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男子慢跑2年脂肪肝转为肝癌,医生:有这3个习惯,还不如不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6 13:02 2

摘要:很多人一听说自己得了脂肪肝,第一反应就是跑步。朋友圈、短视频、健身打卡群,几乎都把“慢跑”当成万能药,似乎只要坚持运动,脂肪肝就能自然逆转。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很多人一听说自己得了脂肪肝,第一反应就是跑步。朋友圈、短视频、健身打卡群,几乎都把“慢跑”当成万能药,似乎只要坚持运动,脂肪肝就能自然逆转

可现实并没有那么简单。脂肪肝不等于胖人专属,更不是跑步就能解决的“小毛病”

《2024年脂肪肝防治健康提示》提到,全国成年居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超过29.2%,其中近一半并不属于超重或肥胖人群。

脂肪肝并非永远是“良性的”状态,部分人若不及时调整生活方式,的确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慢跑确实对改善代谢有帮助,但问题在于,大多数人跑步的方法、节奏和时间点,根本不适合肝脏调控有人一边跑步一边熬夜、吃夜宵、空腹锻炼,代谢系统反而越跑越混乱

不少人早上起来就穿鞋出门,想着“先消耗脂肪再吃早饭”,结果适得其反。空腹状态下,血糖维持靠肝脏释放糖原,一旦运动强度稍高,肝脏就会额外合成脂肪来补能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显示,长期空腹有氧运动会加重肝脏脂肪沉积,增加NAFLD进展风险。意思很简单:你以为在“燃脂”,其实是在“造脂”

这对肝脏来说,简直是双重打击。肝脏在夜间的代谢效率会下降,脂蛋白脂肪酶活性减弱,脂肪容易滞留,转而合成更多VLDL和LDL颗粒,加重血脂负担

《中国肝脏病杂志》发现有夜宵习惯的人,肝酶水平普遍高于无夜宵组,且肝脏硬度值更高晚饭不控制、夜宵不忌口,再多的运动也白搭。

很多脂肪肝患者的饮食习惯长期偏精制碳水、低膳食纤维,加上抗生素滥用或压力大、熬夜,肠道菌群组成明显失衡

有些“好菌”本来能帮助代谢脂肪、分解胆盐、减轻肝脏负担,一旦减少,肝脏就会收到错误信号,不断合成内源性胆固醇

《中华消化杂志》的一项临床随访研究指出,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后,脂肪肝患者ALT、AST等肝功能指标平均下降超过18%比单纯运动组改善幅度更明显。

很多人以为,跑步就能“清肝火”、“排油脂”,但这三处基础代谢系统不稳定,跑步就像是在淤泥地上修路,看着努力,其实没方向

有些人一边跑步一边忽视体检,以为出汗了身体就健康,结果错过了脂肪肝到肝癌的关键干预窗口。

依据《2022版中国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脂肪性肝病的进展路径是有迹可循的:非酒精性脂肪肝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 肝纤维化 → 肝硬化 → 肝癌

NASH阶段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症状不明显,但此时肝酶、炎症指标持续升高,肝脏已经在“燃烧”。很多人等到体检发现肝硬度升高、影像出现结节时,才惊觉问题严重。

早餐要吃对,不要空腹跑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推荐早餐摄入优质蛋白、复合碳水和膳食纤维,能帮助启动胰岛素通路,抑制肝脏早晨合成VLDL的高峰

白粥、油条、甜豆浆这类早餐,反而会加重肝脏合成压力。

夜间饮食要控制,晚饭七分饱,睡前禁食至少三小时。脂肪肝患者夜间肝脏代谢效率下降,晚饭后摄入高热量食物,会让脂肪滞留,加速肝脏负担

肠道菌群要养好,膳食纤维摄入不少于25克/天。《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建议,成年人应增加全谷物、豆类、水果和蔬菜摄入量,维持肠道菌群多样性

益生菌也不是越贵越好,关键要看是否包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核心种类,且是否适应低温存活。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就是慢性炎症。脂肪肝患者体内常常处于低度慢性炎症状态,IL-6、TNF-α等炎症因子会刺激肝脏不断合成脂肪颗粒

这时再怎么跑步、再怎么控制饮食,肝脏的合成通路还是“开着”

抗炎饮食管理,才是关键:减少反式脂肪和精制糖,增加ω-3脂肪酸摄入,多吃紫色蔬果和多酚类食物,才能真正减轻肝脏炎症负荷

三个月以上生活方式调整后,肝酶仍高、肝硬度无改善,建议及时就医。部分患者可能已出现NASH或肝纤维化,应配合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药物干预

目前国家药监局已批准多种用于脂肪肝合并肝纤维化的药物,治疗方案需结合个体情况制定。

结语

脂肪肝不是跑步能跑掉的病,它是每天24小时代谢状态的综合体现。跑步只是其中一个环节,真正决定肝脏健康的,是你怎么吃、怎么休息、怎么平衡肠道生态和炎症反应

别再把希望压在一双跑鞋上,把生活方式的每个细节都照顾好,才是对肝脏最大的温柔。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EB/OL]. https://www.nhc.gov.cn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国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22年版)[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 30(9): 641-652.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来源:医路前行一点号

相关推荐