祖宗神话吹得如雷贯耳,他们真正的祖先,其实比很多人以为的都要低调。要论起历史根底,说远了没多少头绪,说近点嘛,三韩部落才算是起点。可他们聊起自家历史,从来都是“大开脑洞”,连自家门前那点土都嫌窄,非得把周围名山大川、祖宗八代、尼采写诗的河流都拉扯进来。
故事还得从汉朝说起。卫满呢,是个燕地出来的汉人,瞧着朝鲜半岛这片地盘挺顺眼,有朝一日,他带着一帮兄弟杀进了箕子朝鲜,赶了原主箕准到南边去。老箕到了三韩部落之一的马韩,也没闲着,在那儿拽起了牌匾自称“韩王”,把国号安成了“辰”。这“辰国”跟三韩之一的“辰韩”还真没啥血缘关系,不过“名字一挂”,历史就掺了点乱麻。
别以为只有韩国才有朝代“取名迷惑事件”,咱们老祖宗其实也经常玩“王朝更替”这一套。只不过,那时候谁都没想到,多年以后,三韩部落的后裔会变成讲韩语的电视编剧,还能让《朱蒙》、《渊盖苏文》、《大祚荣》这样的大戏,搅得史实和神话分不清。
说远一点,有意思了:箕子,算得上“被迫到朝鲜半岛带货的中国亲戚”,后面连箕准也成了外地来客。可今天你跟韩国人聊,说起箕子、箕准,要是有人点头,八成是看过点中国纪录片,要不就是觉得你在开国际玩笑。有人说嘛,近些年,他们的课本里,压根不提什么箕子朝鲜、辰国。取而代之的,是《三国遗事》里神神叨叨的檀君——那位据说活了无数年,种田、当王、打怪、盖房样样都会的神秘“始祖”。
你要说这事滑稽,倒也真有点意思。檀君王朝存在的“证据”,和牛郎织女的鹊桥差不多,想象力可圈可点。至于“故土”那一页,也写得大胆:什么东北三省、山东,乃至北京天津,都敢往家谱里加,活脱脱一副恨自己当时没多生点地。
高句丽,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书里,往往只是东三省一笔带过的小政权。在韩国,却成了全民偶像。不夸张说,只要是跟高句丽沾上边的人物,哪怕三分像“权臣民族英雄”,都能在电视剧里被拍成顶天立地、天上地下的“民族之光”。渊盖苏文,你随便在韩国的大街小巷拽个人问,都能讲一算盘。他们拍电视剧,演高句丽的事迹,恨不得整个东北的江山都归自家祖先打下来的。
其实,咱们那边很多高句丽故迹,今天都留在吉林、辽宁的山沟沟里。中国人对高句丽的关注,说实话,除了历史书考试那几页,大部分时候都剩下“路过打卡”了。利用这个“无人问津”的空档,韩国人倒是眼疾手快,带着铲子考古队跑去联合国申遗,把高句丽文化整成了“自己家传”。
当然了,这些历史纠葛,背后还藏着许多“小九九”。比如高句丽疆域一度囊括现在朝鲜半岛和东北大部分地界。韩国人是不是打什么算盘,咱们不好妄猜,反正他们课本上早写明了:高句丽强大、疆土辽阔,是我们韩国历史的最高光时刻,还把拍戏当斗争,把《朱蒙》、《渊盖苏文》、《大祚荣》三出大戏推成了“国民记忆”。
咱们稍微说下这三部剧的事。你要是没看过,还真赶上一场“民间考古”。《朱蒙》那点事,讲得就是“天降大英雄”,在西汉“黑暗统治”下,一路带着百姓抗争、逆袭、建国,最后汉朝老老实实向朱蒙认输,高句丽百姓痛痛快快自立门户。戏里怎么黑西汉?观众心里自有杆秤。反正看起来仿佛汉四郡百姓受尽苦楚,日本偶像剧的桥段都没这么炼。
至于《渊盖苏文》,你要是不了解那段史实,光看剧就以为唐太宗李世民都是“坏人反派”,一场夜战居然被主角一箭射瞎了眼(说正经的,这种戏码你搁咱们中国人嘴里,妥妥是“辱圣”的大忌),反正结局永远是:高句丽大破唐军,敌人丢盔弃甲,民族英雄万众一心。等渊盖苏文死了,三兄弟互相争权,乱成一锅粥,这才终于让唐军趁机端了老巢。
《大祚荣》更离谱。男主小时候把渊盖苏文当做偶像,立志要超越先人。剧情先是高句丽兴衰,接着是武则天的武周据说成了黑暗暴虐政权,“大祚荣决心带着高句丽遗民反抗命运”,结果居然一跃成为割据一方的新大王。结尾像极了村口评书:武则天兵败签投降书,渤海国虎视天下,首都长安都差点被攻陷。你敢信?历史系的学生都得做做深呼吸。“真实历史”成了编剧脑洞的陪衬,道理全在“我们祖宗最牛。”
这些剧在中国其实播过一阵。可看的人大多是一边看一边吐槽,觉得荒诞又气人。标签一贴——辱华,于是悄没声儿封了网。韩国人的民族自信倒是一夜爆棚,尽管历史学家一推算,无论高句丽还是渤海国,严格意义上都和现在的韩国“八杆子打不太着”。渤海根基是粟末靺鞨,高句丽更离中国东北三省最近。
有些东西就是这样。“身份认同”这事儿,比血管里流的血还玄乎。韩国人终究是三韩部落出来的祖宗脉络,可隔壁家天下太大、神话又太多,多少都想“粘一粘光”。名不符实的,人类历史里多的是。你要说可怜吧倒也不至于,大伙都想在历史里多捞几分脸面。只是,究竟是认祖还是攀亲?欠下的总得有人去还——只不过,这还债的,是后来的韩国家长、文史老师,还是一个编剧的想象力?
当下,有人说韩国最会“认祖先”,“地球自转三圈也不如他们编得高”。其实,回头想想,我们每个人多少也都做过“自己祖宗最牛”的梦。只是,有些历史尘埃,吹不走就沾在书页里;有些梦,做完一场就让它醒着好了。历史大戏还在继续,等哪天谁敢承认一回“其实我也不知道祖宗是谁”,那未免也太有勇气了。
来源:春野之中听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